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伟
小时候读《说唐全传》,我一直有种愤愤不平之意。小说的主人公秦琼,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名气很大,但是他的武力值设置竟然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第十六名。每当读到他不敌宇文成都、杨林等反派人物时,我都感到憋屈,于是那些章节便匆匆掠过。长大后看正史,当我了解到秦琼原来是千年以来的右门神(左门神是尉迟恭)、隋唐武力值第一的英雄,我便更替他感到委屈了。我想不通:编故事的先辈们难道不知道这些事实吗?为什么要刻意降低他的武力值呢?
直到很久之后,有一刻读书时,我忽然一下子顿悟了:原来,把秦琼的武力值拉低竟然是前辈说书艺人们故意为之。试想,一个武力值第一、见神杀神见佛杀佛的秦琼,和一个武力值一般但仁义值满满的秦琼相比,哪一个会更精彩?我想,那个武功平平的秦琼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坎坷,他的故事一定会更曲折,何况,说书艺人们要宣扬的恰恰并不是秦琼的“武艺”,而是秦琼的“仁义”。
降低主角的能量,故事会更好看——这是我们传统说书艺人们朴素的“矛盾设置”。
《西游记》为什么好看?因为故事曲折。故事为什么可以曲折?那当然是因为有矛盾设置。再试想,假如一路的妖怪都不堪一击的话,故事会好看吗?当然不会,因为没了悬念。相反,西行路上每一个妖怪都有独一无二的法宝,他们常常搞得孙悟空束手无策,要历尽艰辛,千方百计才能打败妖怪,这样的故事才好看啊。《三打白骨精》为什么脍炙人口?试想,如果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始终都是同心协力,思想认识和行动完全一致,这个故事还好看吗?
矛盾的设置真是画龙点睛,非常关键。
回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从我们看到题目的那一刻就产生了悬念。有了这个悬念,后面产生的种种奇妙有趣的误会巧合就会自然展开了。还有《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老虎一般都是凶猛有力的,怎么会是窝囊的?带着问号,我们进入了阅读。
看看,这样的文章,角色的设定就是矛盾设置的开始。沿着矛盾这根“藤”,后面的故事就会“开花结果”。
《穷人》这篇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现在,我们从“矛盾”的角度来看一看作者都设置了哪些矛盾。首先是桑娜贫穷的家境和她善良的行为之间的现实矛盾。面对两难的抉择,这对穷人夫妇将何去何从?这是作者设置的最大的一个矛盾,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与故事的情节推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当然,作者的匠心也在很多看似矛盾的细节中体现——
比如第1自然段中,一边是寒冷的天气,简陋的小屋,另一边是干净的地面,未熄的炉火,闪闪发光的餐具,熟睡的孩子……温暖舒适的室内和又冷又黑的屋外,两个环境似乎有些矛盾,但每一个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女主人的勤快和对家的爱。
再如第2自然段中,面对艰苦的生活,无休止的劳累,可是桑娜却很满足:“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接下来就是她对丈夫的担心:“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看看,字里行间都写着桑娜的善良。
桑娜和丈夫的性格应该也是有差异的,甚至他们之间也有过矛盾——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在挨一顿打和救两个孩子之间、在以后更加艰难的生活和今天两个孩子的性命之间,桑娜在忐忑中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这样的描写是多么真实多么感人。最让我们感佩的是:这对贫穷的夫妻,之前或许他们因为家庭琐事会争吵甚至动手,但是今天,在收养两个孩子这么重大的事情面前,态度却惊人的一致。人性的光辉正是在矛盾中凸显。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英雄们面临过两次抉择——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敵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走生路还是绝路?面对两个结局,英雄们的内心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被俘还是跳崖?面对又一次抉择,英勇无畏的壮士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角色的内心和外部环境的矛盾,也是一种矛盾设置方法。
人物内心的冲突也是巧妙的矛盾设置。
我们看看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吧。
初读,我们觉得矛盾似乎是发生在母亲身上——答应了孩子带他出去玩和家里繁忙的事情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我”的期盼和母亲的无意识忽略之间的矛盾,一个孩子,一件答应已久的事情,一个早盼晚盼的日子,从起床刷牙到太阳落山,孩子不停地问,母亲不停地忙,孩子只好跳方砖,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看画报,看太阳从阳光明媚到光线渐渐暗了下去,再到光线无可挽回地消逝……真正的矛盾点其实就在孩子的心里:能去?不能……能去?不能……直到太阳落下,直到天色变黑,直到彻底失望。
说句题外话,把人物置于两难的境地,描写他的内心活动,这始终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秘诀。《雪山飞狐》的最后——雪山决战的时刻,面对苗人凤,这个自己的“杀父仇人”,同时也是自己爱人的父亲,胡斐致命的一刀会不会刺出?这个结尾恐怕会让无数读者纠结犹豫,难以做出抉择吧。
还有一种矛盾设置的方法似乎看不见,但是在阅读中却无时不在,那就是故事的发展和读者心理期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读《西门豹治邺》,当西门豹询问完当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后,你的期待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西门豹马上动手,把官绅和巫婆一网打尽?是不是这样才算解气?这就是我们的阅读期待。可是,文章的叙述和我们的阅读期待有了反差:西门豹竟然开开心心地去参加河伯娶妻大会(貌似去站台),居然认认真真地说新娘不漂亮,要求重选(貌似很严格),似乎还客客气气地“请”外婆和官绅头子下去给河伯报信。一步一步,将计就计,置坏人于死地,还百姓以清醒。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佩不佩服?绝不绝?
读《笑傲江湖》,帅哥林平之一出场就英雄救美,因此还惹来林家灭满门之祸。我们阅读时心里充满了同情,我们是不是以为林平之就是小说的男主角了?我们是不是还有一种代入阅读的感觉——为他的命运担心,希望他成为英雄,为家人复仇?可是,作者偏偏和我们开了个玩笑——主角令狐冲直到好几回后才迟迟出场,而且作者极尽铺垫之能事,让他先出现在很多人的“嘴”(谈话)里,最后才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为救小尼姑仪琳而身受重伤)完成他的第一次出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吧?当然,我们还是没有忘记开头的那个阳光少年林平之,我们都以为他至少也会健康成长,然而,我们都错了!林平之最后成了一个挥刀自宫不男不女的变态报复狂。阅读期待再次被颠覆,但这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带给我们的是阅读心理被颠覆的快感,也是对人生和人性久久的思考。
好的文章,矛盾往往是交织存在的,需要我们用“火眼金睛”看清主次。
《草船借箭》里明面上的矛盾是曹兵和孙刘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一切都是周瑜的嫉妒心在作怪;《将相和》里前两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會》仿佛都是在讲秦国和赵国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它们是在为最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做铺垫。阅读时,我仿佛看到前两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嫉妒的幼苗在廉颇的心里一点点慢慢生长……最后,嫉妒之苗又在第三个故事中被蔺相如慢慢抚平。看到《梅兰芳蓄须》的课题,我们一定会想:梅兰芳是旦角,如果蓄须了怎么演?这不是矛盾吗?读了课文我们会慢慢悟到:不是演不演的问题,也不是蓄须不蓄须的问题,根本的矛盾点在于骨气与气节。
矛盾设置的方法和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之,抓住“矛盾”这个牛鼻子,于阅读而言,能让我们“借来一双慧眼”,看清文章的肌理骨架,从而游刃有余。于写作而言,能让我们“打开一扇门窗”,搭建文章的情节细节,从而纵横捭阖。
神奇的“矛盾”!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