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与优化路径

2024-06-01 16:12杨水根李贺鑫徐宇琼
关键词:价值意蕴优化路径产教融合

杨水根 李贺鑫 徐宇琼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业界前沿发展同步,推动校企异质性资源互补,建立人才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市场供需均衡。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仍面临企业参与性不足,高校参与积极性存在内部差异,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够与项目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实践困囿。立足新时代,应坚持共建产教融合全过程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全面发展体系,完善产教融合监管评价体系,以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释放产教融合更大效应。

关键词:产教融合;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22-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通过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产教融合”。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

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延伸到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一系列推动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合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促使产教融合进入了改革“深水区”,产教融合成为人力资本高效化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2]。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强化其内涵建设,在不断探索中直面改革难点,找到可持续深入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

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业界前沿发展同步,推动校企异质性资源互补,建立人才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市场供需均衡。

(一)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业界前沿发展同步

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数字经济的不断渗透,促使企业在生产、管理、流通、销售等方面不断更新。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变革,这使得企业许多类型的职员,如产品设计人员、组织管理人员、销售推广人员等在面对生产设计、管理方式和服务情境时所需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囿于相对封闭性,高校对学生职业技能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即校园内部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内部的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脱轨”或不完全匹配现象。因此,应以产业融合为桥梁,建立校企之间及时沟通、有效反馈的互利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有效缩短与行业需求的距离。

(二)有助于推动校企异质性资源互补

较长时间以来,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偏好高于社会实践,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效[4]。与此同时,在相同初始资源条件下,高等院校拥有不断增加的知识资本,企业拥有大量的生产、流通、交易的服务需求,并拥有能形成降低长期生产成本学习效应的环境。因此,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实现校企之间异质性资源互补,提高在有限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5]。

(三)有助于建立人才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始的时间早于我国,这使得在我国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在工业领域的成绩优于国内,一定时期内,我国社会上存在着海外留学人才优于国内本土人才的思想偏见,导致国内本土人才出现“市场劣势”。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不断发展,知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本土人才的知识视野和综合能力早已不逊色于海外留学人才,但诸多因素使得企业内部仍有一定的偏见。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认识到国内本土人才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国内外人才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国内本土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的公平竞争。

(四)有助于促进人才市场供需均衡

在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中,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仅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同时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的作用下必然实现市场均衡。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不仅受到“无形的手”的影响,还受到“有形的手”的调控。由于企业对人才需求数量、类型、能力、学历等要求会伴随企业发展进行调整,且高校教学与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高校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人力市场动态供需失调问题始终存在。深化产教融合,在就业体系和教育系统之间建立起更为灵活的匹配机制,将有利于缓解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本市场上的供需失调问题,降低结构性失业所带来的影响[6]。

二、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囿

近年来,我国产教融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当前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一)企业的主动参与性不足

当前,部分企业仍然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业,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参与度,决定着产教融合项目的进行程度。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内部员工,形成一套“自己培养,自己留用”的体系。此外,受早期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蚀、我国社会经济“奇迹式”增长和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迭代的影响,“快”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部分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社会舆论的相互博弈中,更倾向于选择快速地追求物质利益,而非社会公德,也就难以积极实施产教融合这类成效较慢但成长上限较高的项目[7]。面对这一困境,政府也曾通过多种渠道努力采取举措,并多次强调企业的重要作用,对校企合作贡献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及税费优惠等,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长远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高校系统内部的参与积极性存在多维差异

一是产教融合的参与积极性在不同高校层次呈现出差异性。高校系统内部呈现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即存在“有影响力”的中心高校和“依附性”边缘高校。在这一结构中,边缘高校因其在教育经费与质量、学科建设与成果、科研经费与实力等方面的劣势使其在高校体系内被边缘化[8],若不积极借助其他渠道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只能被迫不断“降级”。在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下,产教融合因其专业定向、资源互补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边缘高校实现“在依附中超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中心高校的各方面资源充足,使其更专注学术研究,且其受业内赞誉、自身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无需太多关注就能吸引企业与之合作。因此,就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而言,边缘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更高,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边缘高校也面临着合作企业较少、合作项目不深、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困难等现实困境。

二是产教融合的参与积极性在高校内部教师间呈现出差异性。与中心高校和边缘高校相对应,高校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中心高校教师和边缘高校教师。一般而言,中心高校教师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资源,且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和课题项目,相较于边缘高校教师,中心高校教师更易获得外部企业的认可,更易获得与优质企业合作的机会。因此,边缘高校教师为获得科研经费、学术资源等,参与到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较之中心高校教师更高,与企业共建一流课程的热情更高,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力度更大。

三是产教融合的参与积极性在高校内部职员间呈现出差异性。高校内部职员不仅有教师,还有辅导员及各类管理人员。相较于教师序列人员,高校管理序列人员的晋升渠道较窄、资源渠道较少,因此管理人员会更主动地联系企业,参与到更多的产教融合项目,推动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同时,高校教师的科研资源更多、晋升渠道更广,因此其面对一般的产教融合项目时并不会有足够的参与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三)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从广度的角度看,一方面,产教融合项目在选择高校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维度单一性且数量有限,使得项目惠及的学生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都具有高度专业性,使得其往往只在较少的专业中开展研究,在此背景下,產教融合项目对高校学生的选择往往局限于相适配专业的学生内部。受益面窄也反映出高校对产教融合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产教融合项目缺乏学校层面的深度支持决策,产教融合仅限于表层,无法进一步深入融合[9]。从深度的角度看,产教融合项目无法形成人员稳定、产出高效的多领域教师团队;企业实训场所和校内教育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有效的衔接过程,缺乏一体化设计等[10]。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的和成效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希望能够从产教融合项目中迅速得到相关利益,而产教融合是以产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适应性、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无法给企业提供立即见效的成果,这使得企业广泛深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产教融合项目缺乏持续、多维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项目具有周期长、获益慢等特征,因此若要保证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通过构建一套持续、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来监督产教融合项目的全过程,以督促企业和学校积极配合,协调一致,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能力人才,并形成高质量的产教融合项目产出[11]。在实际项目中,监管机制往往存在监控时间短、评价机制单一等缺陷[12]。这是因为企业仅关注自身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关注产教融合项目的结果,因而对科研产出较为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而高校更为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关注产教融合项目的过程,因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视,而忽视了项目的产出。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当企业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占主导地位时,项目的监控时间短、评价机制单一,常以项目成果评级;当高校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占主导地位时,项目的监管时间长、评价机制多维但缺乏对产出的重视,往往使得企业无法接受而导致项目破产。因此,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来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目的、合作过程、资源的使用和利用、项目产出等多个目标,将会有利于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

三、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

从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坚持共建产教融合全过程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全面发展体系,完善产教融合监管评价体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一)以同一目标为导向共建产教融合全过程机制

产教融合的根本目标是构建产业组织和高校教育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双向发展机制,完善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目标也是产教融合的三大主体——政府、高校、企业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三者应以产教融合的同一目标为导向,健全产教融合全过程机制,最大效能地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

从政府角度看,一是要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结合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科技专项基金等产教融合政策体系,以此降低企业和高校参与合作的风险成本,推动校企双方深入合作。二是要建立信息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机会的互通,这有利于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三是要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持,如支持高校发起科研项目、进行专利申请等,这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技水平,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

从高校角度看,一是要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宣传和扶持,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大对产教融合的宣传力度,向学生和教职员工介绍企业和高校合作的优势与机会,且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学院、专业、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如优秀项目奖、创新奖、人才培养奖等,以增强各类人员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积极性。二是要积极筹备建设产教融合中心,高校应组建专门的产教融合中心,如产教融合研究院、产教融合创客中心等,由其统筹推进校企合作项目,该中心可以协调双方的资源,促进更多的校企深度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要推进课程改革,高校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对现实情境深度剖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从企业角度看,一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应与高校积极磋商,共同维护长期稳定、相互促进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多方互利的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顺利进行,如企业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高校则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人才支持等。二是要建立研发中心,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高校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入,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合作项目。三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应认识到自身在推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建设,如企业可以通过资助高校或者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回馈社会。

(二)以多元多维为原则共建产教融合全面发展体系

产教融合的初衷不是仅惠及少部分群体,而应该让大多数群体受益。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以多元多维为原则,由点到面,由面到体,逐层升级,将多区域、多产业、多高校、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上下游结构优化及交叉学科不断深化,促进同一要素的集成和多维要素之间的互补,共建产教融合全面发展体系,进而扩大产教融合受益面。

首先,加强跨学科、多专业交流,扩大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科涵盖范围。一是应全面选派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团队,并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拓宽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科涵盖范围。二是鼓励进行跨领域研究和创新,通过设立多学科交叉的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跨学科研究和创新中来,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尤其是数智时代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校企的紧密合作。三是要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建立学科交叉、科技产业界联合培养或者联合开发等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融合,拓宽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科涵盖范围。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产教融合项目,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广泛合作,通过与多级政府部门、各類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探索针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产教融合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二是要主动将产教融合项目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开展公益性实践活动等,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受益于产教融合项目。三是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实习资源,高校应与企业主动商谈实习事宜,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样化的实习资源,拓宽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科涵盖范围,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加强产教融合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推进产教一体化设计。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项目管理体系。面对多元多维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要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项目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才能顺利推进各类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二是要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设计。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的一体化设计,打破单一专业的限制,实现产教融合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三是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工作机制。产教融合项目的多元化要求高校要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工作机制,构造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员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的现实基础,实现产教融合项目的多维度发展。

(三)以精准实施为要求共建产教融合监管评价体系

传统产教融合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且存在“以成果论结果”的狭隘倾向。为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其过程质量和最终效益,校企双方应坚持以精准实施为要求,对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共同加强对产教融合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将政府、公民等社会主体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共建产教融合监管评价体系。

首先,校企双方要共同建立多视角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项目,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确保评价标准科学合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数据统计和分析机制,对于各类产教融合项目,都需要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机制,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三是要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在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性评价后,均需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高校、企业项目工作组以促进项目质量和效果的改进。

其次,高校和企业要共同加强对产教融合项目的跟踪和监督。一是要建立产教融合项目档案,通过建立完整的产教融合项目档案,记录项目的实施过程、成果和效益等重要信息,以便后期追溯和评估。二是要建立项目现场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项目的现场管理,开展定期巡查和检查等,确保项目按照规划执行,达到预期效果。三是要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组成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和团队,负责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最后,推进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是要引入多维度评价方式,在传统的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考察、专家评估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评价产教融合项目的质量。二是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产教融合项目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应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项目的评价中来,例如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中设立产教融合项目评价委员会,以促进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总之,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主体应以培育高质量人才为核心,凝练产教融合发展内核,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望红.组织协作视角下产教融合实践困境与破解之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

[2]  张子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影响要素的扎根研究:要素制度化及其组态效应的发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

[3]  刘大卫,周辉.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2022(3).

[4]  张璋,周新旺,曾播思.基于共生理论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

[5]  庄西真.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和推进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21(19).

[6]  梁传杰,熊盛武,范涛.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5).

[7]  易招娣,衡孝庆.场域理论视域下产教融合的权力结构及运行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23(5).

[8]  沈洁,徐守坤,谢雯.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与路径突破[J].高教探索,2021(7).

[9]  张婷婷,李冲.关系与路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动逻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5).

[10]  白逸仙,王华,王    .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  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  究,2022(9).

[11]  王扬,马骏,赵巍胜.“两协同三变革”产教融合自主培养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5).

[12]  肖纲领,李威,林荣日.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制度建设  困境的审视与纾解——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  角[J].高教探索,2023(3).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3-10-10

作者简介:杨水根,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時代同频共振的专业思政育人格局建设研究”(HNJG-2023-0617);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合创新体系与推进机制研究”(2022JGYB19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金课评价体系与培育机制研究”(XJK20BGD005);湖南工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校行发〔2015〕55号);湖南工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管类研究生专业学位课教学效度提升机制研究”(YJG2017YB01)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优化路径产教融合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