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宇 郭丽娇 李佳琳 杜宁 李景新
摘要:盆腔炎具有治愈困难、复发率高、病程长的特点,发病率较高,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疾病发作后主要是以经期腹痛、带下量多、腰骶与腹部胀痛等为表现,可进一步诱发月经延长、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症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生殖健康均产生影响。临床针对该病一般选择西药治疗,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容易产生耐药性,久而久之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慢性盆腔炎中医经典古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进展。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中医经典古籍文献;进展
慢性盆腔炎是指发生在女性盆腔腹膜、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慢性输卵管炎等[1]。本病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对药物不敏感、患者身体状况较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完全所致[2]。
当前西医多给予抗生素治疗,但随着耐药性的增加,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灌肠、阴道置药、内治、外敷、穴位等,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优势显著[3]。基于此,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文献研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是发生于女性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若未能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炎、不孕。术后盆腔感染与盆腔炎存在直接关系。急性盆腔炎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临床治疗不彻底,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第6版《中医妇科学》中将妇人腹痛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称为“妇人腹中痛”。中医认为,湿毒、痰湿、湿热等是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主要表现为邪盛正衰。病机以气血不畅、脾虚湿盛以及气血瘀阻等为主要特点[4]。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主要集中在结合患者自身体质、发病原因实施辨证论治。湿热是疾病病理基础,病理分析主要表现为瘀血。针对慢性盆腔炎,中医提倡辨证治疗。
2文献研究
2.1 文献研究
2.1.1 中医古代医家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没有“盆腔炎”和“妇女腹痛”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将其归属于“月经病、热入血室、症瘕、带下病、痛经、不孕症”等范畴[5]。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最早由张仲景提出:“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主要以当归少药散治疗。该病以女性腹部的各种病痛而闻名。
带下病也属于慢性盆腔炎范畴,中医认为病机在于血瘀,可用文经汤治疗。在中医妇科经典中,慢性盆腔炎属“热入血室、不孕症、痛经、带下病、月经病”等范畴。不同的中医医家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不同的理论和处方。
2.1.2 病因病机认识
在古代文献中,对慢性盆腔炎的记载较为零散,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紊乱、腹痛、阴道分泌物、不孕等。带下是由湿热引起,说明妇人在经期、产后脉络空虚,摄生不慎,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伤及冲任帶脉,致冲任不固,带脉失约,带下量多,终致腹痛[6]。
湿热为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基础,瘀滞为病理产物。慢性盆腔炎常为脏腑气血失调、体质虚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导致,多由手术不洁、经期、产后不慎,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此外,冲、任、带脉功能失调是导致疾病的关键,寒湿之邪蕴于子宫胞络。与经期感受寒邪、流产、分娩后过食苦寒生冷等有关,血遇寒则凝,气血失于畅行。妇人以血为本,瘀血为其主要病机,气滞血瘀为其病理基础[7]。
3中医治疗方法
3.1 中医内治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主要以扶正祛邪、清热利湿以及活血祛瘀为原则[8]。在治疗期间,通过疏肝理气活血法,达到气血通畅、冲任通盛、活血化瘀的目的[9]。常用药方组成包括木香、枳壳、没药、金铃子、雀头香、五灵脂、当归。对于白带色黄量多者,以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添加假苏、鸡米花,减少木香剂量;下腹坠痛者,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原则,添加杜仲;炎性包块者,添加鳖甲、皂角刺,达到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治疗效果;盆腔积液者,添加益母草、九孔子,进而达到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作用。
此外,还可选择芪桂薏藤汤治疗,药方组成包括雀头香、当归、制大黄、黄芪、制元胡、大血藤、山苦荬、生薏仁和赤芍。该方具有化寒祛湿、活血通络的功效。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分析,辨证施治。寒凝血瘀证者,给予茴香橘核丸加减治疗;湿热瘀阻证者,给予止带方加减治疗;痰湿瘀结证者,给予阳和汤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小腹坠痛、月经不调、腰酸等症状。
3.2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疗法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包括中药保留灌肠、理疗、中药外敷等。中医药灌肠可发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疗效,有效促进炎症吸收,加快局部气血运行,并将药液渗透至盆腔组织。
解红梅[10]分析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研究用药组方包括蒲公英、莪术、赤芍、三棱、桃仁、红藤、败酱草、丹参,将上述药物用2 000 mL水煮沸至100 mL,候温至37~39 ℃;将直肠充分润滑后,插入灌肠袋导管,深度15~20 cm,每天1次。治疗结束后,取下导管线,嘱患者卧床休息2 h,观察治疗2周后的临床效果(整个治疗需在非月经期进行)。结果显示,患者盆腔肿块直径缩小,小腹坠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白带量恢复正常时间等均较短。
此外,对患者选择中药保留灌肠后,还可联合微波治疗,每次30 min,发挥理气除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微波热效应可促进炎症消散,改善患者盆腔局部循环。临床也有针灸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的报道,主要通过理疗仪进行针灸,选择连续波(6~8 Hz),每天1次,留针时间为半小时。还可利用艾条对患者进行艾灸(选取穴位包括子宫穴、关元穴),每天1次,每次30 min,可有效促进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11]。
3.3 中医综合疗法
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不仅在口服给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在给药途径的深入分析和探索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邹丽云[12]探讨了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综合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灌肠、外敷、穴位敷贴、艾灸等综合治疗方法。药方组成为黄柏12 g、蒲公英25 g、苍术10 g、泽泻10 g、当归10 g、鱼腥草20 g、赤芍 24 g、甘草5 g、红藤16 g,将其加热至40℃,保留灌肠插入深度为15 cm,液匀速滴入,15 min内滴入完毕。灌肠后需提高臀部,卧床1 h。中药保留灌肠可提升用药效果,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帮助其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加快药效吸收,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3.4 穴位治疗
针刺穴位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具有通络温经、利湿清热、散结消肿的功效。主要选取归来(双)、血海(双)、关元、中极、三阴交(双)等穴位,作用于经络、脏腑,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穴位治疗措施的实施对减少组织粘连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机体血液循环。此外,中医学者经过不断总结研究,在传统针刺穴位的基础上,开展了穴位注射治疗,在疾病治疗期间取得了显著疗效。穴位注射+中药灌汤+温针灸联合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环,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结局具有积极意义。
3.5 阴道置药
阴道置药可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具有解毒、除湿、杀菌、清热等作用。阴道置药的同时,一般配合洗液及口服药对症治疗,彻底清洗阴道内分泌物,疗效显著。其中,保妇康栓联合己烯雌酚片治疗疗效显著。保妇康栓是妇科常用药物,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冰片。冰片有散热、止痛、清热的作用,对改善阴道水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具有积极意义;莪术油具有镇痛、抗菌、抗肿瘤、抗炎等作用。保妇康栓治疗可增强局部治疗作用,帮助患者减轻全身用药不良反应,效果显著。也有临床研究在西药基础上使用中成药阴道给药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药物在病变处直接发挥作用,安全可靠,对加快疾病恢复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4实验研究
输卵管炎性阻塞动物模型、盆腔炎动物模型制备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输卵管盆腔炎性渗出、炎症细胞浸润。此外,患者局部狭窄或扩张,炎症粘连,炎症细胞组织增生。
一项对大鼠炎性粘连、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构建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可促进坏死组织组织代谢和吸收,使盆腔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盆腔血黏度,增加局部组织血灌注。
此外,中药口服和外敷干预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丹参可止痛、活血、凉血、散瘀,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有研究给予模型小鼠舒康汤,发现小鼠血液中膜蛋白水平、CD18 mRNA水平升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强调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辨证思维治疗疾病。古代医家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在慢性盆腔炎防治中的发展,临床需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的更多方式和途径,优化慢性盆腔炎现代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吴丹.盆腔炎疾病鉴别理论与临床诊断的有益探索评《盆腔疼痛和功能障碍:鉴别诊断》[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7):后插2.
[2]聂婷,田丽颖,王芬,等.针刺联合自拟盆炎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观察[J].吉林中医药,2023,43(6):724-727.
[3]陈瑛.艾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95-97.
[4]肖志葵,谭知浩,罗弘杉,等.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夏枯草茎叶总多酚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的药效学作用及机制[J].特产研究,2023,45(2):81-89.
[5]毛金花,耿楠,路遥,等.当归芍药散“异病同治”慢性盆腔炎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3,23(3):257-263,267.
[6]罗雯雯,李铁浪.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23,29(3):110-113.
[7]裘琼琪.生化汤加味联合扶阳罐治疗产后血瘀型恶露不绝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3):569-570.
[8]余妮丝,邹芳.活血补肾方联合督脉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0):45-47,107.
[9]白燕鳳,许月萍,苏玉娟,等.凉血逐瘀方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33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3,58(5):362-363,384.
[10]解红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0):51-53.
[11]孙利娟,郑庆莉.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7):17-18.
[12]邹丽云.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7):3778-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