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化学生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研讨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价值被忽视,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基于此,文章指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高素质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信息化设备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素质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应用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在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目标越来越重视。可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第二,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想象和迁移能力,将生活中的事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功能也在发展变化,初中课本教材提供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难以满足学生未来的应用需求[1]。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索、深入探索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第三,初中生处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期。人的思维发展具有独特规律,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质疑、批判、怀疑的敏感期。在接受新观点、认可新观念方面,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具备的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常规思维中的认知局限,从而获得思维能力全面发展[2]。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
第一,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自从信息技术学科进入中学课堂以来,很多教师的关注点就集中在技术的具体操作方面,而非全面的发展和引导。教学观念落后导致教师缺乏思维启发、创新引导意识。同时,学生也都主观性地认为技法操作是学习重点。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日渐固化,缺乏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3]。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消除,教师、教材、媒体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依旧显示出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发展性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因而难以具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客观环境。
第三,缺乏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课堂评价活动,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约束和限制。
三、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学情特征,灵活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传统的导入活动中,教师的导入内容在设计方面过于平鋪直叙,缺乏趣味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难以实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思维的全面活跃。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探索和感知正处在特别敏感的时期。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调动相关生活经验,
并主动探索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和日常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导入环节融入生活情境是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的关键。同时,初中不同阶段、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不相同。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学情,只是想当然地设计生活化情境,
就会导致导入活动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4]。
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情特征,灵活设计课堂导入内容,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电子表格的确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阶段性学科测评成绩录入电脑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点,并通过具体的细节呈现,使学生对电子表格的构建活动,班级平均分、最高分等相关统计活动,以及数据图表构建活动产生初步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展示出一半操作方法,预留一半操作方法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探究兴趣。如此,学生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性,进而主动对Excel表格进行格式设置,并对Excel表格中内置的各种计算工具进行操作尝试,实现思维的发散,提升灵活应用能力。此外,学生也会无意识地对导入内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明确基本的学习方向和知识要素。
(二)设计活动任务,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先向学生灌输理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看法,也就很难形成创造性的应用能力。同时,这也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冷清,无法给予学生深入思考、多元思考的环境刺激。给予学生全面的解放,
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和成长性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手段。可见,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获取路径,引导学生向更加多元、更有深度的方向去探索,有利于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使学生获得深度学习效果。如此,教师需要设计活动任务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电子表格数据的排序和汇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电子表格数据整理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中国网民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具体数据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并且进行组名和口号的独立设计。其中,有的小组以“数据处理之王”为组名,以“数据整理,我们最优秀”为口号;还有的小组以“走在数据时代最前列”为组名,以“掌握数据,掌握人生”为口号;等等。如此,信息化、数据化的课堂氛围得到全面营造,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得到激发。学生在合作中展开经验交流,大胆尝试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利于其数据处理技能、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注重问题启发,引导质疑批判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不同的提问内容和提问策略会将学生引向完全不同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直接,不仅呈现出明显的单一输出情况,还体现出对深度思考的引领和启发的不足。学生只需要按照学习笔记的提示就可以顺利回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
更加不会质疑批判,而只是照本宣科地宣读权威性答案。实际上,不确定性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情感信念和精神毅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促进学生从常规性思维向逆向思维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5]。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质疑、批判和思考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并逐步形成独立探究意识。
例如,在“图片的获取”的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掌握获取图片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总结思考,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归纳,而不是在阅读课本内容之后去给出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通过举一反三的推导模式对获取图片的方法进行创新性总结。其中,有的学生在用数码相机获取图片时,提出用扫描仪获取图片的新思路。还有的学生直接围绕产生图片的各种媒介展开逆向思维。如此,一个非常常规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还可以让学生启动全部智慧来进行思考。又如,在比较位图格式和矢量图格式的两张图片的异同之处的提问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进而自主归纳图片的格式特征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质疑和批判,并在实践操作中去论证并得出结论。如此,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就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四)进行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应用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思想的创新性来源于其丰富性、深刻性及多元性。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可以认识到更多元、更全面甚至更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产生更多的思考,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同时,初中生依舊处在直观感性的认知阶段,生活应用问题是他们的情感来源和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应用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以“网络信息交互与安全”的教学活动为例,鉴于日益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分享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网络信息泄露问题。其中,QQ号码被盗、微信中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应该是学生可能遇到的最贴近生活的网络安全事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从专业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络技术问题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后,教师还可以围绕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网络信息泄露案例进行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并在相关案例中归纳总结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五)布置校本作业,坚持实践验证理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但这样的常规性作业对学生来说不再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实际上,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追本溯源,再次经历知识从模型到建构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前瞻性[6]。因此,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校本作业,让学生实现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编辑MV”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学校宣传的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校的实际环境出发,开展多主题、多方向的MV录制和编辑工作。如此,学生可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独立性、创造性运用,
并在综合、复杂的实践运用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和创新,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落实课堂评价,尊重客观个体差异,助力学生的思维拓展
课堂评价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能够在优化整改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评价活动是缺失的。这不仅影响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思维状态,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且后天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经验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中更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落实课堂评价,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思维发展方案,
助力学生拓展思维。
仍以“电子表格数据的排序和汇总”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专门设计针对学生思维发展情况的评价模块,如遇到问题是否主动思考解决方案,是否认真倾听并分析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是否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是否敢于大胆质疑和提问,等等。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意见,并且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或者纠正,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的思维发展情况,从而明确思维能力的具体优化方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是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师要认真履行教学职责,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情况出发,严谨设计每一次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赵二军.浅析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19(1):80-81.
钱祝妹.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刍
论[J].成才之路,2019(19):35.
贾云涛.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63.
李伟靖.浅析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高考,2018(25):131.
陆晓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2):29.
蔡微波.例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31-32.
作者简介:翁政林(1975.5-),男,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南平市延平区开元实验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