冯栎钧
走进一间教室,随便问问孩子,喜欢写作的请举手。通常情况下,举起的小手不会多。如果转身问问老师,写作教学容易吗?通常情况下,答案也是否定的。写作,仍然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这大概和我们的教学没有“系统”有些关系。现在的统编本教材有进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写人、写事、写景编排有梯度、成系统。学生至少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一些不同的指导。但要写好作文,让写变得容易,让写变成一种能力,光靠教材“系统”是不够的。
对我来说,让写作教学变得容易起来,可能和《苏联的作文教学》这本书有关系。寻觅到这本书,有一个好玩儿的过程。我先是听了一节贾志敏老师的素描作文课。无论观察也好,指导也好,整节课行云流水一般,非常熨帖。贾老师说,他上课的方法是受到了吴立岗老师的指点,把美术教學中的“素描训练”移植到了作文教学中,效果就会很好。
吴立岗是谁?我好奇地进行了查找。这下又发现了一个宝藏。吴老师主要研究语文学科教学论,他一直坚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不仅写了《小学作文教学论》这样的理论书籍,还编译了一些国外的作品。《苏联的作文教学》是其中之一,“素描作文”的概念就来自于这本书。《苏联的作文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吴立岗老师编译的一本比较系统地阐述苏联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著作。全书一共分为八章,分别论述了一般写作能力和特殊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过程。
所谓一般写作能力,是指审题、立意、取材、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对于所有的作者来说,都是需要熟练掌握的能力。特殊写作能力针对的是不同的文体,有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描写、记叙、议论。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写好文章,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思维、想象、内部语言等等,特别强调思维的能力。反复读了几遍之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在“修改文章的能力”这个章节中,书中老师们采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每评论一篇作文,教师首先应该问学生:“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应该受到表扬?”在分析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真情实感,对他们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独到之处,甚至个别好词好句,都要充分肯定。
教师在作修改文章的指导时,不能光看学生作文的质量如何,有哪些缺点,还必须考虑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长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提出千篇一律的修改要求。
这里提到的是修改作文。其实,除了作文的修改,每位学生在选材、立意、构思,在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上都有很多差别。我们可以在写作的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真会观察,材料选得不错。”“同样的事物,你的表达更加细腻。”“虽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通顺,但是这个词用得很恰当。”“前面虽然词不达意,但是修改之后,就文从字顺了。”有的时候,甚至不用针对哪一个环节进行鼓励,而是与学生共情,也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在学生坚持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之后,还会呈现出对不同文体的喜好,教师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总之,根据学生的个性及时进行鼓励,是他们能爱上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写才会变得更加容易
在我的习作课堂上,常常会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同桌之间先互相练习说一说。这种方法的灵感来自于“口头作文课”。在苏联的习作教学课中,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要求学生用书面的方式去完成,教师会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口头作文课。
在多次尝试之后,我发现这样的方法有很多好处。第一,是让学生的写作有了对象感。写作除了是自我表达,还需要与他人交流。当我们专注于写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写作的对象,造成前后表达不一致的问题。口头训练直接规避了这个问题。第二,互相交流还有助于学生相互借鉴,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同桌交流,再进行全班展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听到和学到的内容会更多,写作就有了更多的支架。第三,口头作文其实是借助写作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要让自己的讲述变得清晰、明了,语音、语调、轻重、停连都非常重要。反复的训练,说和写互相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写作方式如何多样化
第一次读《苏联的作文教学》这本书时,“描写人物外貌”这个章节给我的感受最强烈。
描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特点。脸容、身材、神情、风度、姿态、衣饰等都可以凸显人物的特征。对于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单项的训练。人物的外貌描写,还可以根据心理活动的特点分为“记忆描写”“观察描写”“阅读描写”“想象描写”。除此之外,也可以区分为应用性的描写、科学性的描写和艺术性的描写。可以根据电影的片段来写,可以根据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来写,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小插曲进行“素描”。
按照这样的方式推想,仅是人物的外貌就可以写上好几十篇文章,写上好几个月了。这些分类的方式,打开了我的视野,使我明白写作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形式。从写人物的外貌拓展思考,写事、写景、写建议、写留言、写书评……可以写的内容,可以训练的方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想要让学生会写,让写本身丰富起来也非常重要。
因为这本书是基于教学实验的产物,其中的理论、示例都很贴近一线的教学,所以读的时候很容易迁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本书曾被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推荐为语文教师必读书,所以它的研究较为系统。当然,因为时代的关系,这本书也有值得商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阅读书籍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新的经验不断涌现,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今后都是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