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目标也随之而来。本次修订坚持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本文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背景,在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坚持以美育人、注重艺术体验、聚焦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以美育人;艺术体验;核心素养;初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62-03
[收稿日期]2023-11-03
[作者简介](杨浩然(1993—),女,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二级音乐教师。(北京 10019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22年3月5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正式发布,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阐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本次修订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新思路、新发展和新突破,对音乐课堂教学新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转变音乐课堂教学理念
2011版课标指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回顾2011年版课标不难发现,其内容十分详细,但更多的是从教师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切入点来设定的。而2022版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理念要“坚持以美育人、注重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十分简洁而有概括性,且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撰写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
(一)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以美育人
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内涵及审美修养的重要时期,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坚定落实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原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育学生美的素养、滋养美的心灵、涵养美的品位,还要激发其爱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领会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纵览初中音乐教材(人音版),每册书的第一单元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歌曲为起点,传递家国情怀、爱与奉献等精神。七年级上《歌唱祖国》,七年级下《行进之歌》,八年级上《七子之歌》,八年级下《生命之杯》,九年级上《流行乐风》,九年级下《岁月回声》,每个学期伊始我们都可以在聆听、歌唱、欣赏音乐中感悟爱国主义,增强爱国之情。同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都贯穿在学习中。在聆听、欣赏、歌唱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音乐素养、增强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爱国情怀,建立了国家观、民族观,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得以提升。
在校园活动中,一年一度的纪念“一二·九”运动的合唱比赛,是美育与德育融合度较高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同学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在歌声中唱响了对党和国家的爱,饱含着对过往的追溯和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同时,此项活动也能起到凝聚班集体的作用,同学团结一心,气势昂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的不断融合中,道德修养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可以说,音乐教学与活动是践行立德树人,坚持以美育人的重要阵地。
(二)注重艺术体验,培养兴趣爱好
音乐课堂的教学应有别于其他文化类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艺术体验,强调课堂中的“感知”与“实践”性。在过往的音乐课程中,我们习惯于以教师讲授为主,不管是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歌曲的学唱,教师一直主导着课堂。如今,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艺术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展示自我,丰富审美体验与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演素养和创意实践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音乐感知为基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聆听、认知和体会,从而为后续逐步推进实践和创作创设先导条件。因此,不管是在歌唱课还是在欣赏课中,第一个环节都可以以“聆听音乐”开始。在聆听的过程中,分层设置任务,第一次聆听可以设置基础性问题,如:“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次聆听可以增加一些知识性问题,如:“歌曲是几拍子”或“歌曲能够分成几段”等。经过有思考的聆听后,学生能对作品快速地进行感知。此时学生已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歌曲美的感受和美的形象已经初步形成。
同时,艺术体验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在音乐教学中,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之一。但初中学段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 “不想唱”“不敢唱”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内敛含蓄的性格导致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在音乐上的兴趣爱好较为欠缺。因此,一是在七年级同学入学之初,就要为他们搭建音乐表演的平台,营造音乐课堂轻松、欢乐的气氛,让学生都能进入艺术实践的平台当中。每节课可以请1或2个掌握器乐、声乐的同学单独来进行课堂表演,一方面可以增强表演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同学挑战自我,也产生表演的欲望。二是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前,请几个同学共同为大家进行演唱,表演者既包括在音乐方面天赋较高的,也包括不善于音乐表现的。在一部分学生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同学能放松心灵,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三是在学校生活中,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学生才艺展示、音乐社团展演等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学习和体验中,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音乐体验,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和展示,获得实践后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艺术的自信心。
二、聚焦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本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较为重要的变化和特色是强调“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以之为主导贯穿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中都有所体现,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也指出:“在我国教育语境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二)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目标不断深化,并跟随艺术教育的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变化。现阶段音乐课程也要从更侧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调整为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的提升。在过往的三维目标中,我们习惯性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级地在课程中推进,而现在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四项内容既有独立的内涵,又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课程目标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的。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指出:“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四者共荣共生,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1.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和创造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若拥有较高的审美感知能力,对艺术和美的敏感度则较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会较强。七年级的学生需要养成倾听和感知音乐的良好习惯,初步掌握赏析音乐的基本方法;八、九年级的学生则更进一步,需要在养成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同时,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关注并聆听音乐。上文中提到,音乐课堂一般以聆听、欣赏、感知音乐作为开始,但并非只在这一环节中出现,艺术实践和体验与审美感知是无法分离的,后续的演唱学习、作品分析、情感升华都是审美感知的呈现。
2.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随着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初中学段的学生对美的追求也会越来高,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实践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表现和实践中来,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个人的特长、唱出自己的心声。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唱得满足,表演得尽兴。七年级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并能运用一定演唱或演奏技巧进行展示为主;八、九年级则要求学生对演唱、演奏等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演唱、演奏习惯,对歌曲、乐曲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总体而言,对八、九年级学生的艺术表现要求要略高于七年级的学生,并以能激发其持续保有对艺术表现的热情和兴趣为目标,创设多样的表演和展示平台,在课内、课外多方面进行自我展示。
3.创意实践是本次修订新加入的内容。艺术创意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与灵魂,不管是在哪个艺术领域都积极鼓励原创作品,这种创新思维和能力需要激发也需要培养。在音乐课堂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可以利用各种创作手法,如鱼咬尾、同头换尾、模进、卡农等为学生营造创作的氛围。其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最后,要落实到艺术表现和实践上,让同学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自弹自唱,也可以同学一起跟唱,形成自己的艺术成果。对于编创能力,不管是七年级还是八、九年级,之前的关注度都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循序渐进地在各个年级推进。可以从相对简单的模仿开始,指定方式、指定主题,再到自己进行作品的编创。
4.文化理解是音乐课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化理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世界多元的音乐文化。随着音乐教材的不断改版,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比重逐步增加。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体悟作品的传承意义,感受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同时,文化理解也渗透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中。在感知音乐中,体会不同音乐风格;在藝术表现中,深入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在创意实践中,感受不同写作手法的独特思维。这些内容共同将文化理解渗透在每一堂课程中。
(三)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教学目标设置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零散的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学科的整体性的把握,从单纯掌握音乐基础素养转向提升音乐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撰写。如在《雪绒花》一课中,可设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梳理各个环节所体现的核心要素,以便在授课时自己能更好地贯通课程,也能更好地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
1. 聆听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意境及美感;能够分辨歌曲的演唱形式;能够初步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出处〖〗
2.能够积极参与歌曲演唱活动,用亲切、抒情、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能够感受[SX(3[4[SX)拍的节拍律动,准确挥出[SX(3[4[SX)拍的指挥图示;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力度变化;能够准确识读C大调乐谱,把握音准;能够在演唱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统一;能够掌握歌曲重点乐句节奏,并进行模仿创编
3. 2能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演唱或演奏歌曲,感受歌曲中浓郁的爱国情感和人文内涵;能够体会两次演唱《雪绒花》时的不同的情绪变化;能够从奥地利人民坚强不屈、保卫国家的精神中,联想到我国的爱国主义歌曲,树立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结语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并实施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还要指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学艺术”。尤其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应快速转变观念,查缺补漏,在课堂教育与课后活动中都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努力将践行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J.人民音乐,2012(6):64-68.
[3]王程紫月.回归与进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发展的探究[J.剧影月报,2023(3):126-128.
[4]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2):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邢志敏,孟春风.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项目研究[J.辽宁教育,2023(16):23-27.)
(责任编辑:冯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