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
〔摘 要〕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思考性与创新性的项目活动。如何让科学实验变得有意思,又能从小培育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主动意识和实验能力,在“做、学、思”实验理念的指导下完成教材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发创意实验主题,拓展实验内容和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學核心素养,让实验教学变得有意思、育本领、重创新。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意思;育本领;重创新;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64-066
在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体系中,有效的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实验既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科学现象的巩固与拓展,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适当的拓展、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进行实验活动;学生的全身心学习,又必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其探究热情。这样的小学科学课堂才是有意思、育本领、重创新的有效课堂。本文结合《美丽的肥皂泡》这节拓展实验课,谈谈基于真实实验情境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措施。
一、有意思
在这节科学实验课中,学生作为儿童玩具肥皂泡的“研发专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鉴科学观察、研究、思考的方法,得出最佳的自制肥皂泡表面活性剂配比,以及工具和光线的选择,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这类实验课,让学生对实验的配比充满期待,在有意思中增长科学素养,激发实验兴趣,将好奇心与实验的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主动尝试实验方法,寻找出最佳方案,让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有意思、有意义。
(一)兴趣从氛围中来
师:读了冰心奶奶的《肥皂泡》这篇文章,我们对她童年时自制肥皂泡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也对她笔下吹肥皂泡时那“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的球面”感到好奇。
师:你们想玩吗?怎么玩?
《肥皂泡》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冰心的文章,课文文学的表达是浪漫的、充满想象的,观察、分析、理解则是严谨的、条理清晰的。如何把文学的表达用科学的方式再现出来,并进行深入探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科学学科中,创设怎样的任务情境,搭建什么样的学习支架,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呢?这是1~4年级小学科学实验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学会科学地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肥皂泡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上课前有效地回顾语文课本中对肥皂泡美丽的描述,让学生沉浸在肥皂泡美好的氛围中,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二)兴趣从生活中来
师:那么,作为一名儿童,玩具肥皂泡的研发专家,我们如何自制一份具有最佳配比的泡泡液,吹出又大又圆不易破裂的肥皂泡呢?
生:我试过,用妈妈的洗衣粉加水。
生:我也玩过,用洗碗的洗洁精也行。
生:这次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关于肥皂泡的知识,网上说用红糖也行。但我没有做,我回去要尝试一下。
生:昨天,我爸和我一起用洗手液与水配制了一些,但肥皂泡一会儿就没了。
其实对于玩肥皂泡,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具象性,他们看到的是它的好玩、好看。同时,对如何配制效果更佳的泡泡液,缺少实验基础,也缺少理论支撑。但生活中玩肥皂泡游戏的回忆,一定会驱动着学生对自己配制一款最佳配比肥皂水的美好向往。
(三)兴趣从融合中来
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查阅资料,用画图的方式理解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观察结果,了解什么是表面张力,什么是表面活性剂。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直接指导课堂实验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同样,阶段研究成果也不断修正课前学习的内容,实验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得到升华,具有实践性、基础性、拓展性、科学性。
二、育本领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组织探究性实验,借助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经过分析问题、理清思路的过程,实现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思维含量和科学实践能力。
(一)主动预测
预测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好奇心和内在兴趣,更愿意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同时,有效的预测也是学生提前思考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培养,促进学生寻求与确认实验中需要用的材料和环境。这节课我们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两项预测:一是通过课前的阅读与研究,如果是你来配置泡泡液,你会选择用哪些材料?二是这些材料如何用、用多少,效果才是最好的。
(二)实验论证
实验论证是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它是能否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关键.只有对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根据先前的预测,接下来通过实验论证探究使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剂量配置泡泡液,哪一种配比是最合适的?教师提供水和基础的材料:白糖、胶水、洗衣液、甘油。
第一组实验:水+不同剂量的洗衣液。实验前先做预测。第二组实验:水+洗衣液+不同剂量的白糖。第三组实验:水+洗衣液+白糖+不同剂量的甘油。这后两组实验都是基于上一组实验的最优结果,再加入新的材料后进行的。
实验要求:设计一个自己的配比表,尝试根据配比表制作泡泡液,看看谁的配比效果最好。这里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小组展示环节,对各小组的展示要进行相互评价,提出建议。
(三)记录反思
实验记录是学生探究的轨迹,记录着学生的发现和思考。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好和用好实验记录,会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更深处。首先是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这节课上设计了比较多的记录,通过记录让实验流程更有效,使实验现象和数据更清晰。在本堂课的实验阶段,分别设计了六个记录表。
重视记录分析,不但培养了学生记录评价的习惯,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实验教学更有效。
三、重创新
实验教学有很强的任务驱动性,在实践中经历实验的成败,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是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优秀载体。《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科学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元知识元能力的基础之上,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上,科学教学需要指向学生的创造动机与创造意识,实验设计要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性与开放性。要改变那种不走弯路的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下,围绕一个主目标或主问题,尝试不同类型的、不同方向的实验,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一)设计需要创设学生自主思考、主动阅读、先行探索的问题情境
本节实验课从一节语文课《肥皂泡》直接引入,驱动学生从玩肥皂泡、观察肥皂泡到研究肥皂泡、配制泡泡液,层层深入。在实验设计中,实验的主问题是开放性的:要制出那样美丽的肥皂泡,需要哪些材料?又将如何配制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怎样才能从会玩会说一下子转到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其通过媒介进行资料查阅并大量阅读。这样的实验学习既是开放的,但又围绕着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先行探索。由此,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实验以及预测实验可能的结果,学生就能以“验证想法”的动机去做实验,更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很多可以配置泡泡液的材料,通过实验也能找到团队的最佳配比。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吹出泡泡,纯水却不能呢?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让学生深入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同样也是对学生先学内容的整理与突破,即对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的了解和学习,通过部分学生的先学汇报及教师对张力与活性剂的形象动画介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材料的作用。
(二)给予学生实现不同實验方案任务的尝试机会
本次实验,提供的实验主材料是水、洗衣液、白糖、甘油,通过逐一配制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最佳的浓度配比。但在实验后,许多学生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他们是通过查阅资料或猜想而提出的,认为这样的材料应该也是很好的活性剂,例如肥皂、洗洁精、蜂蜜、牙膏、胶水、醋、食盐……面对学生提出的多种材料,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尝试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能因为时间问题,不给学生实验不同方案的机会。但对这么多材料如果一一实验,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安排:一是一个小组选择2种材料,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班级共享。二是对其他材料,可以采取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实验,并写出简短的研究报告。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通过非预设实验验证个人思路、想法的机会,这也是创造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激发学生对实验方法与实验任务的改进与创新热情
对实验及实验的设计,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改进与创新的。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持续鼓励学生改进与创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配置泡泡液的过程中,设计的是一组实验,学生一个配比一个配比地进行操作,一个配比一个配比地进行效果验证。这样的设计虽然具有一定条理性,但也有部分小组向教师反映,这样的实验流程非常不利于一组实验效果的横向验证对比。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就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实验改进的想法:一组实验将四个杯子排成一排,编成ABCD四组同时进行,只是配比不一样,这样更有利于反复对比验证。后来,这样的实验改进方法得到大家认可,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流程与设计继续进行创新与改进。对于实验教学来说,学生的这种意识必须得到发扬,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检查和优化实验的能力特别重要。
(四)引导学生对实验主任务的发散与追问
本节课的主任务是制出肥皂泡,了解其表面张力。但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提出了很多的追问:是什么力量让泡泡变成了圆形?可以吹出其他形状吗?用什么样的工具吹泡泡会更大?泡泡有时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是加了颜料的吗?一堂课的最后,学生提出了这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问题,更能说明这堂课学生已经沉浸在了课堂的思维之中、情境之中。学生的追问,还需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而进行有序的实验论证并完成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是一项趣味性、实践性、思考性与创新性兼具的项目活动,要让科学实验变得有意思,又能从小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主动意识和实验能力,在“做、学、思”实验理念的指导下完成教材实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创意实验主题,拓展实验内容和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让实验教学变得有意思、育本领、重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
[2]黄鑫.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