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艺术的应用

2024-05-29 05:22吴学奎
考试周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吴学奎(1991~),男,汉族,贵州毕节人,黔西市红林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作为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将朗诵这一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中,笔者主要从意识形态、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入手,探索朗诵艺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诵艺术;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1-0037-05

从古至今,朗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对有声语言的塑造,具有传情达意、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因此,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成长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言基础积累后,认知系统中已有了体量不小的词汇库,已能较好地建构生成符合母语语法的句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将在前述基础上学着适切地表达、优雅地表达、艺术地表达;同时也将学着理解语言艺术,欣赏语言艺术,也会尝试掌握语言艺术的创造技能。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艺术修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过渡到更高阶的语言艺术能力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时期,教师强化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朗诵技巧,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拓宽学生语言应用的途径。文章主要探索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力求通过具体应用方法的呈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一线语文教师更好地应用朗诵艺术提供参考。

一、 朗诵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一)朗诵艺术的内涵

关于“朗诵”一词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朗”和“诵”两个语素分别予以解读。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见其对“朗”字的解读为“声音清晰响亮”。相对“朗”字的内涵而言,学术界关于“诵”的解读相对较复杂。追根溯源,在先秦时期,“诵”是一种专门在重要场合大声宣读颂赞的职位,被赋予了庄重、权威以及赞美的使命。随着时代发展,“诵”的内涵、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2020年第12版的《新华字典》为例,其对“诵”的解读为“用有高低抑扬的声调念、读”,强调声音、节奏和语势应当有变化。

综合上述分析,文章中,笔者将朗诵艺术定义为:朗诵者运用高低抑扬的声调,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以彰显朗诵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朗诵艺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常言道:朗诵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是给静态的、书面的文学作品赋予充滿活力和意蕴的有声语言艺术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这门语言艺术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

1.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枯燥的文字符号默读,学生往往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需要通过语音、气息、语调变化表达作品情感基调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领悟作品内涵,同时也让语文的学习充满魅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一文的学习为例,静态的、干巴巴的语言文字默读,学生将难以真正把握作者所表达的豪情壮志;若将朗诵艺术应用于《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控制语音强弱、节奏快慢、声音高低的方式来表达作品,势必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若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入高质量的朗诵视频营造教学气氛,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成为教师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新课标下,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初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

通过开展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引领学生掌握朗诵这一门语言艺术,是教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朗诵艺术蕴含的元素是多元的,既有语言和思维,亦有审美和文化。学生朗诵过程中能否做到抑扬顿挫,与上述四个元素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朗诵是朗诵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要求朗诵者充分把握作品的内涵、情感基调。学生对朗诵语言艺术的掌握,彰显了其语文综合素养。

3. 促进语文应用能力发展

语文应用包括“听、说、读、写”四大块,朗诵至少涉及了“听”“说”“读”三大块。会朗诵者,必然会听,能听辨他人朗诵时的音准、咬字吐字、节奏、语速、语气等要素,也能听享他人朗诵产生的声音艺术之美。由此延伸到生活,善听朗诵者,必善听人言,能听他人娓娓道来,能解他人千愁万绪。会朗诵者,自然也能说:能说明白复杂的情愫,能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能说得让人动情,也能说得让人思想转变。在生活交际中,善朗诵者,必然懂得较清楚地表达和更适切地表达。清楚适切地表达,帮助说话者提升交际的效益。善朗诵者,自然也能读:能读诗词歌赋,能读散文小说;能读通古今中外,能读透上下五千年。生活中的各种文本,对善朗诵者而言,“读”之无阻,“读”之有味。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朗诵的艺术,至少能促进其“听”“说”“读”三大方面能力协调共进地发展,进而促进其语文应用能力的发展。

4. 促进语文美育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在工作举措中特别强调要“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实施美育浸润,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可作为语文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抓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诵艺术技能指导,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促进美育的渗透,使语文美育得以较好的实现。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艺术应用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诵艺术有积极的价值,但要想让其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应用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紧扣语文教材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诵艺术,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切不可为朗诵而朗诵,将语文教学任务抛诸脑后,让朗诵喧宾夺主。为此,朗诵的题材内容应当紧扣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学界专业人员经过长时间论证后选择确定的,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很多文本都适于朗诵。一般而言,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诗词或情感性的散文作为朗诵的重要文本,组织学生用这些文本反复训练,组织适当展演。学生基于教材文本研磨朗诵艺术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语文深度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深度解读文本,找准情感基调,寻得朗诵演绎的方式。如此一来,朗诵艺术技能成长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发展,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也相应得到推进。只有紧扣语文教材内容应用朗诵艺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教学和朗诵两不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生活现实

初中语文教学和朗诵都不该是象牙塔里的小众活动,而应当是融入生活的大语文活动。初中语文中应用朗诵艺术,应当联系生活现实,具体包括:一是朗诵文本内容联系生活现实,即尽量选择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的文本来引导学生朗诵,这样有利于学生情感共鸣;二是朗诵表现形式联系生活现实,尽量在生活场景中演绎朗诵艺术,让艺术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基于生活提炼朗诵艺术。只有这样联系生活现实应用朗诵艺术于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更加有效,才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这里所谓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基础、口语能力、声音艺术表现能力等。朗诵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需要学生在语言运用上展现艺术的美,对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现实中,并非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做朗诵者,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语文功底、声音缺陷、口语缺陷等的影响,短时间内可能不能也不愿意充当朗诵艺术的创造者和展示者。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愿意尝试,哪怕做得并不好,也敢于出来充当朗诵艺术的创造者和演绎者。还有一些学生,拥有先天条件,并在后天积淀后,在朗诵艺术表现能力上明显强于其他同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还是要讲究“因材施教”,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当一回朗诵艺术展示者,要允许部分学生充当朗诵艺术欣赏者。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诵艺术时,教师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欣赏和展示两方面的能力。不善于展示的,主要发展其欣赏能力。愿展示但能力不足的,多给予技巧指导,让其不断成长。总体而言,初中語文教学中应用朗诵艺术,就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适合的发展。

(四)注重细节技巧指导

艺术之美,在于宏观,也在于细节。朗诵能呈艺术之美,一定是在细节处理上见功底。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朗诵艺术,指导学生演绎朗诵艺术之时,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在细节处理上做好技巧指导。所谓的细节,就包括字音、停顿、语调、情感起伏变化、声音高低变化控制、语气强弱控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基础上,在细节上不断练习,不断提升艺术感。如此指导,方能使学生朗诵艺术能力和语文文本解读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朗诵艺术应用过程中,教师宜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注意多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在形式上尽量多元化,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以合适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发展朗诵艺术技能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艺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意识方面:应用意识淡薄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朗诵艺术的意识直接决定行动和效果。通过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盲目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心理,导致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无暇顾及考试之外的教育元素。同时,课时的限制,使得教师只能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讲解做题技巧、作文技巧等。“短平快”的教育心理,使得朗诵这门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欠缺。

(二)知识技能方面:朗诵知识技巧有待提升

所谓“朗诵是朗诵者的艺术再造”。这句话充分表明:朗诵者的知识、技能等,是直接决定其朗诵是否具有艺术水平的主要因素。以《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朗诵为例,较高水平的朗诵,方能充分展现作品的豪情壮志。

针对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的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朗诵知识技能不足的现象客观存在。例如,部分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佳,影响朗诵的质量;部分教师缺乏朗诵的技巧,导致朗诵过程中,即便内心激情澎湃,但朗诵出来则是平淡无奇;部分教师对朗诵存在畏难情绪,等等。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诵知识技能,影响了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三)朗诵评价方面: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教学实践中,评价既是手段,亦是完整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健全的朗诵评价体制机制,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朗诵艺术应用评价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甚至是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正是因为必要的评价手段的缺失,一度影响了教师整合应用朗诵艺术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朗诵训练的主动性,最终使得师、生双方朗诵素养缺失。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艺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艺术应用存在的问题,笔者将紧密结合近来关于朗诵艺术的研究,从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教学评价三个维度,提出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引,增强教师朗诵艺术应用意识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之所以缺乏应用朗诵艺术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应试化的教育心理;而应试化教育心理的存在,又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不足息息相关。因此,深化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强化理论对行动的指导,是增强教师朗诵艺术应用意识的关键。

首先,深入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便是进一步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明确了其在语文教育中的统领地位。与新课改“三维”教育目标相比,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对新时代语文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引作用。

其次,强化意识与行动的协同统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应用朗诵艺术的意识是否支配行动,将直接决定朗诵艺术应用的最终效果。因此,在深入解读核心素养内涵的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强化意识与行动的协同统一,以夯实朗诵艺术应用基础。

(二)“学”“练”结合,提高教师朗诵知识技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对朗诵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乎其朗诵指导的质量。而“学练结合”的方式,则对提高教师朗诵知识技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强化基本朗诵技巧的学习

朗诵看似为简单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实则蕴含诸多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夯实朗诵“基本功”,以提高自身的朗诵指导技能。

首先,改善语音面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语音面貌称为“言值”。良好的语音面貌,是决定教师朗诵是否具有艺术性的关键。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师语音面貌的关键,得从其普通话抓起。因此,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普通话训练,在日常说话、语文教学以及朗诵过程中,做到正确发音、口齿清晰、气息平稳,以良好的语音面貌夯实初中语文朗诵基础。

其次,注重学习朗诵基本技巧。语文的朗诵具有很多技巧,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的把握是否正确,都将直接决定最终的朗誦质量。因此,注重学习朗诵的基本技巧,是提高教师朗诵知识技能的关键。

(1)停连。所谓停连,即声音的中断、连续,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朗诵的“停连”,蕴含“顿”和“连”的技巧,需要教师细细品味,方能做到“顿在好处,连到妙处”,以实现抑扬顿挫的朗诵效果。在初中语文朗诵中,教师要善于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紧扣作品内涵把握好“停连”,提高朗诵效果。

(2)重音。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语句组成,但这些语句并非完全并列,而是有重有次。在语文朗诵中“重音”技巧的把握,就是要突出语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轻重起伏的感情,让朗诵更加具有艺术性。因此,在朗诵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确定重音的位置,同时把握好读重音的技巧,提高朗诵艺术性。

(3)语气。所谓语气,即情感运动下的声音形式,体现的是读者的态度、个性或者情感倾向。在语篇朗诵中,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立场或情感倾向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批判、赞美、抨击等。以《沁园春·雪》一文的朗诵为例,不同的语气组合,方能将文章的壮怀激烈、大气蓬勃、旷达豪迈等表达出来,以使作品的情感得以完整表达。因此,在作品朗诵中,教师要学会选择声音的状态,同时还要紧扣作品注意声音的变化,提高朗诵效果。

(4)节奏。所谓节奏,即朗诵者通过情绪的调动使声音呈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一般而言,朗诵节奏的变化由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所决定,情绪变化激烈,所对应的节奏自然会快。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对作品节奏技巧的把握,是提高其朗诵艺术水平的关键。

2. 科学把握不同文体的朗诵技巧

初中语文教材中,朗诵一般都是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作品都适合朗诵,同时,不同文体类型的文学作品,朗诵的方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1)诗歌类文体

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体形式,不仅语言凝练,而且意蕴丰富、节奏鲜明。诗歌的朗诵,或豪迈、或深沉、或典雅,都是凝练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在诗歌类文体的朗诵中,教师要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重视朗诵节奏、语气等,以提高诗歌朗诵的艺术性。

(2)散文类文体

广义的散文,是指具有散形性的文学作品。日常语文教学中的散文,多指文艺性散文,写作方式灵活,形散神聚,是作者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文体形式。散文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因此,散文的朗诵也是极其考究的。

在散文的朗诵中,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梳理文本的情感脉络,以更好地确定感情基调;二是充分把握散文的语言特点,以灵活生动的方式表达作品。

(3)小说类文本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载体,小说以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为主,以此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与诗歌、散文的朗诵不同,在朗诵小说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点,注重环境渲染,促使朗诵更加具有艺术性。

整体而言,“学练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师掌握朗诵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朗诵艺术水平。

(三)注重多元评价,以评促改

上述笔者提到:教学实践中,评价既是手段,亦是教学环节,是完整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朗诵的评价不够健全的现状,笔者认为:建立多元的朗诵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教学改革,对推动初中语文朗诵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应试化的语文教育思维,通过评价维度多元化发展,将朗诵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朗诵评价体制,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评价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提高学生朗诵艺术水平。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朗诵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的意识形态、知识技能以及教学评价问题,笔者立足近来关于朗诵艺术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对策建议,力求进一步深化朗诵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艳.浅析朗诵艺术的仪式性表达[J].中国文艺评论,2023(11):84-92,126.

[2]刘怡.初中语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J].课外语文,2017(27):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陆有富.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128-130.

[5]王丽梅,王立峰,孙旭东.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4):19.

[6]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77-79.

[7]武聪.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