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

2024-06-03 02:36薛二勇张俊姣李健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薛二勇 张俊姣 李健

摘要: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計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科学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AEA21018)研究成果。

① 李健为本文通讯作者。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科学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强国建设的基础依托,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显示,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参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的成绩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中均名列第一[2]。我国在科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育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开展科学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学校是培育学生科学知识和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开展科学教育的专业人员,再加上学校科学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相对其他科学教育机构,其开展科学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科学的态度[3]和兴趣[4],以及教育程度[5]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产生影响。社会机构,尤其是科技场馆等拥有丰富的科学演示和专业资源,呈现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前沿科技成果。科学教育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促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科学教育之间协同、有效衔接[6],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7]。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重在集成,盘活资源,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8]。我国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是什么?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什么挑战?改进优化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为此,课题组2023年针对东中西部21省级行政区的学生和教师发送问卷1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99份,回收率为92%,其中8672份学生问卷和527份教师问卷。调查问卷覆盖全国不同省市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小学校,包括不同学段的学生和教师等。基于调查研究,明确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经验、问题挑战与改进路径。

一、科学教育内涵与家校社协同的必然性

(一)科学教育的时代内涵

中央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通过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教育成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0]。新时代,发展科学教育既要注重提升个体的科学素养,更要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时代内涵。一是体现学科整合的新定位。现代社会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态度责任等。科学教育日益从“纯”科学教育走向整合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科整合。二是兼顾个体和国家的新目标。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发展,也要关注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这是基于中国发展和世界局势变化作出的事实与价值判断。全球化竞争加剧,这迫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三是寻求多方协同的新模式。新时代下,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不再单一依靠学科课堂教学,寻求多方协同的发展新模式,以应对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学科割裂现实,突破单一化的科学教育场域。

(二)家校社协同的必然性

我国在教育领域颁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对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作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发展负有的共同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强调,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11]。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3年),系统规划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家校社协同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自然囊括了对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科学教育的多学科性、综合性内在特征也更加需要家校社的协同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强调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打造良性育人格局,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协同,在学生减负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减法”。家庭学校社会在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同功能,没有高素质的科学教师、家长和社会教育者,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将面临巨大困境。科学教育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阔,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跨组织的知识、意识和能力的培育。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不同主体建构专业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智慧,这就需要相互协同,依靠不同体系的空间、时间和情感联系,因地制宜教授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意识、训练科学思维。家庭是孩子学习科学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科学老师,其对科学教育的态度、素养直接影响孩子的科学学习行为;社会机构,尤其是科技馆、博物馆、自然馆等是科学普及、前沿科技理论和现象展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关键场所,其对科学教育的支撑影响学生的科学视野、兴趣和知识面;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关于科学的意识、基本知识、基础能力均需在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系统地培育。科学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多方协同、开放创新,以家校社协同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二、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经验

科学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素养的社会活动,其本质特点体现为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性。科学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科学教育协同[12],政府部门和机构共同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普及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政策,深化学校和校外科学教育协同改革发展[13]。学校是教育系统最基本的单元,我国高度重视学校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建设,通过学校正式科学教育和校外非正式教育的协同,同时积极引导家庭对科学教育的参与,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盘活各类科学教育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机制。

(一)家校社合力推进科学教育内容开发

“课程”是以多元主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内容依托。科学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是为学习者搭建多学科多领域跨组织发展的立体化内容,整合科学资源重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容。调查发现,我国学校与校外机构建立了多类型的科学教育合作域,包括联合课程讲授(65.28%)、共享教师资源(52.18%)和共同设计课程(46.49%)等。学校、科技馆协作,开发与家庭联通的科学教育课程,以课程建设促进馆校合作;部分科技馆推进场馆课程开发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对接,吸引青少年到科技馆接受科学教育。在校馆合作推进科学教育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占比最多(64.90%),随后依次是科技馆到学校组织流动科技馆或科普嘉年华等活动(42.69%)、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上课(27.89%)。课程开发的类型上,一半左右教师受访者表示,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协同主要有共享教育教学用具(50.85%)、共享教学录像(49.53%)、共同設计课程(46.49%)等。学校是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引领者,丰富家庭可以开展的科学教育内容;同时,为家长开发科学素养提升课程,帮助家长系统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推进其在家开展科学教育。学校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教育的方式多样,包括微信、QQ、微博、美篇、快手、抖音(80.65%),家长会、家长开放日(60.15%),学校宣传栏、学校官网(48.96%),“家校通”平台、电话(37.38%),家长学校(27.13%),家长知识手册(12.71%)等,基本构建了推进科学教育内容协同发展的多主体格局。

(二)基于项目协同开展多主体科学教育

建立以项目驱动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是科学教育开展的基本模式。基于实践中科学问题的解决,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家长、教师与社会科学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部分任务。近一半(41.56%)的教师认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为共同完成科学教育项目。通过科学教育项目,将家校社各方优势相互关联,在专业知识、空间设计、意识观念等方面形成相互支持与协同的领域。同时,因地制宜,设计多样化的家校社协作科研项目,尽可能消解不同经济、阶层、知识水平的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不利影响。以项目形式开展科教融合活动,促进家校社协作开展科学教育。问卷开放题统计显示,受访学生不同程度地受益于科学协同项目,如以冬奥会为契机举办的“冬季运动项目”主题的科普类讲解活动,学校组织多方参与的观鸟活动项目,辅导机构联合家长参与的演讲项目等。学校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教育环境,搭建链接其他主体的桥梁,充分利用科技节、嘉年华等重要节日和契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设置个体高度融入的活动环节,基于不同主体自愿的原则合理制定具体项目活动方案,充分考虑个体参与诉求。家庭为学生参与科学教育提供安全、开放、探索性的科学教育环境,家长及时捕捉学生偶发性的科学问题,将其视为创造性的科学教育资源,加以挖掘和推进。受访学生认为家庭中科学教育活动资源主要有科学书籍(76.53%)、玩具材料(46.77%)、科技产品(26.52%)、生活用品(66.97%)。部分家庭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科学探索环境,为学校和社会科学教育奠定基础。

(三)建立科学教育设施和场馆共促渠道

由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基地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56.74%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建设了共享性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园地。在实验室中,科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育参与者掌握实验器材的操作程序与数据分析工具,引导参与者按照操作程序完成科学实验,在参与式与独立性实验中获得科学认知和操作的知识,掌握科学探索的能力。实验室共享开放是由单一服务模式向更高级多主体协作服务模式的演变,建立协作机制,促进实验室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的效用。部分区域与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联盟,扩大科技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各自实验室的特色优势资源,提升实验室的科学教育能力。以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类社会机构满足科学教育的实验体验需求,激发学习者对科学探索的持久热情,是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路径,促进科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接受调查的教师表示,学校分别与不同类型的单位举办过科学教育活动,包括科技馆(59.39%)、其他学校(32.83%)、博物馆(22.77%)、社区(22.20%)、培训机构(20.68%)、企业(17.27%)。调研显示,科技馆的科普讲解、具身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发学习者的科学兴趣;博物馆的科技参观、演示展览、讲解视频等极大调动了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社区组织的知识科普、科技志愿者活动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科协等机构组织的科技节为促进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实验机构和科技组织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学习者参与科学创造活动,认识体验前沿科技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提升科学教育的效果。

三、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关键挑战

家校社协同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的体系建设,既受制于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主体自身的科学教育意识、能力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也受制于三类主体协同机制的建立、运行和监测评价的影响。虽然我国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已经积累了基本经验,但面对科学知识的无尽前沿和科学普及的不同要求,其在单一体系建设和协同机制构建方面仍然面临关键问题,同时在应对外部体系的要求方面依然面临挑战。

(一)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

1.学校科学教育协同师资队伍薄弱

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协同专业性低,直接影响科学教育活动形式、规模和质量。一是科学教师数量不足,兼任教师比例较高。70.59%的受访教师认为科学教育协同开展中主要存在专任科学教师数量不足问题,43.83%的受访教师指出学校只有兼职科学教师,7.02%的受访教师学校没有科学教师。《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小学四年级科学兼任教师比例为85.40%[14]。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相关的职业期待较低[15],“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占比仅为16.8%[16],科学教育师资培养乏力。二是科学教师教育方式单一,协同能力不足。79.52%的受访学生表示教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知识讲解法;60.89%的受访学生表示教师上课时经常放视频;21.64%的受访学生表示科学任课教师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只有特定活动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课外实践活动;27.32%的受访学生表示科学任课教师较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教师将科学课简化为知识讲授、视频学习,科学教育单调枯燥。三是教师推进科学教育协同开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多数受访教师表示科任教师协同经验不足(43.64%)、需要进修培训(60.15%)。

2.学校科学教育协同运行程度不够

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不够充分,难以对家庭和社会的科学教育开展构成支撑。尽管69.23%的受访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从来不被占用,但也有6.91%的受访学生表示存在科学课被占用的情况,6.50%的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科学课。15.37%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一学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次数为1次,也有4.36%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一学期从未开展过科学教育活动。学校科学教育活动时间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契机将家庭、社会力量融入学校的科学教育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系统科学知识内容难以有效掌握,学校科学课程总量不足(50.85%)、形式单一(61.86%)和内容窄化(46.30%)问题凸显。此外,学生的科学课程作业多是自主完成为主(71.86%),与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29.12%)、社会实践调研的作业(42.29%)占比较少,对协作开展科学教育的需求较低。虽然“家校合作”“馆校合作”“家校社合作”在很多学校被冠以课程的名义,但实施中往往停留在“一次性活动”中,而且往往匆匆开始、草草结束,留给学生的多是“走过场式的体验”。

3.学校科学教育协同评价激励缺乏

科学教育协同评价强调精准对接家庭、社会不同利益相关者个性化需求,激发受教育者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半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教育协同的专项评价(57.31%),超1/3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科学教育还存在协同评价方式单一(46.30%)、评价主体仅为学校(41.37%)、协同评价激励缺乏(37.76%)问题,近1/4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科学教育协同评价内容不合理(23.34%)。科学教育协同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多主体参与渠道缺乏。20.06%的受访学生表示学校并未邀请家长参与策划学校科学教育普及活动。一半以上的受访教师表示科学评价主要依据教师评价结果(95.07%),参考家长评价结果的仅占30.93%。科学教育协同育人评价激励机制缺乏,影响协同育人的主体积极性、方法和内生动力。

(二)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

1.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不够匹配

65.44%的家长虽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但自身往往无法深度参与家庭科学教育活动。多数受访者表示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参与(64.13%);超1/3的学生家长本学期内没有陪同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科学教育活动(39.36%);近1/5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很少(18.70%)、从来没有(15.11%)与科学教师进行过主动交流。多数家长以学生分数、升学就业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出现家长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意愿较强(均值3.614),但参与学校协同活动的频次较低(均值2.527)的矛盾现象,其行为和理念相互背离。此现象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在五年级、六年級学生家长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差异分析显示,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家长本学期内陪同过学生参加科学教育活动(含线上活动)的频次要显著低于其他年级,愿意参与科普活动的意愿要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经常和科学相关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的频次要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家长对科学教育态度和行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学教育协同难以有效开展。

2.家长的科学教育指导和协同能力不足

科学教育的指导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缺少专业能力成为家庭协同开展科学教育面临的专业难题。分别有9.28%、20.74%的受访学生表示父母和自己对话时,从未使用、很少经常使用“观察、记录、测量”等字眼;也有12.26%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没有与自己开展任何科学教育活动。分别有27.38%、29.16%的受访学生认为家长协同开展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能力弱,分别有57.12%、42.31%的受访教师表示家长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问题是协同能力弱和科学素养低。多数家长在进行科学教育和参与学校科学教育时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较为缺乏,往往凭借经验开展活动或指导,导致部分家长把教育责任“出让”给长辈、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学生家长的科学教育存在差异,家长专业指导词汇的使用与家长和教师沟通主动性方面离散程度较大(标准差分别为1.292、1.365)。差异分析表明,初二年级、初三年级、高二年级,以及女生的家长和其对话时,不经常使用“观察、记录、测量”等字眼;女生学生家长相对男生家长,更不愿意参与学校和社会机构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

3.家庭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资源不充足

家庭开展科学教育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利用,但实际开展过程中家庭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不够丰富,67.93%的受访教师、58.94%的受访学生认为家庭开展科学教育资源缺乏。家庭开展科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拥有其他机构不具有的时间优势和情感优势,这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科技馆、学校而言,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以科学书籍或绘本(76.53%)和生活用品(65.97%)为主、玩具材料(46.77%)和科技产品(26.52%)较少。开放题中部分答案文本“家庭中可利用材料不丰富”“科学教育材料不够”“科学教育材料较少”等高频出现更展现了家庭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实然状况,资源困境导致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家庭中受到限制。

(三)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1.多主体联动科学教育布局尚未形成

社会机构开展科学教育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部分学生表示所在社区虽然具备科技类教育资源,但常态化的科学教育尚未开展。46.48%的受访学生表示本学期从未参加过科技馆举办的活动(该题项均值为2.232,中位数为2),20%的受访学生表示本学期只参加过1次科技馆举办的活动。科技馆与家庭、学校科学教育的联动、合作和发展的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体系化布局。馆校、家馆、场馆之间合作的有效性不强、科学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深度融合开发课程、共享科学教育师资的机制有待健全;与家庭深度联系、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质量有待加强;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等方面,社会有关科学机构的协同作用和价值引领还未充分发挥。

2.多主体联动科学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学校、家庭与社区在科学教育的时间、空间和行为的协同机制有待健全,共同体意识有待加强。科技馆等社会科学教育有关机构的资源利用存在碎片化现象。缺少有效的多方沟通机制,科学教育的社会机构人员对学校科学教育不甚了解,所提供的科学教育服务与学校需求和家庭需求存在供需脱节,客观上制约了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效果。一半左右的受访教师表示协同交流渠道单一(47.06%),缺少协同的具体制度(51.42%);少数受访教师表示协同开展科学活动无序(31.12%)和协同专业性低(26.19%)问题。除固定节日(多为科技节)社区活动举办之外,少见其他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式,而且基本上以社区人员参与为主,学校和家庭的参与度不足;活动内容大多为科技知识普及宣传,趣味性不足,安排大多带有随机性,无法实现需求精准对接。

3.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未建立

科学教育既需要科技馆等坚实、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也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家庭中更多科学教育要素,共同提升质量。调查显示,66.03%的受访教师表示科学资源未充分利用。我国部分区域的科技馆尝试与学校、家庭等共享科学教育资源,但博物馆、自然馆、图书馆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力度不足,而且不少前沿科技成果仍然未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导致科学教育前沿资源的匮乏。对于参与科学教育的部分社会机构,如何明确其权责、边界,尚存在制度空白,多方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管的机制较为缺乏,导致出现科学教育资源的空置、匮乏和零碎问题。

(四)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

1.家校社科学教育合作组织缺失

协同机制需要具有共同行动的能力,即通过机构层面的强化安排和有效激励,增强合作体的能力,确保资源充分、促进生成新知、激发有效行动等[17]。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缺少统筹,22.77%的受访教师表示缺少家校社协同平台。学校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时间间隔较长,56.55%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一般一学期安排一次其他人员参与科学教育活动,3.80%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安排其他人员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时间频次在一年以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分属不同的体系,具有不同的属性、结构、功能和目标,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功能与责任不同,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往往成为松散的体系。22.01%的受访教师表示家校社三方诉求不同,协同组织的缺失影响科学教育协同开展的效果。

2.家校社科学教育沟通机制欠缺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沟通平台尚未建立,家庭、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科学教育规划、教育教学和活动开展的途径有限。家长多借助学校开放日、校园观摩等活动了解学校科学教育信息,社会机构多是依靠科学普及活动进校园等活动参与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家长、社会机构人员之间的科学教育交流多自发形成,缺乏机制保障,常规性沟通较少。39.85%的受访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家校社科学教育沟通机制,15.75%的受访教师表示未进行过家校社合作,多止步于短暂性科学參观活动中的交流,沟通质量较低。社会公共科学教育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往往分属不同体系,彼此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资源壁垒。家长、教师对社会公共科学教育资源认知水平、能力不一,对优质公益的社会科学教育资源利用不足。20.87%的受访教师表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缺少共同的教育资源。

3.家校社科学教育的内生力不足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对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的责任和边界界定不够清晰。18.98%的受访教师表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缺少动力,8.16%的受访教师表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责任不清,6.07%的受访教师表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缺少协同评价。家庭、学校和社会机构隶属不同的评价系统,每个系统对其要求和导向不同,导致不同体系在协同开展科学教育中的内生动力缺乏,难以形成协同的动力。开放题数据显示,家校社各主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在时间、观念方面存在冲突,“太少”“较少”“问题”“不够”成为开放题项的多频词。受制于应试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双重压力,多方教育理念和时间安排难以统一,主动性不强导致的协同不足趋向更加明显。

四、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政策路径

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既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基层探索。明确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的职能职责,对影响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和谐共生的因素进行治理,从源头上保障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平稳持久。多部门联合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落实、教材编写及评估体系建设;明确科学教育总体和具体目标等,明晰达成度标准;加强科学教育投入,明确投入总量占财政收入的最低比例,建立投入分担机制;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推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等创新,充分利用科技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科学教育协同实践活动。制定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先行-融合创新-经验总结-全面推广”四步骤,从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方面统筹实施。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立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拓展科学教育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构建督导评价体系,推进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

(一)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

组建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实施委员会。由教育部门主管,教育、科技、科协部门共同负责,构建人社、民政、财政、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统筹推进业务指导、经费投入、资源共享、质量监测和激励表彰机制建设。社区、学校建立协调性组织,教育行政、学校领导、学校教师、社区管理、家长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增效,建立家校社协同的枢纽,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导家校社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形成不同主体对科学教育的正确认知,消解科学教育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对立冲突,在全社会营造科学教育的积极氛围。

建立科学教育协同开展指导中心。以民主协商、资源互惠、利益共享为原则,建立合力育人为导向的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机制。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组织模式,负责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指导、督查和信息反馈等,统筹、协调与分配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管理与决策,听取、采纳、筛选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的建议,监督基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课外活动,参与优化建设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教育教学评价结果,联合学校、家长和社区人士等总结推广科学教育的有益经验、改进实践教育问题。

打造吸纳专业人才的科学教育智库。教育部门主导成立由科学教育专家、科学家、科学教研员、科学教师、科技馆展教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人员等组成的科学教育智库,明确智库发展的协同愿景,健全智库管理、开放进出、考核激励机制。要为智库人才提供持续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机会,推动智库人才保持竞争力和创新性的同时进行科学教育,促进科学知识和成果的分享扩散。加强对家庭学校社会不同主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数据调研、跟踪指导,注重互动式诊断,为不同主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切实解决单一主体科学教育专业性不高的现实困境。

明确家校社不同主体的科学教育职责。畅通家校社协调配合推进科学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协作深度。学校与家长和社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共育关系,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以义务合理、责任分担、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形成共助科学教育提质的体系。学校给予家长专业指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坛、家长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衔接联系、整合资源、凝聚合力的重要作用,及时解决困惑,使其成为发展科学教育的助力者,提升家长开展科学教育的效果。社会组织广泛整合各方面科学教育力量,在相互交流沟通中强化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观念和行为,以互助互促为原则,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提升全员科学素养。

(二)建立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一体化提升制度

优化科学教师职前培养。在高等院校中明确科学教师培养目标和模式,联合科学、工程、技术、数学、教育等院系共同参与,创造具有真实、复杂和动态情景解决科学问题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科学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高度协同能力的科学教育专门人才。促进未来教师深刻理解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拓展多样学习途径,具有立足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开发创新课程(创客課程、机器人课程等)的能力。建立包括社会机构在内的立体化互补式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加强与校外科学教育场馆、科研院所的协同,使社会机构及其资源成为科学教师课程的有机部分,发挥科技馆等社会组织的独特价值。

开展科学教师职后培训。以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综合素养为纲制定培训策略,聚焦科学教材解读、学科理念树立、科学前沿知识普及、科学实验操作、现代教育技术和协同教育能力提升等,健全精准培训机制。建立科技馆体系馆员教育素养提升体系,将馆员作为兼职科学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增加馆员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的专业能力。为社会上对物理、化学、数学、技术和科学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培训课程。科学、教育、工程、技术和数学等专业高等教育学位获得者可通过系统教育培训获取课程学习证明,为进入学校成为兼职科学教师提供机会。

(三)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

实施兼职科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由其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具有资格认证权利,满足以下条件之二的,均可完成认证,拥有成为兼职科学教师的资格。一是拥有学校授予“校外辅导员”“科技教育工作者”“家长教师”“家校志愿者”等身份称号;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区县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或发表相关领域高质量论文一篇;三是在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技类场馆工作时长在1年以上;四是拥有科学教育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五是拥有科学教师资格证。

建立科学教师岗位准入制度。明确专兼职科学教师岗位规范和素质要求,对科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具体硬性规定。遵照科学合理的聘用程序,全社会选聘优秀科学教师。对专兼职在岗和新招人员采用“分类考核、统一管理”的办法,开辟探索家长和社区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学校与教研员、教育专家、高校教师、科技馆工作人员等建立“双向互聘”制度,形成以科学教育提质增效为目标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专兼职科学教师流动制度。学校科学教师、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展教人员等“专兼职”科学教师在内的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校社常态化科学教师互促发展渠道。吸纳有能力有情怀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师加入科学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丰富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指导队伍。学校加强同地方科协、科技馆、博物馆等的合作交流,整合社会资源,邀请科技行业内的杰出人物、劳模、专家、学者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科学知识宣讲、游戏互动,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四)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

以项目和课程为抓手链接资源。政府、学校和科技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机构联合设立科学教育项目,合作推进科学教育开展,激发参与主体对科学的兴趣。以项目为基点推进多方积极参与,改善科学教育在社会中的形象,提供政策、空间和经费支持。学校积极对接地区高校、科技馆、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家庭等,吸纳多主体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多样的科学教育课程方案组合,面向家校社多元主体提供必修、选修、自修和进修相结合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开设校内常规科学课程、校内科学类社团课程、校外综合实践体验课程、家庭科学教育共育课程等。校内常规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态度责任等,聚焦科学核心概念,整合多学科知识。校内科学类社团课程邀请科学领域专业人士进校,聘请具有专长并热心教育的组织或个人进校开设创新、前沿的社团课。校社综合实践体验课程由学校与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共创科学教育体验中心、创新实验室,拓展科学教育校外研学基地。家校科学教育共育课程则主要面向家长,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

区分区域和主体促进特色资源共享。推进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企业等开展合作,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对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进行统筹,开发和利用研学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科学工作室等,为科学教育提供社会平台。有组织地开发学校周围可能的科学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社会向家庭提供免费或普惠低价的科学教育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场地、设施、文体服务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立体化全方位的科学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搭建科学教育资源联盟,打破教育资源界限,实现场地、课程、活动和教师等资源共享合作。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于多学科资源的统合运用,参与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创设泛在化的科学教育环境。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清单,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服务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

(五)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吸纳多主体进行科学教育评价。政府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科技馆教师和学生代表等联合参与科学教育评价。教师主要关注家校社联合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融合、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境创设的程度、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校科学教育的组织等;家长主要关注家庭科学教育开展、资源的运用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等;学生主要关注科学教育的吸引力、内容和活动对科学素养提升的效果等;科技馆展教人员主要关注参馆主体科学教育的参与程度、科技教育资源的运用情况等。

进行科学教育绩效评估和成果认定。科学教育评价结合实际,制定不同主体科学教育绩效评估指标,监测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科研项目,以及活动实施的实际效果,将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成效纳入教育督导体系中。推动科学教育评价结果运用,将科学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贯通家校社的科学学习学分银行,将学生在不同主体举办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优秀成果、科研论文和实践表现等进行记录,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评判科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OECD.PISA 2018:Insights and lnterpretations [R].Pairs:OECD Publishing,2019.

[3] Aschbacher P R,Li E,and Roth E Jls science me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ntities,participation and aspirations in science,engineering,and medicin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10,47(5):564-582.

[4] 薛品,赵延东,王素.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5,(3):36-41.

[5] 黄时进,雍昕.家庭资本对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158-164.

[6] 黄芳,黄林青,张娥娥.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16-120.

[7] 王素,张永军等.科学教育: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际科学教育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25-31.

[8] 教监管[2023]2号,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Z].

[9] 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284-286.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 htm,2017-09-24.

[12] 郑永和,杨宣洋等.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内涵和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12-18.

[13] 丁邦平.全球化视野下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观察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5):10-1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7/ t20180724_343663.html,2018-07-24.

[15] 黃瑁,李秀菊.我国青少年科学态度现状、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69-77.

[16] OECD.PISA 2015 Resuts(Volume 1)Excellence and Eqpuity in Education[EB/OL].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66490-en,2024-03-11.

[17] Emerson K,Nabatchi T,Balogh 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2,22(1):1-29.

作者简介:

薛二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教育战略与规划、教育治理制度与模式。

张俊姣: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育战略。

李健: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比较教育政策。

Situation Assessment, Key Challenges and Policy Paths of 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9199 Questionnaires from 21 Provinces in 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Xue Eryong1, Zhang Junjiao1, Li Jian2

1.Chin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family-school-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highquality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and it is also determined by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China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content through diverse subjects. Family-school-society cooperates in carrying out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projects and establishing a joint promotion channel for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facilities and venues achieving good results.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teacher is weak, and the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lacking.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resources of family science education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layout, linkage,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need to be promoted. The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need improvement. The above constraints hinder the deepening of science education. This urgently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top-level design and grassroots explo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for family-school-society to coordinate science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of science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ndardized full-time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system for science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for expanding resource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family-school-socie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subjects promoting each other.

Keywords: 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on; science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power

收稿日期:2024年3月6日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