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学语文教学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但却有大学问。太多的“为什么”等待解答,太多的“不当教学”亟待矫正,提高教学质量之路步履维艰。为此我刊特开辟“施教授诊课”专栏,陆续刊发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施茂枝教授的系列文章。施教授将从一线教学的难点、痛点中,从老师们习以为常或竞相追逐的教法中,精选正反典型案例,从事实和学理上揭示有效或低效的原因或奥秘,并开出疗治的“处方”。希望老师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施茂枝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首席专家。倡导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教学观,致力开掘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特点之学理,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关注儿童生命成长、遵循各种教学规律、协调多重教学关系、促使多种教学要素“协同”与“和合”的教学范式及其策略。
一
本人有机会到小学时,常问老师们一个问题:学生在校憋不出几个字,放学回家却能顺利完成作文,你们发现这个普遍现象了吗?老师们大都颔首尬笑或直接做出肯定回答。是因为学生在校文思枯竭在家文思泉涌吗?不是,即使有,那也是极个别现象。那么,提交的作文又从何而来?其实老师们大都心知肚明或已有所察觉,但心照不宣,师生相安无事,不然又能如何呢?当然,不能把抄袭的责任都推给学生,若非被无话可说却又非说不可的无奈所逼迫,又何至于此!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的动物朋友”,期刊上有最新案例,指导环节如下:
第一步,指导写外形特点。导入新课后,教师描述朋友家的宠物,让学生猜是什么:先描述尾巴,学生答案各不相同;接着描述眼睛,学生颇感困惑;再描述爪子,学生猜错;最后指出其在不同环境中会改变颜色,学生终于猜对答案。以此总结出写法:外形特征组合写。
第二步,指导写生活习性。出示表现朋友家另一种宠物聪明能干的视频,让学生观赏后以“我家×××聪明能干”开头写几句话。学生分享后读教师的“下水文”,再总结出写法:习性特点分层写。
第三步,指导写喜爱之情。教师指出写“我的动物朋友”必须表达喜爱之情。学生再读教师的“下水文”,发现里面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告知学生这是一种方法,再联系本组课文,通过教师提醒,总结出明贬实褒和拟人的写法。
至此,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写自己家的宠物或其他可爱的动物。但这样教能让学生摆脱无话可说的困境吗?实不敢乐观。根据《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该年度中国养宠物家庭占比为17.1%。截至2023年12月,这个占比上升到21.3%,但因养宠物家庭中,占比最多的是高学历、高收入同时又单身无子女的家庭,普通家庭未达到此比例。我们最近进行小范围调查,结果是,城区养宠物的学生家庭占比为18%左右,城郊外来务工子女养宠物的学生家庭占比不足2%。都可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并无与宠物相处的经历,在城镇有机会亲近可爱动物的儿童也不多。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更关注童话世界,而不关注现实世界,他们不看新闻联播和表现现实世界的电视剧而独爱动画片,就是明证;中年级学生刚处于观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现实世界还没有真正开始进入脑海。本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与宠物阙如的实际叠加,决定其大脑中没有或基本没有宠物或可爱动物的外形、习性、活动等表象储备,即使掌握上述写作方法,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深陷困境无路可走时,被迫抄袭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有教师采用本人建议的教学模式执教,过程如下:
第一步,聚焦活动,分步观察。(1)观察、表达动物活动。播放鹦鹉陪主人改考卷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其头、眼睛、嘴巴的动作。观察后反馈,引导学生运用系列动词说鹦鹉系列动作和自己的感受。(2)播放鹦鹉与主人争抢纸巾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其脖子、身子、翅膀的动作或变化。做法同上。(3)播放鹦鹉睡觉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其眼睛、头部和身子的变化。做法同上。
第二步,阅读范文,总结方法。出示并朗读总结上述观察与表达活动而写就的“下水文”,学生一边轻声跟读,一边做出鹦鹉的系列动作。总结:(1)观察方法:看、听、想。(2)观察顺序:以活动先后为序。(3)写作方法:用上准确的动词,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鹦鹉的活泼可爱和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迁移方法,独立观察和动笔。(1)通过视频观察垂耳兔吃食、照镜子、跳出篮子等系列活动,同桌间互相表演动作。(2)选择垂耳兔的一个活动,用上看、听、想的方法观察,再按一定顺序写出活动过程;注意用上学过的词语,特别是系列动词;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联想和感受。
第四步,将动笔时的上述要求细化为评价标准,组织评价。最后布置课后任务:把三个活动写全,再补上垂耳兔的外形特点以及开头和结尾,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本方案的实施结果是,学生会观察,能表达,走出或基本走出无话可说的困窘,更摆脱了被迫抄袭的风险。读者若对此存疑,不妨选择两个写作水平相近的班級,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方案施教加以验证。
二
写作教学关涉“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对于从何入手和孰轻孰重,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取向。上述两种方案取向泾渭分明:前者从 “怎么写”入手,并侧重于此;后者从“写什么”入手,并侧重于此,同时适当兼顾“怎么写”。
“怎么写”包括词语、句式、修辞、写法的运用和谋篇布局方式等,概言之,是形式运用。上例第一种方案中,写外形、习性和喜爱之情的方法就属于此。“写什么”包括事件过程、人物形象、景物画面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说明的事物与事理、论证的观点与过程等。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鹦鹉的系列活动,获得它种种动作的表象及其带给人的感受,为习作提供了具体和丰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表达所见所感,从内容入手但没有放弃形式。内容教学为主,形式教学为辅;内容教学在前,形式教学在后。
对于上述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并非没有共识,如写作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就曾经被视为基本原则。但真正能深刻领会和正确实践的又有几人?如今,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新理念、新教法纷至沓来,但不能因此就对每天必须面对的基础性和日常性问题与绵延不断的痼疾、“痛点”视而不见,或超然其外,现在老话重谈,其实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笔者在高校每教一届学生,都要询问同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在哪个阶段更善于写作?”没有一人认为大学阶段更善于写作。可是,他们都已完成一门必修课“基础写作课”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或技巧,为何仍不能更善于写作?
有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没有吃过肉,更不知道肉如何烹煮。一天他到集市上买了肉,屠户给他一张写满烹煮技法的纸条。半路上,那人把肉挂在树枝上,拿出纸条专心研读。这时,飞来一只乌鸦,把肉叼走了。那人骂道:“不要脸的东西!不过,你也吃不成,纸条还在我的手上呢!”
必备的食材与烹煮技法,孰轻孰重?有肉而烹煮技法不精或缺失,固有味道不美之憾,但无肉而身怀烹煮绝技,则徒唤奈何。上例第一种教学方案,如同交给学生写满烹煮技法的纸条,但必不可少的肉却不知身在何处,即使不完美的菜肴也恐不可得。第二种方案,食材在手,又有技法加持,美味佳肴就可实现。
写作是双重转化的过程:把物转化为心中的意,再把心中的意转化为笔下的文。第一重转化为文章提供基本的内容,第二重转化借助语言形式实现成文。哲学普遍原理告诉我们: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写作教学必须从“写什么”入手,且以此为重。
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指出:“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又说:“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在《作文论》中又有精辟的论述:“思想、情感的具体化完成了的时候,一篇文字实在也就已经完成了,余下的只是写下来与写得适当不适当的问题而已。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所以必须探到根本,讨究思想、情感的事,我们这工作才得圆满。”说的正是内容指导必须重于和优先于形式指导。
已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锡庆先生,在“写作学”研究领域著作等身,领先全国。他说,作文有能教的东西,如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但对写好文章作用不是很大;还有不大好教的东西,如观察、体验、思考、想象等,天赋、气质、才气等完全不能教。恰恰是不好教或不能教的东西,在文章的优劣上起着重要、关键的作用。
“怎么写”之所含即刘先生所谓“能教”的东西,主要是写作知识。无数理论和事实都证明,它对于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具有决定性。因此,从“怎么写”入手,并侧重于此,虽给课堂带来“能教”之便利,但那是本末倒置,是做无用之功。这就是上述两种方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三
新世纪课改以来,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不知何故,逐渐流行起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四素写话”法。各级各类学业水平考试或质量监测,写话题目清一色:给张能找到“四素”的图片,配上提示“四素”的文字。依“素”而写的“话”大都是诸如此类的简短句子:“周末,小红在树下学画画。”“早晨,妈妈在厨房做饭。”道是写话,实质仍然是造句。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新世纪课改的历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将低年级写作定位于造句。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将造句
改为写话。“话”至短为一句,长则无限。“四素写话”中,“四素”是句子的支架或一种结构,实质上还是教语言形式。这是从“怎么写”入手教写作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体现,此外低年级写话还有给定一些词语或者句式让学生写话的。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写话训练是看图写话,四幅连续的图,分别画着蝴蝶、蚂蚁、毛毛虫玩鸡蛋跷跷板和鸡蛋壳热气球,在鸡蛋壳小屋躲雨,在鸡蛋壳小船休息,并配上表示时间的文字:“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教材设计与平时测试题目区别甚大,但深受“四素写话”影响的教师,沿袭旧例施教,学生写出的“话”便是这样:早上,蝴蝶、蚂蚁、毛毛虫把鸡蛋壳当作跷跷板,过了一会儿,他们把鸡蛋壳当作热气球,到了下午他们把鸡蛋壳当作小屋,天黑了他们把鸡蛋壳当作小船。文字看似多于学生平时所写,但四个分句结构同质化,比之于平常造句式的“四素写话”,并无多少提升。
本人建议老师们这样教:导入新课后,第一步,教师示范编故事。从四幅图中选择一幅,根据画面内容,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讲一个童话故事——实际上教师要事先根据一个画面编一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要点提取出来:玩的主意是谁提出来的?他们是怎么变的?又是怎么玩的?最后他们会说什么?在黑板上板书:谁想?变?玩?说?第二步,师生合作讲故事。选择另一幅图,让学生看图,教师就黑板上的板书逐一提问,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并借助适当的想象,一一作答然后指名学生把四个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三步,学生拓展讲故事。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回答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谁又想出了什么新主意?指名10~15位学生作答,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谁又想出新主意,他们怎么变,怎么玩,最后说什么。第四步,学生动笔写故事。出示写话要求:(1)把谁又想出新主意、他们怎么变、怎么玩、最后说什么四个要点写全了,得8颗星。(2)用上平时学过的好词,用一個得1颗星。(3)注意使用标点,得1颗星。(4)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得1颗星。第五步,组织评价。展示学生“作品”,根据写话要求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评价,完善“作品”。第六步,课后继续编故事。第一,回家后,把今天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第二,用今天编故事的方法,口头把教材里的四幅图都编成故事,用上“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几个词语,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个故事要点,是建构故事情节的支架,也是引导学生怎么“想开去”,运思的结果便是“话”的内容,是侧重于教“写什么”,也渗透着“怎么写”。结果,学生写出的“话”,内容丰实,用词丰富。基础不好的学生至少可以达到写出意思连贯的几句话的保底要求,而基础好的学生则上不封顶,写出的“话”往往就是一个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或准故事,让人惊喜不已。
写作教学从“写什么”入手,侧重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路径,这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