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古老华夏文明智慧的结晶。认清并熟知汉字对于了解中华文化以及人类生活发展历史意义重大。《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面貌的重要资料,其内在逻辑结构清晰地阐释出汉字形、音、义的系统性,方便后世认清中华汉字的构形和意义。本文选取《说文》中“住行”二类典型汉字,借此窥见其所反映的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古老华夏文明的生活缩影。
关键词:《说文解字》;字形字义;先民住行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一、引言
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的动因源于生活实践,素材也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这些汉字及其反映出的文化本质和内涵灌溉出了浩浩汤汤的华夏文明,文明的进步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中华汉字的理解。汉字是古老先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研究。
《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的重要资料,它的内容博大而广袤,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天地日月,下至动植两性,远观山川景致,近察人体五官,无论天干地支,还是五行风水,总之其无往而不包,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如今,对于《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研究内容也无往而不包。相关研究者从作者编书体例、部首归类说明、《说文》反映出的哲学思想、汉字的系统性等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选取《说文》中“住行”二类典型汉字,从而窥见出这些汉字所反映的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
二、“住”有定所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是不会建造房屋的,他们为躲避风雨雷电寒暑和猛兽的袭击侵害,只能在树上筑巢或在地面坑穴中栖身繁衍下一代。然而,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地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能得以生存和安然生活,于是便知道搭草棚和建筑容易的木屋或挖洞居住。再往后,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和智慧的增长,于是又出现了村落和住宅。那么,先民的房屋是怎样的呢?
(1)“屋”。小篆的“屋”是个会意字。左上方是个“尸”,右下方是个“至”字。“尸”像个横卧的人,表示人要在这儿躺下休息,居住。“至”,在甲骨文中,上面像一支箭,下面一横表示地面,指箭从远处射来落到这儿,有到达的意思。“尸”和“至”相结合,表示人到这儿来居住。[1]可见先民造物是为了休憩,暂时缓解疲劳。
(2)“门”。有了房子,自然应该有门,门是房屋的出入口。“门”甲骨文的字形包括两个门框,一个门楣,两扇门。古人认为,半扇门为“户”。门是供人进出的,所以门的本义就是指房屋的出日口。
(3)“向”。屋子里有了门,也应该有窗户。毛亨曾说:“向,北出牗也。”《说文》沿用了这个说法。《诗经七月》说:“穹窒熏鼠,塞向谨户。”这里是说在古代,北方的劳动人民到了冬天要把屋子封闭起来,把老鼠熏出去,以防止它们吃粮食,把门和窗户都封闭起来,特别是朝北的窗户,因为冬天容易刮北风,因此要特别关照“向”。这体现了先民的生活习俗。
(4)“家”。有房子,有了门和窗户,就有了栖身之所,娶妻生子,就有了一个家。“家”的甲骨文上部是屋顶,下面是猪。原来,先民们所处的时代主要以捕猎为生,野猪捕来以后,就在居住的地方圈起来,后来野猪训化为家猪,成为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人畜共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时的人们为了防御野兽等外来的侵袭,往往把房子修的离地面有一段距离,猪被养在房子的下层,这样便于看管牲畜。因此,“家”的房子下面养了一头猪。同时也可以看出,先民们把猪看得很重要,甚至是财富的象征。
三、“行”在路上
今天我们出行非常方便,世界各地都能比较方便的到达,但是在古代,尤其是远古,先民们根本没有机械化的交通工具,只有走路,后来乘马车、船。
(1)“行”。象形文字。其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大道,供人行走。本义指道路。许慎在《说文》中认为:“行,人之步趋也。”他当时并没有看到甲骨文的“行”。大学者罗振玉则认为“行”的本义就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2)“车”。人行走的速度太慢了,因此创造出了车。车的本义就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泛指车子。甲骨文的“车”字,源于古人对车的散点透视图形:车的整体来自俯视,车轮之形却来自侧视。通过车字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出,先民所造的车基本上是由车轮、车辕和车厢组成的,这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车辆构造。
(3)“舟”。车马是路上交通工具,水里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了。《说文》释为“舟,船也。”舟的本义就是船。舟在甲骨文中,从字形上看,已与今日所见的小木船相似:平底、方头、方尾,首尾略上翘,船的两端有甲板和出角,这已经是比较先进的木板船了。
(4)“飞”。在古代,除了走路、车船之外,聪明的古人也很想像鸟一样飞翔。从“飞”的甲骨文来看,表示的是鸟双翅振动的情形,可见飞翔的梦想在古人的心中很早就产生了。
四、结语
《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的重要资料,它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天地日月,下至动植两性,远观山川景致,近察人体五官,无论天干地支,还是五行风水,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以求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和悠久魅力。
注释:
[1]《谈古说今嚼汉字》第四册,颜煦之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参考文献:
[1]颜煦之.《谈古说今嚼汉字》[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刘庆俄.《汉字形义通释》[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郁乃尧.《汉字的故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