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普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这类文本有着简练的语言、有趣实用的内容以及严密的逻辑,可以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契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學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科普文的优势,助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文章基于科普文的教学价值,从“巧借文本知识”“经典研读”“善用思维导图”“以问带思”切入,论述了基于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发展;科普文教学
科普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很多作者善于从独特的角度对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外在形态进行描述和展示,从中揭示其内在本质,且科普文的语言往往十分精练、准确,能够体现严谨的科学思想[1]。可以说,科普文是帮助高中生认识科技发展的载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还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科普文的教学价值,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发展空间。
一、科普文的教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科普文是让学生接触、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具有语言精确、结构严谨、内容实用等诸多特点[2]。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科普文的价值,引领学生在把握文章大致脉络的基础上学习科普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动态。开展科普文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重要的科技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锻炼其归纳、逻辑推理等重要能力。在完成学习后,学生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别处,从而提高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所以说,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实用价值。
(二)科学价值
认真学习科普文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还能让学生摒弃以往陈旧、单一的思维模式,积极学习作者身上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现行统编教材之所以精心编选一定数量的科普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百花齐放的科学定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在学生的内心埋下参与科学研究的种子,使他们主动走进科学技术的领域、传承科学精神。可以说,科普文将社会人文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科学价值。
(三)人文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普文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文本情感的感知力,让学生在获得深刻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3]。统编教材中的科普文都是由编选者精心挑选的,通过教学这类文章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科普文的语言美,还有利于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自然、对科学的人文关怀,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科学内涵,因此科普文在教学中具有人文价值。
二、基于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策略
(一)巧借文本知识,理解文体特征
教师应以教材中的科普文本为依托来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对科普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究,将科普文的文体特征作为推动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切入点。在讲解文本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多篇科普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概括,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文学常识[4]。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文本包含人文建筑、物理、医学和自然等多个领域,主要讲述了各个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与发现。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科技探索的热情,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对四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见表1)。
在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提炼和整理,归纳科普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句式,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
(二)经典研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1.词语鉴赏,感受作品形象
在科普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示范和指导,鼓励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通过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鉴赏充分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在科普文中,作者往往通过精确、简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科学信息。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精炼的词语进行鉴赏和解读,让学生在认识作品中事物形象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5]。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自己阅读课文,从文中提炼重要的字或词,并尝试理解它们的意思。
任务二:请找出文中描写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的
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概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任务三:在作者介绍了九大特征之后,文中还提到了“文法”,请探究“文法”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探究和鉴赏。例如,通过对“斗拱”这一词语的解读,学生发现它是由“拱”和“斗”组成的,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接着,学生对“在”“挑”“垫”等字进行分析,从中进一步感受“斗拱”的位置和形状。在词语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斗拱的具体形象,还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情境创设,促进思维发散
教师在科普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动、开放的情境中对科普文展开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把握文中的知识点,在理解文章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有效发散。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家身上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关于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视频,让学生在生动的媒体情境中直观了解屠呦呦做出的贡献。接着,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屠呦呦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什么贡献?你能结合视频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吗?”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总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把全球抗疟的难题解决了,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直观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人格形象。
(三)善用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思维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科普文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把课文中某些抽象的知识转变成直接、生动的形式,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知识。研究指出,和枯燥的文字相比,学生大脑对精美图文的敏感度更高。在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把零散的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例如,针对《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科普文,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思维导图(如图1)。
通过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单调冗杂的文字内容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直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这样可以起到“化零为整”的作用,让学生在厘清科普文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同时掌握事物的内在逻辑,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以问带思,培养独创思维能力
1.以辩证式询问注入思维活力
在科普文教学中实施辩证式询问有利于挖掘高中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诱发学生对某个事物的思考,使学生整合旧的认知经验展开探究、分析,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增加他们的思维深度。辩证式询问可以为科普文的学习注入思维活力,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获得由浅入深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成长历程、教育历程进行分析和探究,
使他们把握作者从儿童到高中再到成人的成长路径,
并对学生进行辩证式的询问:
问题一: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既然他的经历如此丰富,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只讲述了三件事情?
问题二:大家仔细看标题,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说
“教育历程”,而不用“成长经历”?
教师通过辩证式的询问为科普文的学习注入思维活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什么样的教育让作者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从而真正理解文本。
2.以层递式追问体现思维梯次
层递式追问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将问题划分成不同层次,在课堂上可以由易到难地向学生呈现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展开逐层分析,这样的提问方式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让他们的科普文学习逐渐从浅层过渡到深入。因此,在设计层递式追问时教师一定要体现明显的思维梯次,围绕科普文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阶梯。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说“木叶”》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提高学生梳理文本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开展了层递式的追问:
问题一:(针对文章题目)请认真品读课文并思考,
本文提到了“木叶”“树叶”“落叶”等词语,但为什么选择将《说“木叶”》作为题目呢?
追问:作者为什么不用《说“树叶”》或者《说“落叶”》来做题目?
问题二:(针对文章内容)请通过略读、跳读等方式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提炼,圈画出课文的观点句,并思考这篇文章所传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追问:思考许多诗人喜欢“木叶”这个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鲜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呢?
教师通过层递式的追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科普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普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必须对科普文的独特价值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总体水平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渗透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借助思维导图工具以及巧妙提问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究掌握科普文的内容、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助推其思维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刘钊圻.“思维发展与提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沈莎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科普文选编与教学實践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3.
范溥佳.人教版高中语文科普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许妍婷.“问题导学法”在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段光润.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浅论:以人教版(必修)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110-111.
作者简介:刘海(1983.11-),男,贵州毕节人,
任教于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