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鑫 孙彦峰
【摘 要】在古詩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是用经典解释经典,这样不仅可以探寻文化传统,减少“以今释古”带来的认知偏差情况,而且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汉字知识储备量。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应注意遵循适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采取“认识构字规律,辨析诗词本义;构建词义系统,理解诗词内容;品味文字之美,鉴赏诗词情感;拓宽文化视野,探求诗词文化”等策略,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古诗词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4-57-03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为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古诗词短小精悍,每个字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因此,“字”作为古诗词的基础,对理解古诗词具有重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说文解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辅助材料,在实际教学中要基于学情,采用适宜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
一、《说文解字》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要坚持适度性原则。首先,教师在选择知识点时,要注重“量”的适度,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基础进行选择。《说文解字》体系庞大且复杂,其中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运用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易理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强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其次,教师要注意讲解难度要适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1]古诗词语言短小精练,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在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而《说文解字》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繁琐复杂,学生平常也很难接触到。教师运用《说文解字》中的知识辅助古诗词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研读文本,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趣味性原则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要坚持趣味性原则。首先,从学习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要转变课堂的重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某个字的字形时,可以运用《说文解字》中的知识选择字谜,通过猜字谜的活动,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文字之美,欣赏汉字中蕴含的魅力,在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古诗词。其次,从教学方法入手,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古诗词中的字追本溯源,探究其本义、引申义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汉字的韵味,通过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将汉字的动态演变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的联动作用,课内教学不可能将《说文解字》的讲解面面俱到,而只是选择与本诗词相关的知识点,可能存在学生了解不够全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知识的情况。因此,要在课外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说文解字》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字词的敏锐度,以形成系统性知识。
(三)科学性原则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首先,教学内容要科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要准确,要有科学依据,在讲授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时,要根据《说文解字》追本溯源,结合书中汉字的演变过程,科学地探究其内在规律,分析汉字的结构特征,不能根据主观臆造。但是,由于时代发展和历史局限,《说文解字》中有些内容是带有作者的主观猜想的,因此对于不科学的内容,要懂得取舍,选择科学性强且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的严谨性。其次,教学过程要科学。将《说文解字》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的目的,是通过对字词的解释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再与古诗词相结合,探究二者的共通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枯燥无味的古诗词教学有所改变的同时,有效实现古诗词教学目标。
二、《说文解字》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认识构字规律,辨析诗词本义
汉字的意义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来说,本义就是字形所体现的意义,也是比较原始的意义。经过历史发展,汉字的形和义或多或少有所变化,尤其是简化字的快速发展,部分汉字的理性特征不够明显,学生无法根据简化字去理解其本义,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了解汉字在古代的真正含义,根据最初字形去分析其本义,避免“以今释古”。而高中生处于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相比于初中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稳定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得到锻炼,毕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而在辨析、使用诗词本义时也变得更简单。
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通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笼”可以看出诗人对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厌恶),因为诗人对重回自然是向往的。因而,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抓住“笼”这个字,探究诗人究竟是对什么如此厌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笼”这个字的字形演变以及本义、引申义,带领学生辨析“笼”在诗词中的真正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笼”:“举土器也。一曰笭也。从竹龙声。卢红切。”笼读作lóng或lǒng,形声字,小篆从竹龙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籠”,汉字简化后写作“笼”。本义指用竹篾、木条、枝条或金属丝等做成的器具,引申为古代囚禁犯人的刑具、关人的笼子,又引申泛指盛物的竹器。通过梳理,学生明白“笼”字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更多代表着一种束缚,代表的是诗人身心的不自由,具象化结合背景可以推断出代表的是官场生活。
(二)構建词义系统,理解诗词内容
《说文解字》的词汇资源丰富,如果学生能联系《说文解字》来构建词义系统,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在古诗词中,由于不同的字在不同的诗词中承担的语法功能不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可能在一首诗词中的含义是其本义,而在另一首诗词中是其引申义。《说文解字》中的字明确展示了其本义,而有的字则是根据其词义演变的历程推断其引申义。因此,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词义的发展线索,归纳梳理不同词义,要求学生构建词义系统。同时,将归纳梳理后的本义和引申义与古诗词相结合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字形和字义的角度去理解诗词内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酒”与《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的“酒”,由于在不同诗词语境中充当的语法成分不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2]名词同本义,是“三杯两盏淡酒”中的“酒”;动词为饮酒,是“对酒当歌”中的“酒”。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语境不同,意义不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义项是很有必要的。这要求教师在借助《说文解字》这一辅助材料教学时,要梳理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形成系统的词义知识库,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定位,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三)品味文字之美,鉴赏诗词情感
古诗词中的文字丰富多彩,结构对称,意象丰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古代汉字在古诗词中的精妙之处;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人的情感,从而探究古代汉字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神韵。而《说文解字》通过展示这个字的原始形态,让人感受到象形文字的魅力,为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说文解字》让学生体会诗词中每一个字背后折射出的情感内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文字美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登高》中的愁苦之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诗词情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说文解字》中“愁”字的解读。《说文解字》中解释:“愁:忧也。从心秋声。士尤切。”从中不难看出,愁由“心”生,部外字“秋”,属会意字。尤其对于诗人而言,由盛转衰之秋,是多情且多愁的。因而,任何“愁情”都是关心的,秋与愁很容易联系到一起,《登高》中的“愁”也是如此。在品味“愁”字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愁”字的字形,对上下部分所代表的意义进行简单分析,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意蕴美;还可以通过《登高》中的秋江景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抒发心中的情,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艰难境遇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通过“愁—心—秋”的关联,学生明白“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它还融合了千年来中国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3]。
(四)拓宽文化视野,探求诗词文化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记载了诸多文化现象的文化学专著,其中对字形的演变、词义的内涵都记录得非常详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的过程就是探寻文化印迹的过程,通过对汉字字义的解读,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对传统汉字文化的兴趣。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汉字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使教师完成课程标准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学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应该以汉字为切入点,拓展延伸,延展汉字的文化意蕴,让学生感受汉字中蕴含的美感,进而探求汉字背后的诗词文化。
例如在教学《氓》中“匪我衍期,子无良媒”的“媒”时,多数学生立即想到“媒妁”二字。因此,教师可以引用《说文解字》中对“媒”和“妁”二字的解释。“谋也,谋合二人之姓,从女,某声。”(媒,谋划,谋划使两个不同姓氏的男女结合。从女,某声。)“媒”的本义为媒人,由媒人引申指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如“媒介”。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综合这两个字,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婚姻文化。“媒妁”就是通过考察、斟酌让两个人结为婚姻,“媒”和“妁”都是男女婚姻的联络者。古代男女双方缔结良缘一般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础,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因此,在这首诗中便有了“匪我衍期,子无良媒”。教师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古代的婚恋文化后,对诗词中蕴含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要根古诗词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说文解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字形字义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说文解字》要坚持适度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从构字规律、词义系统、品析文字、文化视野等角度,引导学生辨析诗词本义、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情感、探求诗词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将《说文解字》运用于古诗词教学,能够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思路,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存帅.《说文解字》在初中古诗文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50.
[2]陈济.甲骨文字形字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851.
[3]宁丹.《说文解字》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