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雷宇
摘 要:红色艺术教育是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的统一,不仅能够通过文艺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情趣,更能够用艺术方式增强红色资源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鲜亮思想底色。高校要依托自身文化引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资源统筹等方面优势,积极发挥红色艺术的特殊育人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工作路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红色教育;文化传承;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26-0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家园,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塑造起来的特有精神产物和文明智慧,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基地,也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地。红色艺术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红色艺术教育立足高等教育职责使命和教育特点,以红色文艺思想传播和实践创作为主线,将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心态的大学生作为目标,是高校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有效工作载体。
一、高校红色艺术教育的历史传统
2022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培育红色传人、守护红色江山的重要责任和特殊使命。我们党历来有文艺育人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等“窑洞大学”就以艺术教育作为武器,培养了一大批革命文艺骨干和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凝聚起了强大的保家卫国力量。特别是成立于
1938年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始终肩负“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成为打造红色经典作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热血儿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的赞誉,对我国现代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文艺界的一座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2]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也是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起源地,开创了现代中国艺术专业教育、美育和艺术学科发展的新纪元。时任校长蔡元培开创的艺术教育及美育思想倡导学生既要立足大地,也要仰望星空,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束缚,主动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这种文化基因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面、平衡发展的良好环境,也在他们思想深处吹响了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号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设计院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3],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引领大学生追求更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
建党百年前夕,素有“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之誉的中国美术学院
师生通过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家与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辛勤劳动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回报时代,创作出一批弘扬民族精神、紧贴时代脉搏、富有浙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每一件红色经典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场景的形象再现,更是师生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表达,这些创作背后就是“秉人民之心、溯精神之源、铸传世之作、立有为之学”的“国美精神”,依托的是“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国美模式”。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到各地方高等院校,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办学历程使得它们无不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同时也为其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教学素材。艺术教育与高校育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深的思想底蕴、高远的价值定位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孕育一代又一代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国之栋梁,不断展现着一种社会文明新形态。他们心系家国,爱党爱民,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为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贡献力量。可以说,高校红色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润物无声,引导价值,引領精神,启迪审美,富含创新向上的因子,它将红色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领他们的成长期盼和理想信念,不仅从思想深处推动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全面发展,更在价值追求层面促进他们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强国抱负,使其充满积极斗争、应对挑战的激情,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之栋梁提供了强劲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二、高校红色艺术教育的价值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德育和美育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红色艺术教育具有超功利的综合育人功能,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走进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参与跨越时空的红色体验和艺术熏陶,在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的深入互动中积极思考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使其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主动参与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为了和美世界的共同愿景而不懈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人文素养和扎实学识基础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一)点燃大学生民族复兴的真情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航地和传承地,不少学校都拥有光荣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办学传统,蕴含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教学素材。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红色艺术教育历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第一要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载体。从排山倒海、气势恢宏的呐喊曲《黄河大合唱》到振奋精神、反抗压迫的集结号《义勇军进行曲》,通过红色经典演绎、诗歌朗诵赛、主题文艺演出等形式,用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奏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赋能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一曲曲昂扬向上的正气歌富含革命性,体现人民性,在传承中创新红色精神,激发大学生站稳成长立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发展底气,增强内涵骨气,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成为有远大抱负、政治远见、广博知识、责任担当的国家栋梁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引导大学生崇美向善的温情
高校是各类思想文化的重要汇聚地和创作地,红色文艺成果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向,使得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实现融通与和谐。作为中国式文化育人的积极路径,高校红色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从讴歌革命英雄伟大壮举的《英雄赞歌》,到激昂向上豪情满怀的《歌唱祖国》,红色艺术旋律引领审美风尚,是对大学生真善美的唤醒,既强化意识形态的引导,也注重家国情怀的激发,启迪他们在开放、共享、多元、融合的文化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智慧,潜移默化地调适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筑起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使其满怀温情地提升胸襟和气质。在红色歌舞创作和影视作品的推广活动中,大学生用积极朴素的情感和立场涵养向善性情,体悟革命气概,弘扬社会正气,改善道德人格,学会用文化思维和艺术眼光看待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倾听人民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也让自己从感性的人历经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成长为艺术的理性的人。
(三)提振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热情
高校是先进思想与新兴理念的创发地和展示窗,红色艺术引导与咏唱美好高远的革命理想和宽广无私的为民情怀,是大学生扛起使命、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展现红军惊人意志品质的《长征组歌》,到唱响改革开放先声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到倾诉对祖国与人民诚挚感情的《不忘初心》,一批批文艺作品在传承中积淀文化厚度,在创新中激发思维灵感和发展活力。革命理想高于天,尽管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是面对建设新中国、复兴大中华的憧憬和使命,一代代革命人和建设者始终涌动着青春的心浪,洋溢着红色浪漫的激情。红色旋律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一方面让大学生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宏大场景中锤炼审美感知、理解、判断、想象及通感能力,引导他们把自己摆进历史演进的时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坚定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以其积极变化的可创性激励大学生主动走到时代前沿,学习新思想、新方法,突破常规求发展,在踔厉奋进中挑战自我,在劈波斩浪中开辟天地,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四)激发大学生拼搏奋进的激情
高校是培育优秀青年的重要储能地和加油站,红色艺术作品蕴含旋律美、文字美、画卷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光辉历史,蕴含着勇于斗争、无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凸显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2],为大学生精神成长提供了天然的思想滋养。从众志成城干事创业的《团结就是力量》,到唱出共产党人为民初心的《东方红》,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艺作品,构建出多维生动的育人场域,犹如一剂剂强心针激活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的斗志,迄今仍是激励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動力,成为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作为文化软实力,红色艺术彰显的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依然焕发着时代光彩,引导大学生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社会主义新征程上积极发扬斗争精神,“敢”字当头,引领潮流,以能吃苦的闯劲干劲和敢吃苦的决心恒心担负起青春责任,真正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以奋进者的姿态在攻坚克难中披荆斩棘、冲锋陷阵,创造人生的辉煌业绩。
三、高校红色艺术教育的工作路径
红色艺术是社会主义审美观、价值观的标准来源,也是新时代青年坚定信仰、提振信心、勇毅前行的重要精神来源。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红色艺术教育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红色文化资源以艺术形式高站位、高水准地引领大学生的审美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使之成为一代有自觉文化主体意识、强烈文化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引领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教育要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我国高校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辐射源,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人的基础和前提,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备传播红色文化的天然思想优势。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形式,艺术教育要追寻高等教育本源,凸显价值引导,秉持高校的办学初心和育人定位,坚持以美育心、以文化人,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为主线,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并形成时代精神的表达。与此同时,艺术教育要拓宽载体,积极守护学生心灵和精神家园,通过开设相关文化艺术类课程、组织形式丰富的文艺体验和创作活动让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政治内涵和奋发斗争精神,进而内化道德品性,激发行动自觉,引导他们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辟一条中国式立德树人新路径。
(二)以专业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艺术教育成效
红色艺术承载着中国革命文化的內在精神和价值理念,跨越时空,弘扬正气,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和宏伟志向,作为知识范畴既有理论体系也有实践标准。红色艺术教学依靠高校优质的教学创新机制,以融合性、互动性、数字化为着力点,打造特色教学平台,让红色理论走进大学生心灵和情感深处,通过推进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效消除灌输式理性教育的强制化、片面性局限,让他们切实体悟到红色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艺术教育要主动把握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各学科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培养特点,加强知识、技能与素养之间的系统性关联,优化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体系,用全媒体手段生动有效地感染大学生的心灵,解读各类红色音乐、曲艺、影视、绘画作品的美学意蕴和思想内涵,消除说理教育与学生的距离感,提升他们的审美理想自觉。与此同时,也要把理论学习成效的检验放到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中来,构建全方位一体化实践参与矩阵,健全行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用艺术素养和创造激情来称颂党、讴歌人民、赞美时代,提振家国情怀,解决思想困惑,勇挑时代责任,让红色精神的言说真正成为跨越时空的实践,不断得到延展和升华,也让教育引导朝着合乎人性的方向自然协调发展。
(三)以高超的学术研究水准提升艺术教育层次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艺术理论传播和研究的重要阵地,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4],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方面,艺术教育要发挥党建思政领域理论研究专家的学术话语优势,厘清红色根脉和红色印迹,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提供深刻、准确的学术解读,并通过专家评议、顾问指导等形式在各种艺术教学、文化演绎活动中深化政治滋育、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要依托名家大师、文艺才俊的专业学术造诣,深入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在深入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与艺术实践相融合,追随伟人思想,品鉴经典著作,深入开展地方红色资源的梳理和开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投入到红色题材的学习与艺术创作中去,研究丰富红色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现实转化手段,不断将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力争创获一系列具有革命文化底蕴、时代进步高度以及强大艺术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
(四)以系统的组织统筹能力扩大艺术教育辐射
高校具有系统的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构建了强大的组织动员、推广服务、交流协作等工作机制,能够站在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发展大格局下统筹大学生培养,奠定他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艺术的铸魂育人价值创造条件。艺术教育要站稳立场,紧紧依托党团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示范引领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起“团建+艺术”“党建+艺术”等新型思想引领机制,引导大学生强化组织身份认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志愿活动中深悟建党初心,感知红色力量,实现组织建设、艺术教育与思想引领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要积极树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意识,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和艺术实践交流,重视网络媒介“第一环境”的建设,邀请社会知名专家、革命前辈及相关艺术团体走进高校,开展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和演绎,也要联动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机构搭起联建联创联融联享的教育服务平台,开展红色艺术成果交流和社会服务,高质量推广红色艺术精品,让优秀红色精品“活起来”,实现艺术教育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接受红色艺术教育、蓄力创新红色艺术精品的激情。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彰显一个时代的发展内涵和水平,以文化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公民素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它所蕴含的正确道德认知、刚毅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积极道德行为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遵循。高校红色艺术教育以文润心,以美启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文化思维和艺术形式引导大学生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涵养爱国爱党情怀,修炼积极审美情趣,培育和善人生境界,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工作路径。面向新时代,红色艺术教育要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在守正创新中诠释红色精神本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2],用文艺的力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3] 习近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4]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光明日报,2014-10-16(1).
[5]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3-08-22
作者简介:胡琦,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发展史研究”(19ADJ00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项目驱动模式的‘红旅策划师能力提升培训”(2205037533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