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河 万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四重逻辑;人民利益至上
摘 要: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伴随着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而不断发生着与时俱进的范式转型。“为谁结合”“为何结合”“如何结合”“怎样表述”等诸多历史命题与时代之问迄今依然是促使其不断实现理论飞跃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逻辑。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舆论引导实践无一不昭示世人:“人民利益至上”指向的是“为谁结合”的新闻价值立场问题;“满足时代之需”理清的是“为什么结合”的新闻功能性命题;“不断采用最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解决的是“如何结合”的新闻操作性议题;“以中国特色话语答疑解惑”回应的是“结合成果怎样表述”的新闻思想理论阐释问题。该四重逻辑相生相成、协力共进,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4)03-0102-11
The Fourfold Logic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t Journal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ZHU Qinghe,WAN T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China)
Key words:localization of Marxist journalism in China;two combinations;fourfold logic;people's interests first
Abstract: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journalism has undergon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from "one integration" to "two integrations",achieving a paradigm shift that keeps up with the times. Core propositions such as "for whom to integrate with","why to integrate","how to integrate" and "how to articulate" continue to serve 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and basic logic for the continuous theoretical advanc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letarian news industry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l demonstrate to the world: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news value orientation lies in "putting the people's interests first";the clarification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ddresses the functional proposition of news;the continuous adoption of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methods tackles the operational issues of news integration and respond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articulating the results of integration in news thought theory. These fourfold logic interacts,complements each other,and works together,continuously propelling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t news theory from one victory to another in the era of China.
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开辟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即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从文化角度拓展了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重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二者互动关系。在“两个结合”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大理论有机构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不断发生着范式转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同样要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必要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机制展开阐释,本文尝试从“价值—功能—操作—话语”四个维度,厘清贯穿于“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的四重逻辑,展望“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宏伟蓝图,以期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相关研究。
一、为谁结合:人民利益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创新,始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事业实践二者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实现二者的结合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的应有之义。而纵观学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主客体二者之间的“结合”,就“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路径、历史进程等方面展开探讨,而蕴含其中的“价值”因素却往往被遮蔽。事实上,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正如新闻不仅仅包含事实,它还渗透着价值观的倾向性判断。除此之外,人们对理论经验的认识和利用总是根据主体需求进行鉴别和选择,而不是毫无甄别的全盘接受。学者杨保军曾指出:“一种‘观的灵魂是其‘价值观,作为一种新闻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灵魂也是它的新闻价值观,其核心要回答的是新闻(广义)到底‘为谁服务?即新闻(广义)的价值是对谁的价值?‘谁的观和‘为谁服务是统一的。围绕这个统一问题的观念,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关键观念。”2可以说,“为谁结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其深刻影响着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直接代表了“结合”的立场,表征其价值之维。革命先导们曾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应当注重“结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毛泽东同样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不同时期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新闻事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不是单个人的纯粹理论旅行和书斋里的逻辑推演,归根到底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的。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就其理论本身而言,其价值立场始终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立场也是如此,马克思曾道:“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之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1马克思认为报纸应当紧密联系人民,其本质是倾听并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呼声,捍卫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价值立场截然不同,其坚决主张新闻事业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论题的历史起点和价值基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始终明确人民利益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新闻事业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已经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这一价值立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并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新闻宣传工作看作一项重要工作,立足革命需要,坚持走群众新闻路线,利用新闻舆论手段组织发动群众、领导武装群众。但在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在“为谁结合”方面,曾僵化地移植苏联的办报模式,《解放日报》将国际的新闻报道放在头版,并多发社论,有的文章晦涩难懂,脱离边区人民群众实际。于是《解放日报》经过整风改版,报道内容由以国际新闻为主转向重点反映本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强了党性,紧密联系了群众,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达到了利用报刊这一媒介发挥思想整合和社会动员的目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办报实践中形成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思想理论结晶,其根本指向的即是“人民利益至上”。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曾遭遇曲折,因为缺少建设全国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经验,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曾一度效仿苏联,一味照搬苏联新闻宣传模式,导致新闻报道中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风气严重,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党的领导人和新闻工作者意识到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根据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实际需求来开展我国的新闻工作,开始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对苏联新闻宣传模式进行反思。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这次新闻改革打破了教条主义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由此,也明确了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结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破除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价值取向上也回归新闻舆论本位的正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不断突出人民的文化信息服务需求。无论是新闻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基本方针的确立,还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宣传思想战线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3等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胡锦涛同志强调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等宣传思想工作原则,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利益至上的新闻舆论工作价值理念是贯穿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条鲜明主线。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更加充分站稳了“人民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发展大势,把握媒体变革趋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不仅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回答了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目标。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结合”中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坚持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崭新篇章。从当前我国身处的现实方位和人民群众信息文化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新闻舆论工作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民族认同感,从而汇聚全国人民积极奋进的思想力量;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何为当前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当下新闻舆论工作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如何加快构建国际传播体系、争夺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当前新闻舆论工作应当承担的时代使命。对此,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恰好能促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力量;既能彰显中国特色,又能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互推互融、互为激活,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现结构性跃迁。
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闻舆论工作也毫不例外。回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历史经验,在长期实践中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站稳人民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闻事业就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健康繁荣发展;反之,则会迷失方向,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害。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首先要解决“为谁结合”的根本问题。纵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牢牢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始终奉行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之举。
二、为何结合:满足时代需求的新闻功能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来说,任何科學理论的产生都是反映那个时代实践需要的系统认知,是为了解决和回答时代的重大命题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绝不是书斋里的自我呓语,而是一个关涉中国新闻事业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力量、引导舆论的一系列实践操作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正是在满足时代需求中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过程中,要解决当下中国新闻事业实践发展过程中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命题。这里的“重大命题”是具有统摄性地位的整体问题,一方面,它切实观照时代主题,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是一个长期性、统领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的不同时期,譬如“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如何做”这些关于新闻是然与实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过不同维度的学理探索,并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因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回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紧跟时代形势,把握时代命题,充分发挥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着力解决不同时期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问题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回应时代需求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由此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道路。正是在不断解决不同时期的重大命题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确证着自身的合法性及生命力。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主要表现为“支援革命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而展开,党的新闻事业担负起组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开展革命斗争宣传、揭露国内外反动敌人、指导根据地建设的使命职责,为我们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汇聚了广泛的革命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报刊”等新闻思想的基础上开创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话语风格与价值意蕴的新闻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既继承传统文化当中的优良传统,同时适应当时的时代需求来改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提取合理的文化资源用以服务革命斗争,积极吸收其中精华而剔除其糟粕,将其改造成为能服务人民、满足根据地人民群众需求的新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道:“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在具体新闻宣传实践中,我们党结合边区独特的传播环境和受众特性,创造性开展读报组、办黑板报以及通过唱革命歌谣、扭秧歌等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宣传活动,努力改造边区人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建立了同边区群众的联系,团结了广大工农革命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需要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又一次结合,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改造,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涤秽布新,为巩固新生政权营造了稳定的思想舆论环境。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新闻理念来强调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在同吴冷西的谈话中,毛泽东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国典故人物的性格特点告诫新闻工作者应多谋善断,体现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及浸润并善将其化作新闻理论的形象阐释。2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我党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建设方针;而在科学文艺方面则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也广泛吸收西方优秀学术理论资源。但在“破四旧”运动中,由于反对态度过于激进,导致对传统文化存在某些片面认识,从而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历挫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遭受阻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纠正了文化建设中“左”的错误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新闻事业需要引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建设当中去。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应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不断深化拓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此时的中共领导人及新闻工作者充分肯定并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解决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道德滑坡、精神污染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中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无论是邓小平同志对党报党性原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强调,还是胡锦涛同志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中都可见一斑。譬如在强调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时,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祸福论”,认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3其中闪耀着传统哲学“福祸相依”的辩证法思想;而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新闻思想也无不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通。此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趋势不断显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审视国内、国际新的形势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和运用党成立以来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宏大理论体系中,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论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与繁荣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怎样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水平等重大新闻舆论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华传统的理念、方法的合理内核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诠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立足马克思主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形成了饱蘸中国本土文化意蕴与“习语”特质的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及其话语表征。这从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内容中旁征博引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诗词歌赋中即可窥见。譬如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孟子·告子上》)来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脊梁,必须牢牢坚持;同时又说到“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淮南子·说林训》),要求具体的新闻报道必须落于细小实处,要通过对基层、对实际环境细节的捕捉与观察实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曾明确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当代中国正经历世界未有之大变局,而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十分严峻,当下新闻舆论工作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都需要做出正面回应和有力回答。而此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需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相贯通,因而当下“第二个结合”过程中中国本土资源、中华优秀文化的驱动力逐渐昭著。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需要聚焦的不再是初期如何在理论跨文化旅行中实现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应聚焦于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二者实现双向互动、互为激活,相生协力共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帮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社会现实矛盾和新闻业的重大时代命题,是推动“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不同时代需求,解决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实践中所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利用新闻舆论手段为帮助实现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强国目标而创新发展的历史,在这一新闻实践历程中,建立了区别于西方新闻观的理论脉络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始终服务于不同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之中,以滋养其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结构性跃迁,由此开创出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人类新闻文明新形态。
三、如何结合:创新技术手段的新闻操作议题
健全的理论应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一种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上,而不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则就沦落成空洞无物之谈。一言蔽之,只有真正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理论才能更为深入人心,真正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主体运用有效的工具实现对客体科学的认识,即是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媒介生态、发展状况需要全面了解、科学掌握,促成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推互融,这不仅需要理论生产者和新闻工作者们的主体自觉和智慧,还需要与时俱进,采取最新的技术操作手段和方法。
“两个结合”视域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研究”,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的了解,对中国目前的传媒生态的了解,对中国人民的信息文化需求、精神文化诉求的掌握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并从中不断凝练、浓缩主要问题,瞄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把握人民群众的信息诉求,掌握问题的总体面相,这是如何实现结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是充分了解和综合研判客观实际的过程,是探寻问题本质、找寻事物规律和解决对策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马克思为详细研究法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就曾设计了《工人调查表》开展调查研究;恩格斯也同样注重调查研究,他发表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为探求革命道路,他曾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并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的著名论断。也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对于新闻工作,他也曾提出,“报社的人应该经常到下边去,呼吸新鲜空气”。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调查研究相伴而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3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关键之举,也是编辑记者应当躬身力行的必由之路,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应当做调查研究的排头兵,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了解时代需求,切实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佳作。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调查研究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并不断创新优化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方法,以期更好把握新闻事业整体面相和社会受众准确需求。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采用的是开调查会、座谈会等传统形式,采用“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蹲点调查等传统调研方法。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面临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诸如中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革、公众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矛盾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导致解决中国新闻传播具体实践问题的难度增大,这更加需要真实、可靠的调查研究数据来了解现实社会状况。此时,网络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信息传递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随机抽樣、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网络化特征的量化调查方法能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反映受众情况。
新时代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往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力下降。面对媒介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环境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面临着社会信息极速传播的数字化社会现实。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正确把握中国新闻事业的现实生态、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从而开展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社会的结果就是海量数据的生成,经过收集、存储和加工处理形成的“大数据”成为洞察和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决策的重要资源,因而需要充分掌握数据、深入研判数据,以数字化为调查研究赋能。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这既是主动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现实,也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通过数据技术赋能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洞察事物发展趋势和勾画事物的整体特征。从网络中发现新闻线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社情民意,可为新闻报道提供全面、详尽、可靠的数据,并能通过数据形式的呈现来开展新闻报道,实现“用脚走基层”与“上网察民意”相结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新闻生产、舆情引导,共筑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统计分析等,能更好地完成对复杂问题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证研究的发展。毕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创新不是纯粹坐而论道的理论思辨,而是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闻生产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形式,能够深度挖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结合时代语境与实践要求,通过媒介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美化、包装,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彰显中华文化内涵、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作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实现话语表达的时代化、生活化、潮流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无疑有助于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两个结合”中,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职责与使命。所以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新闻媒体既通过文化市场调查等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参考,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创新内容和形式的新闻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能为传统文化增值添彩。
总之,回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在调查研究这一新闻操作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旗帜鲜明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而作为“结合”中介技术手段,调查研究的方法手段也与时俱进。在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新闻网络化的今天,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学习,丰富调查研究的手段,进一步拓宽调查研究的渠道,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查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本领,为新闻作品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同时必须发挥技术在新闻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与整理、新闻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学会综合运用现代媒介技术来优化新闻文化作品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实现新闻报道、文化产品的多维动态升级,充分满足内容的多渠道传播和受众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提升新闻产品的内容价值和竞争力、影响力。可以说,新时代以来的数字化赋能调查研究、媒介技术手段的优化升级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四、怎样表述:中国特色话语的新闻理论阐释
事物在发展生成过程中会产生某种阶段性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实践层面实然的改变,也是理论层面的话语生产。“两个结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合法性、合理性、自洽性在哪里,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为之论辩。“思想掌握群众”通过话语言说实践转化为现实。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其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集团所认识的过程。”2由此可见,话语是实践的话语,话语是权力的一种形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最终将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其呈现亦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符号系统来进行表达,所以,“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还面临着结合成果“如何表述”,也就是如何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闻理论话语体系的问题。
从西方新闻学进入中国开始,就开启了本土化的过程,中国新闻人、知识分子结合中国实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一些独立的探索,对西方新闻学进行了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从而形成了中国新闻学的独特面貌。3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引进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闻学道路。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脱离了源头的生存土壤,需要适应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所以展开一种中国本土的新叙事就显得尤为必要。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与中国新闻事业实际、中国文化结合过程中历经中国本土化思维的改造、丰富和创新,实现了跨文化的理论旅行,开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国新闻事业实践并形塑着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和管理模式。正如费尔克拉夫所言:“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4中国新闻事业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经验,经过萃取、提炼,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而话语是理论的载体,建构起中國特色新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学理逻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相生相随、相辅相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话语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就曾明确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5“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便是《政治周报》的责任。61930年,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发刊词直言道:“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7可以说,革命话语是这一时期新闻学的代表性话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对新生政权进行意识形态塑造,培养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新生政权,于是在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阶级话语转变为宣传话语,虽然阶级话语并没有消失,但是“宣传”逐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核心新闻话语。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的宣传色彩有所淡化,更加凸显新闻的信息服务功能,新闻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舆论本位,宣传话语过渡到信息话语。8
新时代以来,国内外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腐朽落后文化不时涌现,某些模糊错误观点以偏概全、颠倒是非,加之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的根本性变革等因素,致使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引导力不足。另外,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话语体系和传播机制相对成熟,在国际舆论场中占领了主要地位,而中国话语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国际话语权不强;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也导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受西方学术理论话语影响,西方话语理论不断消解弱化中国本土话语理论的阐释力。在此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介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如何‘以中国为中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话语表达与传播体系”是必须解决好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至上话语体系”与“中国故事话语体系”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人民至上”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极力推崇的“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等执政理念的中国式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舆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理论问题,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目标,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观和发展動力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增添了无限活力与持久动力。在这一“人民至上”话语指引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呼声和伟大实践,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解决发展中的各项难题,最大效度共筑同心圆,凝聚亿万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而提出的富含强国思想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对外话语传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话语的国际表达,并引领学术高地,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媒体管理体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理应在话语层面实现新的引领。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自主话语体系,新闻学作为其中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之一,应当做好话语体系的建设。
开展当代中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创建,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要扎扎实实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闻舆论的相关论述及其历史脉络,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理论成果;对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学术概念要进行批判性的借鉴与吸纳,需要进行本土化验证及改造;而最为重要的是应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做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素材及其时代性转化的工作,贡献出具有原创力、标识性的概念。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应是以中国新闻事业实际为根据,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话语形态,当前学界对“两个结合”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着滋养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为中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话语养分。据考证,“新闻”作为一个非词语的语言结构最早出现在西晋,后来进一步演变成一个动词性的短语结构表示新近听闻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至迟在唐代已完成,如“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突出优势,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成为生成和拓宽中国特色新闻话语的重要文化源泉。我们需要保持对中国本土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的自信,消除文化虚无主义的“杂音”,破解西方现代化文明的话语裹挟。最后,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传播和沟通交流,用先进的文化启迪民众,因而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同样需要注重时代化和大众化。一方面需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叙事的策略和机制,为其注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精神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学会面向普通民众、善用个人化的叙事,而不仅仅是运用集体主义的宏大话语,要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用明白流畅的通俗化语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实现“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果的时代化大众化表达。“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同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闻实践和中国新闻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全球新闻传播新秩序提供中国方案,由此建构贴近中国现实实际、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鲜明时代特征,又能走向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五、结 语
“两个结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贯穿着两个维度,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契合融通,二者相映生辉,共同推进了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新闻理论探索与实践历程中,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新闻价值立场、“满足时代需求”的新闻功能命题、“升级调查研究”的新闻操作技术、“中国特色话语”的新闻理论阐释。这四重内在逻辑交相辉映、递进上升,共同推促成“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新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两个结合”理论创新,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实践基础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理论意蕴和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荣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