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型建构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4-06-03 07:59陈军罗子娴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工学结合职业教育

陈军 罗子娴

摘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目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以“互联网+”为视角,探讨“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内涵、逻辑和特征,针对广州四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现实需求,剖析“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构“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型,提出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工学结合;双高计划;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1-0120-03

0 引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动职业教育互联网+发展,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不仅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概念,为信息化支撑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提出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1]。融入“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未来,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型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 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内涵、逻辑和特征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及企业。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紧密协作,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又要在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美国的“合作教育”的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会派遣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同时,企业派遣人员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共同评定学生的培养成效。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也被称为“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学制,其核心在于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由政府、学校以及企业共同组成,且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开展职业证书培训,持证上岗。我国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培训机构或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培训计划,以满足用人单位对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逻辑特征,职业教育同时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2][7]。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既要体现“教育性”,更要关注“职业性”和交叉融合性,需要在情境主义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交互方式,支持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实施,创建逼真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需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模块化与层次化设计、情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时反馈与评价体系[3]。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现状,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5份,其中有效数据190份,有效率95%,符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要求,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

2.1 工学结合开展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约六成左右的专业常采用020混合式教学模式,约四成左右的专业采用虚拟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目前虚拟课程学习与仿真的软件已在很多专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应用,个别专业已经建有独立的虚拟实训室。比如机械制造专业、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珠宝和玉石饰品设计专业、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电子商务专业等,这些虚拟现实互动学习空间,提供了虚拟现实的工作学习情境,让学生能沉浸入系统中进行学习。

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校内进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企业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学生对企业在工学结合教学中承担的职能满意度较低。

由表2可知,学生个人对于校内实训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建设效果的满意度一般,说明校内实训教学基地总体的软硬件建设只是基本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需求。

由表3可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占比最高,达到近乎一半,可见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效果较好。

2.3 教师访谈调查

对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内容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工学结合发展现状。

通过访谈发现,高职院校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工学结合的实践形式更加多样,效果也更为显著。一方面,学校通过在线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利用互联网工具与学生进行远程互动,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尽管“互联网+工学结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源整合难度大。虽然互联网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不同学校和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障碍。由于数据格式、平台兼容性等问题,导致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和互通,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深入推进。

2) 资金投入不足。工学结合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师资培训等,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工学结合活动。

3) 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缺乏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4) 线上线下融合不够。部分学校或企業在实施“互联网+工学结合”时,过于依赖线上教学或实习指导,忽视了线下实践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理论与实践脱节。

5) 监管与评估机制不完善。目前对于“互联网+ 工学结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对其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这导致部分学校或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

2.4 典型实践案例及其成效

2.4.1 O2O 混合式职业技能教学模式

O2O混合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着辅助角色,并融合线上线下指导来进行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平台的支持下,以微知识为教学单元,通过交互式同步练习、个性化的练习推送、学习交流群的互动。与此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匹配选择合适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手段,优化教学的环境,提高师资质量,配套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5]。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实践需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数字化课程资源按“(项目或任务)—积件(微课)—素材(颗粒)”逐级进行解构,构建数字化知识技能树,对接企业行业具体的工作环节或技能点,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目标,开发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三层级标准化的颗粒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形成“分路径—导向式”个性化学习新模式。搭建含有全校七大专业群的数字资源中心以及含有多个专业的课程中心,形成650门微课程的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资源等9类规范化和模板化的教学资源。为国内轨道交通从业人员共提供约2.2万个学习账号,实现“大众学习、随处学习、随时都可以学”的泛在学习[6]。

2.4.2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模式

虚拟现实环境下工学结合的新模式是通过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利用VR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实训场景,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场景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实践,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岗位的衔接贯通。目前主要的虚拟实训场景有工厂车间、医院病房、商业街区、自然灾害、航空航天及军事模拟等。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结合VR/AR头显设备,以unity技术开发三维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提供接近现实场景中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系统提供三维立体交互的UI界面,学生通过虚拟鼠标按键或者虚拟VR操纵器,进行各种仿真动作练习。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还提供演示操作功能,核心技能点闯关游戏,并及时反馈操作的对错,避免发生重复性的错误。

3“ 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型构建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型中,主要构面包括互联网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学习环境、参与主体以及实施效果等。“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统筹考虑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泛在网络为支撑技术,通过技术的融合协作,搭建“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架构,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实现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4]。

基础设施: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构建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工学结合提供便捷的途径。

支撑技术:云计算为职业教育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支持大规模在线教学和数据处理。大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泛在网络则使得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灵活多样的场景。

智慧平台:通过智慧平台,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流通和共享。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音频、视频、动画、学习工具等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为教学资源的更新和优化提供依据。

参与主体: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产业界协同参与,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模块、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利用泛在网络技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时互动和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 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路径

4.1 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泛在化、感知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扩大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构建高度仿真的教学和实训场景。这些场景应尽可能还原真实工作环境,包括设备、工具、操作流程等细节。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虚拟场景中添加互动元素,如任务提示、问题反馈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在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在线上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演练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4.2 重构基于工作场景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的工作技能目标,这一目标应贯穿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始终,确保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围绕工作技能展开。分析工作场景,通过企业调研、实地考察、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对目标岗位的工作场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工作流程、技能要求、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获取到真实的工作需求,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设计模块化课程,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场景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应对应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或技能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内容。模块之间应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7]。

4.3 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方參与的协同育人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计划、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平台还应具备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学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协同育人。

4.4 健全“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评价机制

以实现职业性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的评价不应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分数,而应引入企业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实现实时、便捷的评价过程。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政策和教学资源配置,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互联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模式。通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高效的学习体验,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工学结合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