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楠
摘要:文章基于行业专业主义与组织专业主义视角,分析现行体制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当下高校仍然以组织专业主义为主导,将辅导员作为特殊的行政人员对待,将其纳入组织专业主义的框架,严重阻碍和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所以高校需要明确按照行业专业主义重塑辅导员的专业化路径,为辅导员管理的理论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行业专业主义;组织专业主义;专业化
一、专业主义的分野:行业专业主义与组织专业主义
埃维茨将历史上对专业主义的诠释分为行业专业主义和组织专业主义,如表1所示。相较于行业专业主义,组织专业主义在团体立场、权威基础、控制焦点、主导团体等方面有着截然的区别。虽然组织专业主义也强调专业知识,但是它将行会和培养机构所定义的专业知识替换成了由经理与雇佣者定义的专业知识,其本质是将专业人员替换为专业工人。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设立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岗位,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初的30年里,高校政治辅导员一直是由高年级学生或教师兼任,直到1984年才开始被视作一门独立的专业,并在之后的20年里逐渐由兼任转变为专任,由“政治辅导员”改称“辅导员”。然而,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有很长一段兼任的历史,以至于到了专任时期后,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范畴仍然较为混杂,既包含了思想政治工作,又包含了心理健康辅导、就业创业指导、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等,同时需要兼顾部分公共课教学,其绩效考评也包含了科研成果。相较于发达国家分设单独部门负责单一职能的人事组织结构,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虽然已经初步實现了专任化,但因其职能范围仍不明确,导致对应的人力培训中的预备专业和在职人员职业晋升的渠道未得到充分的厘清。其中,事务性工作的繁重、角色定位的模糊、职称晋升体系的不健全还容易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从而对职业前景不乐观。
上述问题说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已经遇到了瓶颈,且这个瓶颈无关于入行门槛、社会地位或经济收入的高低,而是当下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专业化面临两种不同路径之间的抉择问题。如果选择行业专业主义的路径,那么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需要加强职前预备专业与职业岗位之间的专业关联,将专业发展的前景衔接到学术生涯轨迹上,本质上更接近专任教师;如果选择组织专业主义的路径,那么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需要明确工作中的规范标准,通过行政管理培训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在职专业成长,由行政上级对其工作伦理和表现进行监督,性质上更接近行政职务。
本研究通过问卷工具调查、记录了4个高校辅导员1周的工作情况。教师1为中文专业,来自管理学院,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为心理专业,来自建工学院,具有中级职称;教师3为英语专业,来自汽车学院,具有初级职称;教师4为法律专业,来自医药学院,具有初级职称。
三、调查结果
(一)低职称以组织专业主义为主,中高职称以行业专业主义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4个高校辅导员均以学生事务为工作重心,占总工作量的80%,同时兼任行政事务,占总工作量的20%。但低职称高校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事务侧重事务性工作,而中高级职称高校辅导员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学生事务,因此在不同职称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专业化路径特征。
以教师3和教师4为例,他们作为初级职称高校辅导员,分管的学生事务包括公寓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危机应对、课堂及晚自习监督、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活动宣传报道等,需要根据学校整体行政工作的日程完成相应的分工任务,既对上级负责,又对学生负责,接受组织和服务对象的监督,属于组织专业主义的范式。
而教师1作为高级职称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师2作为中级职称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在开展上述工作内容的过程中,教师1和教师2需要根据自身专业判断和规划,安排工作内容和进度,享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并主要依靠内部专业伦理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在概念上属于行业专业主义的范式。可见,随着职称的晋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路径会跟着专业自主空间的提高而逐步从组织专业主义迁移为行业专业主义。
(二)显性工作时间以组织专业主义为主,隐性工作时间以行业专业主义为主
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行政工作时间在办公室坐班,在法定的显性工作时间内处理行政事务。而在下班后的隐性工作时间,高校辅导员除了需要分配一定的时间完成宣传、活动组织、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等事务性活动,还需要额外分配时间完成教学准备、专业发展、学生咨询、科研活动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在显性工作时间内,高校辅导员需要按时完成学院或职能部门分配的行政工作,遵守相应组织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对接协调部门并对上级负责,属于组织专业主义。而隐性工作时间内,高校辅导员可以自行安排工作内容和进度,自主判断工作质量和标准,具有较大的专业自主空间,属于行业专业主义。
(三)组织专业主义工作优先于行业专业主义工作
访谈中,研究参与者都提及了不同工作内容之间的冲突和干扰,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组织专业主义的工作优先级高于行业专业主义的工作。
教师1和教师2提出行政性和事务性工作占用了过多时间,使得可以投入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时间被过度挤占。教师3和教师4则强调大部分行政事务具有碎片化和时效性特点,导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事务性工作牵扯,缺少连续的时间段用于自主规划的专业性工作和专业发展。
由于在开展行政工作时,高校辅导员需要与其他行政部门协调配合,导致其工作往往受到对口部门工作效率的牵制,无法像专任教师那样自主决定工作效率和进度。同时,由于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发展等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的外部时间节点,但在任务的紧急程度上又不如行政事务。因此,高校辅导员不得不先完成需要与其他部门交接的行政工作,才能挤出时间去从事专业性更强的核心工作内容,导致无法保障专业性工作的时间投入。
(四)双轨制不够健全,管理与一线存在冲突
在理论上,高校辅导员可以有两条专业化路径:第一,按照行业专业主义路径累积教学和科研相关专长与成果;第二,按照组织专业主义路径累积管理和比赛的相关成绩与资历。如教师1在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教师2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累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都属于行业专业主义路径。但实际上,选择行业专业主义路径存在许多现实困境:第一,低职称阶段所分配的工作内容以事务性为主,缺少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二,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显性工作时间,专业成长空间被挤占;第三,事务性工作与专业性工作发生冲突时,事务性工作占有更高优先级,专业性工作地位被边缘化。因此,教师1和教师2是投入大量休息时间开展专业进修和科研,克服了客观制度障碍,才逐渐转向行业专业主义。
正是这样的选择体现出了一线高校辅导员的自主选择和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对其身份的定位存在冲突:高校行政体系更多地将辅导员置于组织专业主义的范式下,将其作为身兼多职的特殊行政人员,而一线高校辅导员对这份专业的认同需要转移到行業专业主义的框架中。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大、亚健康问题突出、满意度低、流动率高等问题并不只是岗位本身的强度问题,而是因为在选择何种专业化路径上存在冲突。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路径
本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存在专业化困境的主要原因并非自身能力不足或者专业不对口,而是在角色职能定位上存在组织专业主义凌驾于行业专业主义的问题,在分工上将其更多定位成行政队伍的预备队。然而,这样的工作分工未能使高校辅导员在组织专业化路径上有明确的发展前景,而且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追求行业专业化路径的发展,将思政教育、教学、科研、生涯指导、心理咨询等工作限定在低水平的完成和发展上,与国家一直以来希望将高校辅导员岗位不断专业化的政策目标不符。因此,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需要明确辅导员是特殊的“专任教育者”,为辅导员搭建完善的“行业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抵制“组织专业主义”的潜在危害
组织专业主义被认为是服务业的专业伦理,是市场化逻辑对传统专业地位的消解。《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大领域,辅导员工作属性决定了不能按照组织专业主义的逻辑一味强调客户满意度和外部监督,而是需要辅导员作为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引领能力、专业自主空间和专业群体内部的伦理约束。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2]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5).
[3]陈玲,黄燕.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
[4]赵健.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资讯,2021(11).
[5]徐吉洪,李帮彬,陈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6]郜晋瑜,袁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J].甘肃教育,2023(3).
基金项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思政工作专项课题“高职辅导员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2SZ13。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