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贞 李成齐
【摘 要】特殊教育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受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交易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正念作为一种不加批判对当下进行觉察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教师的认知灵活性、调节情绪的能力、注意力和接纳程度,从而缓解职业倦怠。特殊教育教师的正念训练可以从正念初练以觉察身心反应、情绪感知训练以接纳负面情绪、关怀与倾听训练以提升同理心三个方面展开,提高教师的正念水平并缓解职业倦怠。
【关键词】正念 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 机制分析 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3275(2024)04-72-06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指出,以“提升师德水平、配齐师资力量、助力专业发展、提高待遇保障等4项关键指标”,“促进学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大力度配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素质,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以下简称特教教师)以有身心障碍的特殊需要学生为教育对象,这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和挑战性行为等问题,需要特教教师在针对不同学生时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矫正其行为,因此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致使他们比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并产生较大的情绪和身心痛苦[1]。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1979年,卡巴金将正念从佛学语境中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将其定义为有意识地将注意置于当下,并对当前出现的各种身心经验时刻保持不加评判的觉察的过程。[2]国外研究表明,正念训练不仅可以减少个体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幸福感,改善心理状态[3],而且是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4]。国内关于正念、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正念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关系或中介作用,干预研究较少。目前的正念干预项目多为每周一次的集中训练,再加上每天30~60分钟的正念练习作业。由于训练时间长、内容多,训练过程中教师流失率较大[5],效果不佳。综上,本文先对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展开论述,然后分析导致其职业倦怠的因素,接着聚焦于分析正念得以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机制,最后综合前述,为学校和特教教师适时开展正念练习提供策略,以期能够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
一、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职业倦怠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例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包含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6]情绪衰竭是指工作量过大导致特教教师承受较多压力,例如融合教育教师需要兼顾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并花费额外的精力关照特殊需要学生,从而容易处于疲惫状态,感到情绪耗尽,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人格解体是指特教教师对工作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冷漠和消极态度,表现为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不关心、不理解和不尊重等,与同事之间缺乏交流,甚至对家人也表现出冷漠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不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例如当特殊需要学生难以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时,教师就容易产生无力感和低成就感,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该工作。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包括对自身身心健康、对学生学业进步和对社会的危害。对教师自身来说,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存在健康风险,如慢性疲劳、免疫受损、头痛和睡眠障碍等,同时在心理健康上,教师可能会易怒、烦躁不安、焦虑和抑郁等。[7]此外,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8]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效果不佳,阻碍学生的发展;由职业倦怠引发的频繁离职使学生需要不断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自身难以调节情绪并表现出的不良行为给特殊需要学生树立不好的榜样,从而影响学生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等等。对于社会的影响,特教教师频繁的人员流动会造成师资紧缺并加大特教教师的培训成本,且不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在人口学变量上,特教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婚姻状况等都会对其职业倦怠产生影响,如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容易倦怠[9]、学历越高的教师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0]、教龄越久的教师越容易感到有压力[11]等。此外,教师的人格特质、从教动机、情绪调节能力、职业压力和专业素养等均与其职业倦怠相关。在人格特质方面,神经质维度与职业倦怠相关程度最高,高神经质的教师容易感知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压力,所以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2]从教动机也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当教师的从教动机为内部动机时,教师会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其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当教师的从教动机为外部动机时,其职业倦怠程度会较高。[13]在工作过程中,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教师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次数越多,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低。[14]此外,当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时,会感到难以胜任工作,由此产生更大的职业压力,造成职业倦怠。[15]因此,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激发教师积极的内部从教动机,帮助教师学会调节负面情绪,如厌教情绪、压力情绪等,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指在工作场域,学校组织或工作特征等给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如工作负荷、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领导的正念水平和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工作要求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职业倦怠产生,而工作资源则能够促进个体工作投入、缓解工作要求对个体的消耗。[16]工作负荷由过多的工作要求造成。一方面,工作要求会加剧教师的工作退缩,降低教师工作的意义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会促进教师为平衡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而主动做出改变,提高其工作满意度。[17]特教教师由于两种或多种工作需求而造成工作压力过大,为了满足一种需求可能需要另一种需求做出让步,不同工作角色之间的不平衡和冲突会加剧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18]学校良好的氛围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能动性,从而缓解职业倦怠。[19]此外,学校领导作为教师学习模仿的对象,其言行举止会对教师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其正念水平会负向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即当领导传达出对当下的觉知和专注力时,教师也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觉察工作过程中自己的状态,并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压力和倦怠。[20]综上,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学校组织方面做出调整,如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将工作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教师的角色冲突,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领导也要为特教教师树立榜样,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三)交易因素
交易因素是指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的交互作用,指教师在何种情况下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1],例如特教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产生教学效能感,以及是否感知到组织支持等。教师在工作场域中的职业认同感、教学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当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有积极的看法,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时,其教学效能感就越高,能够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工作热情,缓解职业倦怠。同时,特教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即特教教师对组织如何看待自己的贡献和对自己关心的感知,也会影响其职业倦怠。当特教教师感知到学校组织管理的合理性,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福祉的关心时,其组织支持感較高,职业倦怠感较低。[22]此外,特教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归因也会影响其职业倦怠[23],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
(四)社会支持
除了教师个人、学校组织以及教师与学校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也可以缓解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倦怠感。社会支持是指教师所得到的来自社会网络或他人的各种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指出,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对个体的工作和健康直接起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缓冲压力事件给个体身心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24],且已有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可以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25]。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身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教师,其自身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越强烈,面对压力情境时更能积极应对。[26]因此,为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人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特教教师支持与关爱,同时特教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感知周围人对自己的支持。
三、正念在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机制
正念已被证明可以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从正念能够提高特教教师的认知灵活性、情绪调节能力、注意力和接纳程度四个方面来论述其机制。
(一)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师的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调整认知策略以应对新的意外情况的能力。通过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教师灵活转变角度来看待工作过程中的事件,能更敏锐地察觉到自身和学生的变化,并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27]例如当特教教师不断更改教学策略而特殊需要学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时,会加剧教师的压力和低个人成就感,此时教师容易产生非理性信念,会认为“我是无能的人”“我的教学能力非常差劲”等。正念与非理性信念呈负相关,正念可以帮助教师改变非理性信念[28],认识到事件本身的问题,改变不合理的、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想法,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客观的评价,例如“我仅仅是这次的教学目标未完成”,并提升教学效能感。
(二)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
正念训练可以减少个体对适应不良行为的自动化反应。[29]正念通过减少自动化反应,促进个体进行有意识的觉察,既不逃避情绪,也不压抑情绪,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从而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明晰的认知。[30]个体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情绪时,其情绪分化能力会增强,尤其当个体能够区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其情绪调节能力更强。[31]此外,正念训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地认知重评,减少对意识内容的关注,而是更多地关注意识过程,以此来缓解负面情绪,增加幸福感。[32]情绪耗竭是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最常见的表现。通过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来帮助特教教师发现工作过程中的积极面,以更加乐观、热情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中的挑战,缓解情绪衰竭。特教教师的情绪稳定会给学生树立榜样,师生双方情绪变得稳定后会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和对工作的认同度。
(三)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师的注意力
特教教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职业压力普遍较大,长期处在精神疲惫的状态,不能专注于教学和管理,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积极正面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从而降低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正念可以帮助教师调节和监控注意力。[33]通过正念训练,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专注,将转移力集中在当下的任务目标上,提高工作效率,并在任务完成后体验到胜任感和成就感。[34]例如特教教师在教学时,专注于当下自己的感受和学生的反应,不为发生过的事情烦忧,也不过分担忧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此刻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提高教学效能感。正念也会帮助教师全面觉察学生当下的表现,观察其是否还有优点和进步之处,而不是过度关注其缺点,因其过去有不良行为表现而对其产生偏见。此外,对于教师的角色冲突,正念将帮助教师在不同角色下专注于当前的工作,减少其他工作角色的干扰,帮助教师高效完成不同工作并减少教师的角色冲突感。
(四)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师的接纳程度
“接纳是以不判断、开放性和认同的态度对待当下时刻内外部经验。”[35]特教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无法解决教学问题、无法较好处理家长问题、因工作事务受到校方指责以及社会偏见和歧视等而产生痛苦情绪。正念并不能帮助教师消除不良情绪,而是鼓励教师去接纳现实的痛苦情绪。接纳不是压抑情绪,也不是一味接受情绪,而是有意识地去觉察并探究这种情绪,明白该情绪从何而来,并对其进行回应。接纳情绪和想法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体验到更低的负性情绪,从而表现出更高实现型幸福感。[36]例如教师在对班上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时,应学会接纳此时专业能力不强的自己,减少对自己的批判,建立积极的情绪,改变认知并接纳自己会产生更多正向行为。此外,以更加接纳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接纳特殊需要学生因其缺陷带来的不足,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鼓舞而取得进步,而且能使教师获得成就感。
四、针对特教教师的正念训练策略
目前针对教师的正念训练有多种方案,例如美国加里森研究所开发的“培养教育中的觉知和复原力”项目,以正念为基础,包含正念训练、情感技能指导、关怀与倾听三大主题。[37]英国学校正念计划的基础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为关注身体、关注想法、培养自我同情。[38]正念干预法基于正念减压疗法,针对教师群体,干预活动分为三大类:正念减压练习、正念情感技能指导、正念同情与宽恕练习。[39]这三个正念项目对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幸福感等具有显著效果。但以上项目均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开发,需要进行本土化研究。且普通特殊学校既缺乏专业的正念指导教师,特教教师又难以参加完整课程,所以这些项目较难广泛地在特殊学校开展。基于此,本研究结合上述正念干预项目和我国特教教师的特点,从正念初练以觉察身心反应、情绪感知训练以接纳负面情绪、关怀与倾听训练以提升同理心三个方面,为特教教师的正念练习提供策略。
(一)正念初練以觉察身心反应
进行正念训练时,首先向特教教师讲解正念的内涵,激发其对正念练习的兴趣,促进教师以放松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练习。特教教师在练习初期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正念练习,例如正念吃饭、正念呼吸、正念行动练习(正念行走、站立、拉伸等)。正念吃饭是指在吃饭时减慢吃饭速度,感受咀嚼与吞咽的过程,感受饥饿感与饱腹感的差别,进而感受吃饭过程中身心的变化。这些正念练习能增强注意力和非评判性意识,从而提升情绪和认知的灵活性、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目的是帮助教师减少反应性,减少对事件的自动评估。还可以创设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让特教教师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正念练习。[40]例如创设一个特殊需要学生总是扔东西,多次劝阻后仍然继续扔东西的场景,帮助教师练习正念觉察。教师要觉察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感受为何、有哪些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反应强度如何,然后将“我”与“我的情绪或想法”分离,减少集中在负面情感上的注意力,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本身,如觉察到这个学生扔东西的频率降低了,从而对这件事有积极的评价,并减少负面情绪。特教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正念练习,例如每天固定时间练习30分钟,并记录感受与反思等。这些练习可以使特教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理性地觉察工作挑战,减少自动化反应,增加积极体验,缓解职业倦怠。
(二)情绪感知训练以接纳负面情绪
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典型特征,基于正念的情绪感知训练可以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特教教师要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如何影响教学和生活的,理解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现象。情绪感知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的情绪。其次,教师需要觉察不同情绪带给自己的感受,包括躯体反应、心里感受、认知和行为反应等[41],可以通过身体扫描练习来感知。在进行身体扫描时,教师要选择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躺下,然后逐步将意识集中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觉察其感受,每个部位停留20~30秒,有困意时可以随时睁开眼睛。当觉察到某个部位反应较为强烈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缓解此处的紧张感或压力感。扫描完整个身体后,再感受身体的整体性,感受气息在整个身体里的流动,并以温和的方式与自己的情绪共处。教师也可通过记录自己某次情绪的起因是什么事件、当时的躯体感受是什么、如何看待这样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绪会做些什么等,将抽象的情绪通过文字或图像记录下来,以更好地感知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要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以应对工作过程中的倦怠感。通过讨论情绪反应的个别化差异,可以了解他人如何感受情绪、表达情绪、处理情绪,为找到适合的情绪处理方法提供借鉴。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自己在类似事件中的不同情绪反应和处理方法,发掘自身处理情绪的潜能,并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由此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倦怠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正念策略应对情绪,如通过重新评估事件来降低情绪自动性反应和强度。
(三)关怀与倾听训练以提升同理心
关怀与倾听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感与同理心。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会对工作产生冷漠的态度,对学生也不关心。为缓解职业倦怠,需要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温暖与关怀,并将该情感传递到学生中去。教师首先要能够觉察到是什么在滋养自己,什么在损耗自己,做到真正地爱自己,关怀自己,做自己的朋友。[42]在进行关怀练习时,指导教师将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然后想一个让自己感到温暖和亲密的人或想一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事,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是工作过程中曾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幸福感的事件,然后让这种温暖与亲密的感觉遍布全身,再将这种感受拓展到更多人身上。此外,特教教师也要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其在家庭中获得的幸福感也会传递到工作场域中。
倾听练习是要培养教师专注地倾听对方讲话,并且不需要作出评判,因为专注地倾听也是一种有效的回应。该练习可以在两个教师之间进行,一个教师倾诉,另一个教师进行正念倾听,并觉察此刻自己的感受,是不自觉地想要反驳对方,还是给予其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去觉察说话人话语背后隐藏的情绪。当觉察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将其拉回即可,减少对自己的责怪。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特教教师在倾听特殊需要学生讲话时有更广泛的察觉,可以保持理性,对学生的话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由某句话片面地评价学生。鼓励特教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完成一定的练习作业巩固学习成效,并总结自己的练习经验和结果,体会这些正念技巧给自己工作带来的改变,以增强工作胜任感和幸福感。
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个人、组织、交易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会危害教师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促进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关注并提升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素养尤为重要。正念练习可以增加特教教师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职业倦怠,使其投入更多工作热情于特殊教育事业之中。同时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为特教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共同促进特殊教育的普惠性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罗良针,葛宾,邱梦窈.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情绪耗竭与职业承诺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3(1):82-89.
[2]郭璞洋,李波.正念是什么:从正念内涵研究发展角度的思考[J].心理科学,2017,40(3):753-759.
[3]WIMMER L,VON STOCKHAUSEN L,BELLINGRATH S.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ood in teacher trainees:effectiveness of two mindfulness trainings[J].Brain and behavior,2019(9).
[4]SHARP DONAHOO L M,SIEGRIST B,GARRETT-WRIGHT D.Addressing compassion fatigue and str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using mindfulness and prayer[J].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2018,34(6):5.
[5]何元庆,翟晨靓,曹晓燕,等.正念团体咨询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8):631-632,640.
[6]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7-42,189-190.
[7]OGBA F N,ONYISHI C N,VICTOR-AIGBODION V,et al.Managing job stress in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a rational emotive occupational health coaching control trial[J].Medicine,2020,99(36):2.
[8]郭绒.国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知识基础、热点主题与前沿进展——基于WOS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28-37.
[9]李静,解会欣,李爱华,等.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忧虑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园长家庭支持型行为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3(4):18-25.
[10]蓝媛美,马亚兵,董柯,等.广西特殊教育教师职场孤独感、职业倦怠与尽责性关系[J].中国职业医学,2019,46(4):438-441.
[11]李悦旻,王彦堃,李国瑞.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8):8-11.
[12]胡维芳,赵慧莉.人格特质对西北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4):50-55.
[13]劉珈宏,冯剑峰,秦鑫鑫.中小学教师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研究: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2):97-104.
[14]赵月.情绪调节策略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5):389-391.
[15]谢正立,邓猛,李玉影,等.融合教育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3):46-52.
[16]高昕,魏峰,周晓璐.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维审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2):44-51.
[17]马丽娜.工作负荷对幼儿园教师的双刃剑效应:基于工作退缩和工作重塑的双中介模型[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4):69-76.
[18]XU L.Teacher-researcher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a job demand-resources model perspectiv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7,44(2):1.
[19]周丹,王雁.学校融合氛围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工作压力和教师能动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2(7):82-88,96.
[20]刘贝妮,孙百惠.领导正念缓解高校教师情感耗竭的作用机制:工作—个人冲突的中介作用与高校教师正念的调节作用[J].教育学报,2022,18(6):117-133.
[21]同[8].
[22]陈奕荣,魏扬帆,张澳环,等.组织支持感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职业使命感的中介作用及职称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3(5):90-96.
[23]同[8].
[24]同[14].
[25]邱俊杰,何吴明,王馥芸,等.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基于优势分析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22(5):88-96.
[26]蒋良富,谈珊,龙晴琴.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3(3):87-90.
[27]MOORE A,MALINOWSKII P.Meditation,mindfulnes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9,18(1):177.
[28]PETRIDES K V,G[ ]MEZ M G,P[]REZ-GONZ[ ]LEZ J. Pathways into psychopathology:Modeling the effects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mindfulness,and irrational beliefs in a clinical sample[J].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2017,24(5):1130-1141.
[29]SHANKLAND R,FAVRE P,KOTSOU I,et al.Mindfulness and de-automatization: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on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processing[J].Mindfulness,2021,12:226-239.
[30]SCHUMAN-OLIVIER Z,TROMBKA M,LOVAS D A,et al.Mindfulness and behavior change[J].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2020,28(6):371-394.
[31]叶伟豪,于美琪,张利会,等.精准的意义:负性情绪粒度的作用机制与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23,31(6):1030-1043.
[32]HANLEY A W,DE VIBE M,SOLHAUG I,et al.Modeling the 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s mindful reappraisal hypothesis:Replication with 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Stress and health: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2021,37(1):778-789.
[33]同[29].
[34]杨刚,高梦竹,纪谱华,等.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是否导致员工知识隐藏?:情绪耗竭与正念思维的作用[J].软科学,2021,35(9):68-74,87.
[35]贺淇,王海英.冥想對注意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2):284.
[36]FORD B Q,LAM P,JOHN O P,et al.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ccept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laboratory,diary,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8,115(6):1075-1092.
[37]JENNINGS P A,FRANK J L,SNOWBERG K E,et al.Improving classroom leaning environments by cultivating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 in education(CARE):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3,28(4):374-390.
[38]BESHAI S,MCALPINE L,WEARE K,et al.A non-randomised feasibility trial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for teachers to reduce stress and improve well-being[J].Mindfulness,2016,7:198-208.
[39]TAYLOR C, HARRISON J,HAIMOVITZ K,et al.Examining ways that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reduces stress in public school teachers:a mixed-methods study[J].Mindfulness,2016,7:115-129.
[40]同[37].
[41]同[39].
[42]HWANG Y S,GOLDSTEIN H,MEDVEDEV O N,et al.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for educators:effects of a school-base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Mindfulness,2019,10:1417-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