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2016-11-29 08:28王献献刘维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综述

王献献+刘维明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根除Hp感染、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取得独到进展,文章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病因病机、体质、辨证分型、及药物的治疗做一简要综述以指导临床运用。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84-02

自从1983年Marshll和Warren年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现已证实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子、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1]。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根除治疗方案三联或四联疗法疗效肯定,但存在不良反应大、极易产生耐药性[2]及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中医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症状和病理,联合西药有协同增效作用、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较少、复发率低等优势[3],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Hp感染的病因病机认识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中医“邪气”范畴,从临床症状来看,Hp感染相关性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等病证的范畴,其多与饮食不节有关,脾胃升降失常、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其中脾胃湿热是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病机,但究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脾虚为主,标实是以在脾虚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是Hp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又为Hp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4]。因此,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升降职司通畅,HP才不易侵入胃腑。既使感染,也不致发病或发病轻微或易于祛除。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的大法。

2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1中医体质与Hp相关性研究HP作为一种致病菌作用于机体,宿主的应答是千差万别的,宿主对证候转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疾病的“从化”具有内在的制约性,亦即“客随主变”[5]。诚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章虚谷云:“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谢峰等[6]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各类型出现的频次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以湿热质和气郁质为多,分别为1982%和1778%,其次为阳虚质、平和质和气虚质,分别为1487%、1370%和134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相对其他体质较少,而特禀质少见,其研究发现例数仅为058%。

22中医舌像与Hp相关性研究中医素有“舌为脾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蒸熏”说法。《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舌体是肌肉器官血供丰富,赖气血充养,舌质不仅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且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息息相关;舌苔是由胃气熏蒸水谷之气上承于舌面而成[7],如《伤寒论本旨·辨舌苔》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方华珍等[8]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质颜色的变化无影响,但对舌苔有影响,黄厚腻苔的阳性率最高,薄白苔的阳性率最低,厚苔感染的阳性率高于薄苔。刘兴山等[9]通过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观察发现,患者的舌质以淡白舌及暗红舌居多,舌苔以薄黄苔居多,占5009%,黄腻苔最少。其中以暗红舌及紫暗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黄腻苔感染率最高,为8889%。谢春娥等[10]观察192例胃痛者发现,HP阳性患者多伴有黄腻苔、红舌。由此可见,胃病患者舌质颜色偏暗、舌苔异常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且苔黄腻提示HP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23中医证型与Hp相关性研究陆为民、谢峰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其证型表现上以脾胃湿热证多见(3651%),其次为脾胃虚弱证(2741%),肝胃不和证(2478%)。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则较前3种少见。武和平[11]对241例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Hp检测,结果显示肝郁气滞型感染率高于脾胃虚弱型(P<005),认为虚证中的Hp阳性明显低于实证。陈群等[12]观察HP慢性胃脘痛血瘀证及脾虚证患者各31例,并检测血栓素(TXB2)和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结果显示胃脘痛血瘀证组HP感染率高于脾虚组(P<005),胃脘痛血瘀证TXB2、TXB2/6-keto-PGF1α水平明显高于脾虚组和正常对照组,脾虚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认为Hp感染参与血瘀证的形成。张闽光等[13]研究认为糜烂性胃炎Hp感染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肝胃不和型次之,脾胃气虚型最低。刘夏等[14]研究认为消化性溃疡 Hp阳性率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苏锐[15]研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Hp阳性率依次是气滞血瘀>食积停滞>寒热错杂>混合型>脾胃虚弱。

3单味中药治疗Hp感染的研究

王绪霖等[16]对200种中药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发现38种中草药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清热解毒药以黄芩、黄连的抑菌作用最明显,益气健脾药以生黄芪作用最明显,其他如大黄、黄柏、桂枝、紫花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楂的作用也较为明显。陈波华等[17]根据临床实践筛选出部分中药,分别行纸片法抑菌实验及试管法抑菌实验,结果黄连、大黄在纸片法及试管法中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超过黄连素、痢特灵及庆大霉素;乌梅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而桂枝、延胡索、三七、厚朴、党参在纸片法上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素、黄芩苷、大黄素及五味子对体外Hp多重耐药株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4中药复方治疗Hp感染的研究

王小娟等[18]研究称灭幽汤对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的一般生理状况的改善优于胃三联;灭幽汤能有效降低HAG脾胃湿热证小鼠胃黏膜炎症反应,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根除Hp,降低TLR4的表达程度,减少IL6、TNF-α的表达,同时促进组织的修复,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蒋士生等[19]用健脾清热化湿汤治疗脾虚湿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显示:健脾清热化湿汤和西药三联(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均能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使患者幽门螺杆菌阴转。在近期中医证候疗效、远期疗效、整体疗效改善等方面健脾清热化湿汤优于西药三联。姜惟[20]研究半夏泻心汤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虚湿热证30例,总有效率为967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 8333%。

5传统疗法结合,提高Hp根除率

中医药治疗HP感染除了中药制剂,还有个体化的中医特色传统疗法。唐博祥等[21]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将HP感染患者分成各型,用自拟消螺旋杆菌汤再加用针灸腧穴,与三联疗法进行随机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孙丽香等[22]中医穴位埋线配合PPI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照组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标准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穴位埋线治疗,2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的特色疗法还有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拔罐疗法等。

6结语

中医药针对个体化的病证论治,又从整体调节出发,结合特色疗法多环节、多途径的作用于机体,不良反应小。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不仅具能直接的抑杀HP的作用,而且加强了胃黏膜屏障防御Hp的作用,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有效防止复发。结合西医治疗更是减毒增效、提高长远疗效。然而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灵活性,尚无统一的操作规范及标准。今后应提倡多中心协作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诊治奠定基础。所以,在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J].中国医刊,2007,42(2):22-27

[2]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问题及其处理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30):229-231

[3]谷云龙,孙莉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J].光明中医,2013,12(28):2680

[4]陆为民,潘 琳,吴 静体质学说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启示[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2):3432-3435

[5]冯全生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8,6(49):486

[6]谢峰,陆为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刘凯凯,张红梅幽门螺杆菌及胃镜象在慢性胃炎舌象信息中的反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8):1061-1062

[8]方华珍,丁成华,王玉臣,等舌诊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中的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04:416-418

[9]王振,寇琼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61-1462

[10]谢春娥,薛晓轩,刘晶,等胃痛辨证分型及舌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8:2287-2289

[11]武和平740例胃病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6):18-19

[12]陈 群,刘新生,魏国娈胃脘痛血瘀证与血栓素、前列腺素、血液流变学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8,8(1):20-22

[13]郑昱,谢建群,李萍,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10-1211

[14]刘夏,苏成程,李桂贤,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9,25(3):44-45

[15]苏锐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与Hp感染关系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6):482-483

[16]胡锦洋,王红梅,蒋士生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124-125

猜你喜欢
中医药治疗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