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整体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数学教材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并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策略,即打通“隔断墙”,让学生学习有联系的数学;建立“承重墙”,让学生学习有结构的数学;创造“大空间”,让学生学习有主题的数学。
【关键词】整体教学 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4-2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凝练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即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不仅仅是理念与目标上的更新,更是对核心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研究时,要求教师努力建好数学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知识点的“隔断墙”,为学生建好数学知识的“大空间”。只有真正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发现数学教育的本质,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价值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关键能力培养。在知识构建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其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活动的基石。通过整体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特定的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认识图形”时,通过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图形”“图形的运动”等相关知识,建立起空间感知和几何直观,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训练。通过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例如通过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推理找到解决方案,这些都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数学整体教学的探究性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而且在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在知识掌握、素养培养、素质提升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这对于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1]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整体教学面临的困境
整体教学主要面临三个困境。一是学习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即不同单元、概念之间往往未能建立系统的联系,这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单元“数一数与乘法”“2~5的乘法口诀”“6~9的乘法口诀”为例,这些单元均围绕乘法运算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致的策略和框架来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传递方式不利于学生建立统一、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影响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也忽略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合,进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不强。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虽然这两个单元都围绕面积概念展开,但是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明确的结构性联系。学生在学习这些单元时,往往难以形成连贯的认知脉络,无法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要点和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结构性模糊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此外,缺乏结构化的教学可能导致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出现偏差,难以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有的教师忽略开展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主题性教学,这会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不仅降低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认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其最大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果教学中缺少生活化的情境,學生则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影响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深入理解。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打通“隔断墙”,让学生学习有联系的数学
所谓打通“隔断墙”,指的是在不同年级或单元之间建立知识点的有效联系,确保数学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关联的过程。这种方法旨在打破常见的以章节或单元为界限的隔阂,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年级和单元的学习中实现顺畅过渡,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和二年级上册“变化的图形”为例,这三个单元都围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展开,但在传统教学中,它们可能被视为独立的单元来教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打通这一“隔断墙”,教师可以构建跨单元的教学框架。“认识图形”单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区分基本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单元,可以引入“有趣的图形”和“变化的图形”的基本概念,如提前介绍图形的组合概念和图形变换的初步概念。例如在教授圆形时,简单介绍通过不同圆形的组合可以创造出新的图形,为“有趣的图形”单元的学习做铺垫。“有趣的图形”单元目标是探索图形的组合与创新。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基本图形创造新的图形,培养他们的直观感知,为“变化的图形”学习做铺垫。“变化的图形”单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缩放)。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图形和组合,讨论当这些图形进行变换时会发生什么。同时,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例如基于“认识图形”单元设计“图形探秘”活动,要求学生使用基本平面图形来拼贴出一个图案或景象。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物品图片(如房子、笔筒、薯片筒等),然后让学生使用卡纸剪出相应的图形,自己动手拼贴出类似的图案。这个活动不仅复习了基本图形的特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为后续“有趣的图形”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有趣的图形”单元,可以设计一个“我的梦想公园”活动,让学生利用各种基本图形来设计一幅属于自己的梦想公园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公园中可能包含的元素,如游乐场、小湖泊、花坛等,然后指导学生使用基本图形来构成这些元素。学生可以在纸上绘制图形,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设计。这个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组合的理解,还让他们实践了如何将基础图形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创意设计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跨单元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例如在“变化的图形”单元中,可以利用动画或互动软件展示图形如何通过平移、旋转、缩放进行变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图形变化,如讨论门的开关如何体现旋转变化,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旋转功能来演示旋转和缩放。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二)建立“承重墙”,让学生学习有结构的数学
建筑中的承重墙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连贯性,数学知识的“承重墙”则指的是那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为学生学习更高级和复杂的数学概念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撑。建立“承重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构建和强化基础概念与原理,确保学生能够在牢固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学习。
以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这两个单元都围绕面积的概念展开。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这两个单元之间结构性联系的关键在于突出面积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这些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学软件展示一个由若干个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组成的图形,数学软件允许学生拖动这些小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组合的过程,然后使用分割法或加减法来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直观的视觉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构成,并实践面积计算的方法。此外,数学软件具有交互性,可以即时出示面积计算的结果,有助于学生立即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查漏补缺。教师还可以在教室或操场场景中设置一个面积计算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计算教室中某个区域(如书架区、黑板区)的占地面积。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区域,并识别出构成这个区域的基本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图形的长、宽、高相关长度,并应用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各个小图形的面积。最后,学生再将这些小图形的面积合并,以求得整个区域的总面积。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实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图形组合和面积计算的理解。
(三)创造“大空间”,让学生学习有主题的数学
创造“大空间”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的元素,拓展学习内容的边界,形成一个包含多种学习元素和教育资源的教学环境,旨在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使数学教育不局限于纯粹的数学技能训练,而是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体验。[2]
以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为例,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如家庭中的购物活动、烹饪过程或是户外游戏,使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购物场景:学生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教师提供不同文具的价格表,学生选择几种需要购买的物品,计算所需支付的总金额。教师再指定用來支付的人民币面额,让学生运用减法计算找零。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应用了加法和减法的算法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计算能力。教师还可以整合跨学科内容,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社会学习等)结合起来,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单元中,可以设置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计数活动,如计算校园内不同种类的树木数量,并了解它们的相关信息。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也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以数学为核心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可以设计一个小型市场日活动,让学生参与商品定价、交易和结算过程。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锻炼数学计算能力,而且能学习基本的经济概念和交易技能。这种项目式学习方法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和实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即通过打通教学中的“隔断墙”,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通过建立“承重墙”,强化基础概念的教学,为复杂知识的学习提供坚实基础;再通过创造“大空间”,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跨学科知识融合,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涌华.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寻[J].试题与研究,2023(36):179-181.
[2]当子吉.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改进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3(4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