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研究

2024-06-01 12:59:28王鼎馨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

王鼎馨

摘  要:从语法类型来看,《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具有句子的一般特征,受具体语境影响,存在可辨识的语法特点。从语义类型来看,按照应答句对应的疑问句语义类型可将这些疑问应答句分为四类:特指问疑问应答句、选择问疑问应答句、正反问疑问应答句、是非问疑问应答句。从语用特征来看,《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常用譬喻修辞格品评人物和事件状况,说理明白晓畅;巧用对偶,节奏鲜明;表意委婉,言辞精妙。

关键词:中古汉语;《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今传世版本多为三卷本,语言上直接采用对话体,较为真实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口语风格。[1]本文在考察、分析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拟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作穷尽式探讨。本文语料来自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世说新语》三卷本,标点及释义参考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世说新语》。

陈蓓认为疑问句的答句就是疑问应答句。[2]杨迎春[3]及毕昕[4]指出,应答句除了包括对于疑问性引发句的答问句外,还包括相邻句中对疑问性引发句以外的类型的引发句给予回应的句子。董英华认为,一般把第一次发言的句子称为引发句,相应给予回应的句子则为应答句,并提出在正常对话中,引发到回应的过程可能不止一轮,因此,只要是给对方的回应,都可以看作应答。[5]

本文将疑问应答句定义为“对话中给予疑问句回应的句子或句组”,与疑问句配套出现,且语义相承。其中,判断“句”是否结束不以断句为准,而以应答者对于同一疑问句的应答是否结束为准,以体现应答的完整性。

一、 研究现状

(一)疑问应答句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于疑问应答句的研究成果不多,明确围绕“疑问应答句”展开研究的仅有陈蓓以元末明初朝鲜王朝编写的两本汉语教科书《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为语料,对其中的疑问应答句进行分类研究,内容涉及疑问应答句的语法类型、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和句类划分等。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包括:一般应答句研究,研究者有尹世超[6]、李寄平[7]等;应答词语研究,研究者有鞠盈喜[8];应答句式研究,研究者有孙杰[9]。

(二)《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研究现状

目前《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研究仍为空白,但围绕《世说新语》一书展开的语言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四个方面。

一是《世说新语》词类研究。如研究《世说新语》中的副词的有

梅光泽[10],研究名词的有陈洁[11],研究量词的有何娜[12]。

二是《世说新语》词法研究。如《世说新语》中复音词构词法的研究者有韩惠言[13]、李小平[14],他们对重叠式复音词、并列式复音词、偏正式复音词的构词法做了较为详尽的探索。

三是《世说新语》词义研究。如柳士镇关注《世说新语》中副词“初”“定”“脱”的运用[15];方一新列举十八例“‘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语)的语词”加以解释[16];汪维辉考辨了《世说新语》中的六个词语并得出结论[17]。

四是《世说新语》句法研究。如研究《世说新语》中的判断句的有董德志[18],研究被动句的有周崇谦[19],研究比较句的有左凌姣[20]。其中,对于《世说新语》疑问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如段业辉从疑问句类型,疑问词与疑问语气的对应关系,疑问的层级性和疑问句的语用价值等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进行讨论,提出了“疑问的层级性”“‘X不格式是现代汉语‘X不X格式的源头”等观点。[21]又如马娟和彭家法从生成语法角度分析《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并将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句进行对比,认为《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大都符合黄正德先生分析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特点。[22]但与《世说新语》中疑问句相对应的应答句,目前尚无学者关注并研究。

目前围绕“疑问应答句”展开的研究,所涉及的语料亟待整理,研究方法和角度有待扩展。以《世说新语》为语料進行的疑问应答句研究仍为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法类型

疑问应答句在语法上与普通句子没有太大区别,具有句子的一般特征,如前后有停顿、带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等。[23]受具体语境影响,本研究试从应答句标记和信息焦点两个角度划分《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法类型。

(一)有无应答句标记

《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可按有无应答句标记分为两类:有应答句标记和无应答句标记。

1. 有应答句标记

现代汉语中“这”“那”等常用应答句标记,在《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古汉语中尚未出现。偶见与“这”相似的“此”,用于应答句开头,具有回指功能和话语关联衔接作用,或可视为一种应答句标记。

文中仅见一例,具体如下。

例1  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

“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排调第二十五》)

例1中“此甚易解”中的“此”在句首单用,既回指问话人所问内容,即为什么一种草药有远志和小草两个名字,又在疑问与应答中起到衔接作用,表明药草没有长出时就是远志,长出之后就是小草。

2. 无应答句标记

无标记应答句是《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基本类型,即直接对问话人所问内容进行回答,没有多余标记引出应答内容的句子。如《识鉴第七》中,王恭父亲问王恭为何在外住了许多天才回来,王恭回答“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即住了很多天才回来的原因是和阿大相谈甚欢;又如《捷悟第十一》中,研究曹娥碑背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意思时,曹操问杨修“解不”,杨修直接回答“解”,表示自己已经懂了。

(二)有无信息焦点

当疑问应答句包含不止一项信息时,可按应答句中有无信息焦点将其分为两类:有信息焦点和无信息焦点。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对相应疑问有直接、明确的回答。

《世说新语》中信息焦点前置的疑问应答句通常先对疑问句中的疑问点进行直接回答,之后再对回答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简要总结。

例2  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规箴第十》)

例2中,臣子进谏,询问孙休为何沉迷于小物,孙休先针对疑问焦点回答了原因,即“虽为小物,耿介过人”;后进行简要总结,即“朕所以好之”。

例3  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简傲第二十四》)

例3中,桓冲询问王子猷在哪个官署办公,应答中王子猷直接回答实际情况“不知何署”,再补充说明自己的推测,即“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信息焦点后置的疑问应答句与前置情况恰好相反,通常先是解释,或譬喻或说明,再是对相应疑问点的回答。

例4  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荀答曰:“本谓云龙骙骙,定是山鹿野麋。兽弱弩强,是以发迟。”(《排调第二十五》)

例4中的应答先以譬喻暗指陆士龙并不是龙,再给出信息焦点“兽弱弩强,是以发迟”,回答没有张弓搭箭的原因,因为兽弱而弓强,所以迟迟不敢放箭。

例5  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谗险第三十二》)

例5中,王绪先说明自己与殷仲堪只是常规往来,再针对“何所道”提出信息焦点“无它所论”,即两人没有说什么。

2. 无信息焦点

《世说新语》中含有多项信息的疑问应答句也存在无信息焦点的情况,即应答句内包含的信息同等重要,都是对疑问要素的回答。

例6  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奕奕神令。”(《品藻第九》)

例7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品藻第九》)

例6与例7中,比较、品评两个人物的内容同等重要,都是对“A何如B”的回答,因此没有信息焦点。

《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在语法类型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基本无应答句标记;含有多项信息时以无信息焦点为主,有焦点信息时,信息焦点前置与后置情况占比基本持平。

三、《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义类型

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做穷尽式统计,共得到264处语料。按照应答句对应的疑问句语义类型,可将之分为四类:特指问疑问应答句、选择问疑问应答句、正反问疑问应答句、是非问疑问应答句。四类应答句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一)特指问疑问应答句

特指问疑问应答句,即由特指问疑问句引出的应答句,在《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中占比接近60%。特指问疑问句多询问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物,因此,此类疑问应答句的语义内容也与这些询问内容大致对应。其中,表原因的一类较为常见。

例8  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德行第一》)

例9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對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第二》)

例8中的应答句表明裴楷乞讨钱物惠济贫民的原因。例9中的应答句则表明面见魏文帝时钟毓出汗、钟会不出汗的原因。

此外,对某人、某事的评价也是此类疑问应答句的主要语义内容。

例10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言语第二》)

例10中,颍州太守判处陈寔髡刑,陈寔的儿子陈纪面对客人提问,给出了对“府君”颍州太守和“家君”陈寔的评价,认为府君是“高明之君”,父亲是“忠臣孝子”,巧妙回避了对太守和父亲不敬的表述。

另有部分疑问应答句表述其他语义内容,如表述某事物的具体内容、描摹事物情状等。

例11  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公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德行第一》)

例12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言语第二》)

例11中的应答句是罗企生想说的话的具体内容,例12中“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则在描摹雪落景象。

(二)选择问疑问应答句

《世说新语》中的选择问疑问应答句,主要集中于《品藻第九》这一章,多用于回答“N人物1+何如+N人物2”式的选择问句。按照应答是否明确做出选择,可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是应答人在应答句中明确选择其中一方。

例13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问郗,郗曰:“周,有国士门风。”(《品藻第九》)

例14  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品藻第九》)

例13中,面对“周伯仁”和“郗鉴”谁更优秀的问题,周伯仁和郗鉴在应答中都选择了对方。例14中,面对桓温给出的两个选项,殷浩在应答中选择了自己。

其二是在应答句中不做出明确选择。

例15  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品藻第九》)

同样是不在应答中做出选择,例6与例15在语义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肤清”指外表清丽,“神令”指精神美好,例6的应答在“杜弘治”与“卫虎”两个选项中是几乎没有偏重的,表明两人不在同一层面上比较,并无优劣之分。而例15的应答看似没有明确选择,但“一时之标”与“千载之英”相比,王桢之在“亡叔”与“桓玄”两个选项中明显更推重“桓玄”,其回答圆融精妙,才能让“一坐欢然”。

(三)正反问疑问应答句

正反问疑问句,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选择问疑问句的一种,只有一正一反两个矛盾选项,对应的应答句必选一个选项。

《世说新语》中的正反问疑问应答句数量最少,表达简短精要,多用于回答“(N)+V能愿+V动作+不/否”式的正反问句。如《文学第四》中,僧意问王苟子圣人有没有感情,王苟子仅以一个“无”字给出选择;又如《捷悟第十一》中,曹操问杨修有没有理解曹娥碑背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意思,杨修也以一个“解”字给出选择。

例16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方正第五》)

例16中的疑问应答句相对特殊,元方没有直接回答“在”或者“不在”,而是回答“已去”,以此表达“不在”的含义。

(四)是非问疑问应答句

是非问疑问应答句在《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中数量相对较少,所对应的疑问句多以“乎”“邪”等疑问助词结尾。例如:

例17  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言语第二》)

例18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品藻第九》)

例17中,面对王导的询问,周仆射并未直接回复“是”或“不是”,而是回答“我怎么敢舍掉眼前的您,去效仿遥远的嵇康、阮籍呢”,以反问的形式表明了“不是”的含义。例18中,刘惔在回答之后又补充了“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引出下文对“第一流”的讨论。

《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在语义类型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特指问疑问应答句占绝大多数,表原因是较为常见的语义内容;选择问疑问应答句多用于回答“N人物1+何如+N人物2”式的选择问句;正反问疑问应答句数量最少,多用于回答“(N)+V能愿+V动作+不/否”式的正反问句;是非问疑问应答句数量相对较少,所对应的疑问句多以“乎”“邪”等疑问助词结尾。

四、《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用特征

《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应答时常用譬喻修辞格,说理明白晓畅;巧用对偶,节奏鲜明;表意委婉,言辞精妙,往往呈现为一种精妙的言语游戏。

(一)常用譬喻,明白晓畅

《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品评人物、事件时常用譬喻修辞格,且多用明喻,喻词和喻体均出现。品评人物时,本体一般也会出现;评论事件时,本体在应答句中大多被隐去。

品评需要把握尺度,如《德行第一》中,面对客人的询问,陈季方将父亲比作“桂树生泰山之阿”,但又表示“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巧妙回避了客人要求自己评点父亲德行的无礼行为。

例19  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任诞第二十三》)

同样是品评人物,例19中,和峤将丧失权势的任恺比作裂开的、将要毁坏的北夏门,独木难支,生动地表现出任恺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没有救援的必要了。与陈季方的委婉相比,例19中的应答表意更加直白形象,不加掩饰。

例20  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文学第四》)

例20中,譬喻修辞格用于品评社会现状,即自然并没有存心赋予人特性,世上却是“善人少,恶人多”。刘尹将这种社会现状比作“写水著地”,水自然地纵横流淌,很少有正好形成方形和圆形的,人的性情未经约束,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善。

(二)巧用对偶,节奏鲜明

《世说新语》中记录的问答多发生在文人之间,相应的疑问应答句呈现出节奏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对偶修辞格的使用上,例如:

例21  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言语第二》)

例22  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贤媛第十九》)

例23  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排调第二十五》)

例21中,应答句由四个四字短句组成,两两相对,“蒲柳”对“松柏”,“姿”对“质”,“望秋而落”对“经霜弥茂”,一抑一扬,用词文雅考究,将头发变白与人的德行巧妙地联系起来。看似是说蒲柳与松柏的姿与质,事实上以物喻人,夸赞简文帝是经霜越发青翠的松柏。

例22中,尼姑为了不得罪谢玄与张玄两家,将“王夫人”与“顾家妇”两位女子对举评价,“神情散朗”对“清心玉映”,“林下风气”对“闺房之秀”,既不过分推重某一位,也没有过分贬低某一位,可见应答的妙处所在。

例23中,将“枕石漱流”说成“漱石枕流”本是一时口误,但面对王济的疑问,孙楚以对偶句应答,表明枕流水是想要把耳朵洗干净,漱石头是想要把牙齿磨砺好。“洗其耳”与“砺其齿”相对,孙楚在应答中赋予了“漱石枕流”新的内涵,别有意趣。

(三)表意委婉,言辭精妙

《世说新语》中的对话往往呈现为一种精妙的言语游戏,这一特点也在疑问应答句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应答者有意模仿提问方式进行应答,应答看似与问句无关实则暗含褒贬,应答中富含哲思等。例如:

例24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言语第二》)

例25  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排调第二十五》)

例24中,“戏”字已经表明晋文王是以一种戏谑的态度发问,邓艾以《论语》“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中的前半句作答,表面上是回答自己因口吃而说的“艾艾”其实是一个“艾”,实则自比楚狂人,或有讽刺之意。

例25中,诸葛氏原为葛氏,后称诸葛,王导询问诸葛恢两家姓氏如此排序的原因,诸葛恢却回答驴和马的排序原因。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暗含褒贬之意:驴在马之前,驴不一定就比马更强;王家排在诸葛家之前,也不意味着王家比诸葛家更强。

例14中,问答的背景是“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即桓温年轻时与殷浩齐名,常有与殷浩竞争的心思。殷浩在应答句中并未正面回答桓温的询问,而以富有哲思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委婉表明自己没有与人相争的心思,只想做自己。

《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在语用特征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品评人物、事件时多用明喻,品评人物时一般出现本体,评论事件时大多隐去本体;常用对偶、四字格对举,呈现节奏鲜明的特点;符合《世说新语》一贯的语言风格,问答精妙,类似于言语游戏。

五、结语

本文从语法类型、语义类型和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进行穷尽式探讨,所得结论如下。

从语法类型来看,无标记应答句是《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基本类型;当疑问应答句内包含不止一项信息时,无信息焦点的情况相对较多,信息焦点前置与后置没有明显倾向。

从语义类型来看,《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应答句分为特指问疑问应答句、选择问疑问应答句、正反问疑问应答句、是非问疑问应答句。其中,特指问疑问应答句数量最多;选择问疑问应答句多用于回答“N人物1+何如+N人物2”式的选择问句;正反问疑问应答句多用于回答“(N)+V能愿+V动作+不/否”式的正反问句;是非问疑问应答句所对应的疑问句多以“乎”“邪”等疑问助词结尾。

从语用特征来看,《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品评人物和事件状况,说理明白晓畅;巧用对偶,节奏鲜明;表意委婉,言辞精妙。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疑问应答句角度间接验证了以往研究的部分成果,扩展了新的研究视角,如马娟和彭家法曾指出《世说新语》中是非问句的疑问语气词主要为“邪”“乎”和“哉”,且疑问语气词在《世说新语》是非问句中是必须存在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构成是非问句,这与现代汉语是非问句有所不同。[24]本文对《世说新语》所体现的中古时期文人间的言语游戏也有所印证,如张佳欣提到中古时期的清言俊辩中常有一种特别的言语游戏,谈论双方常会互相提出或善意、或恶意、或难以捉摸的问题让对方作答。[25]

本研究围绕《世说新语》疑问应答句展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概括性,但《世说新语》一书的语例不足以代表中古汉语疑问应答句,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慧超.《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2]陈蓓.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疑问应答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杨迎春.媒体访谈的引发与应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4]毕昕.现代汉语问句应答系统研究[J].语文建设,2013(8):10-11.

[5]董英华.《红楼梦》中的应答词与应答句[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6]尹世超.应答句式说略[J].汉语学习,2008(2):15-22.

[7]李寄平.应答句“是”与“是的”比较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8]鞠盈喜.汉俄应答词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9]孙杰.“那”字应答句[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0]梅光泽.《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8-31.

[11]陈洁.《世说新语》名词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12]何娜.《世说新语》量词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13]韩惠言.《世说新语》复音词构词方式初探[J].固原师专学报,1990(1):19-24.

[14]李小平.《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4):121-127.

[15]柳士镇.《世说新语》中副詞“初”“定”“脱”的用法[J].教学与进修,1984(1):70-72.

[16]方一新.《世说新语》 语词释义[J].语言研究,1990(2):92-102.

[17]汪维辉.《世说新语》 词语考辨[J].中国语文,2000(2):154-158.

[18]董德志.《世说新语》 中的判断句研究[J].许昌师专学报,1994(1):67-72.

[19]周崇谦.《世说新语》被动句的历史地位[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30-35.

[20]左凌姣.《世说新语》 比较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

[21]段业辉.《世说新语》疑问句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28-134.

[22][24]马娟,彭家法.《世说新语》疑问句生成语法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1(9):70-73.

[2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25]张佳欣.从《世说新语·排调》调侃语看魏晋文化[J].文教资料,2015(36):51-52.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品格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55:15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拾遗记》与《世说新语》女性形象之比较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世说新语》人物品鉴的自然意象美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0:36:23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翠苑(2015年5期)2015-10-23 16: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