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玲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借温热,将其药性作用于经络腧穴的一种治病防病方法。艾灸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故在民间应用极广。其中,艾绒由艾叶制成。中医认为,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艾叶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肺炎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灸法在保护胃黏膜、延缓衰老、抗疲劳、调整亚健康状态、预防或治疗多种内外妇科疾病等方面均展现出明显效果。
治疗寒性疾病
风寒感冒
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骨节酸痛、鼻塞声重,或喷嚏连作、鼻流清涕、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艾灸穴位可选择大椎穴。
胃痛、呕吐
常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呕吐。胃痛为隐痛,喜温喜按,饥饿或遇冷则疼痛发作或加重,食后或温敷则疼痛减轻,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倦怠、食欲不振、手足发凉、口干不欲饮、大便稀溏。艾灸穴位可选择中脘穴。
腹痛、腹泻
常用于中虚脏寒之腹痛、腹泻,表现为腹痛绵绵,或肠鸣腹泻,夹杂不消化食物,腹部喜暖、畏寒、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艾灸穴位可选择神阙穴,或隔姜灸,或隔盐灸。
关节痛
表现为颈、肩、肘、腕、腰、膝、踝等处关节疼痛,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发凉感。可选择对疼痛部位进行艾灸。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部疼痛、坠胀,可伴有腰酸、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晕厥。艾灸对痛经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选用的穴位为关元、神阙、三阴交等。
调和虚性体质
灸法可发挥温养阳气的功效,培补本元,调和体质,常应用的是阳虚体质和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是以阳气不足、虚寒为主要特征的身体状态,主要表现为手足发凉、畏寒喜暖、喜热饮食等。气虚体质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体虚,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易疲劳等。阳虚、气虚体质艾灸的经脉以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其中,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可选神阙、气海、中极、关元等穴位;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可選百会、命门;足太阳膀胱经主要选择背腰部循行段进行艾灸,可重点灸脾俞、胃俞、肾俞等。另外,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亦有温补阳气的功效。
预防感冒和提高免疫力
艾灸可帮助加强体内的阳气,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有效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在气候转变或季节交替时,适当艾灸可帮助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减少感染的风险。
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疲劳
艾灸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排泄,有助于舒缓因长时间工作或运动导致的肌肉疲劳和酸痛。对于经常处于久坐、久站的人群,艾灸也是一种舒缓疲劳的有效方法。
改善睡眠质量
艾灸对调节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帮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因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导致的失眠、浅眠等问题,适当艾灸可以起到调节作用,让人更容易入眠,并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需综合考虑时间、火力和防护等,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适度控制艾灸时间。时间过短,热力无法充分渗透到肌肤深层,不能发挥治疗作用;时间过长,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一般建议每次艾灸控制在20 min左右。对于一些形体壮实、平素怕热喜冷、容易上火的人群,可适当缩短艾灸时间,并且在做完艾灸后要多饮水,以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2)掌控艾灸的火力。艾灸时火力不足会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火力过旺则可能造成皮肤灼伤。在进行艾灸时,应以皮肤感觉到温热而不是烫为度。可以通过调整艾绒的密度和灸盒的距离控制火力,或者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灸法,如远灸或隔物灸,以减轻火力对皮肤的刺激。
(3)艾灸时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残渣掉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此外,在进行艾灸时,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和放松的心态,避免因姿势不当或情绪紧张而导致意外伤害或不适感。
艾灸的禁忌
艾灸虽然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当禁用或慎用艾灸疗法。比如对一些实证或热证疾病,如由饮食停滞引起的胃胀呕吐,畏热喜凉的风湿热痹、高热等,使用艾灸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对于局部皮肤感染的患者,如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皮肤感染,施行艾灸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皮肤病变,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因此,在皮肤感染尚未完全治愈之前,应禁用艾灸。
处于空腹、过饱或极度疲劳状态下的人群,艾灸要慎重。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艾灸,可能会导致血糖过低,引发身体不适;在过饱状态下进行艾灸,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或胃肠道不适。极度疲劳的人群由于身体虚弱,可能无法承受艾灸的刺激,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虽然人体的大部分部位可以进行艾灸,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禁忌部位。例如,颜面部的皮肤相对较薄、较敏感,施灸易引起疼痛和红肿;孕妇的腰骶部及下腹部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部位,艾灸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怀孕期间应避免对这些部位进行艾灸。
需提醒,艾灸后施灸部位皮肤发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若出现细小水泡,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水泡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应及时就诊,切勿擅自处理,以免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