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兰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使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一直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化学实验课与生活情境的有效结合路径,通过构建生动有趣的实验场景,使化学知识真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情境的创设原则作为关键环节,将以趣味性、创新性、针对性等维度为着眼点,深入剖析其在提升化学教学效果方面的实际应用。同时,文章通过对化学实验课与生活情境融合的深入研究,探索了更多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路径,为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潜能提供助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生活情境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升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的结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硬、牵强,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为此,文章从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的结合路径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1 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结合的意义
1.1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感性材料和活动对其进行引导和促进。因此,初中化学实验课与生活情境的结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生活为出发点,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或者问题,作为化学实验课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和意义。
第二,以实验为载体,促进知识构建。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操作、记录、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验证或者发现化学现象和规律,构建化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化学思维和方法,提升化学素养和能力。
第三,以生活为归宿,实现知识应用。教师应根据化学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1.2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概念更具体、更直观,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原理。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的观察和体验,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感知,从而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其次,生活情境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实用性。通过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主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最后,通过与生活情境结合,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实验情境往往能够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对复杂问题综合思考的能力。
1.3可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与动机
生活情境是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生活问题等相关的具体情境,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情境,作为实验的引入或者延伸,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与动机。
2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原则
2.1创新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有效结合的过程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确保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性则是构建这一生动场景的核心。首先,创新性体现在选择实验主题的独特性和引人入胜的特点方面。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新颖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愿意深入学科实验。这种独特的实验主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实验探究过程中。其次,创新性表现在实验设计的独到之处。通过在实验中引入创新的设计元素,如采用新颖的实验装置或者独特的实验步骤,可以使实验更具吸引力。最后,创新性还表现在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实验结果,如通过视觉化的数据展示或者引入多媒体元素,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
2.2针对性
初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到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限制,使得很多实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课时,应该遵循针对性原则,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生活现象或者问题作为实验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第二,针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合实验的生活材料和设备,使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第三,针对实验的结果和意义,选择与实验的生活应用相关的问题,使实验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性。
2.3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惊奇感、探索欲等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乐于参与化学实验活动,享受化学学习的过程。趣味性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趣味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二是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情境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三是设计有趣的实验操作或者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综上所述,创设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化学知识,体验化学的魅力,享受化学学习。
3 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结合的有效路径
3.1确定生活导向的实验主题
确定生活导向的实验主题是实现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有效结合目标的第一步。为了确保实验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师可以选择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的起点。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实验主题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其好奇心,提高其学科学习的主动性。此外,确定生活导向实验主题的关键在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验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确定生活导向的实验主题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确保实验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通过巧妙设计实验主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3.2设计情境化的实验方案
在探索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情境结合教学的路径时,设计情境化的实验方案是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实验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体验化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首先,实验的设置要结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融入生活元素,使实验场景更具情境感。其次,实验方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如研究某种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等,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验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实验结果的可观察性和测量的可行性。选择实验主题时,要确保实验现象是直观可见的,而且所需要的仪器和材料在学校实验室中具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3.3注重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评价和总结
在探索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生活化情境教学路径的过程中,强化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评价和总结是确保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有效路径。这些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通过强化观察环节,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感知实验现象,进而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兴趣。第二,强调思考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其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提出问题、推断结果等,学生能在实验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评价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及对实验方法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实验技能,同时促使他们对实验设计进行批判性思考。第四,通过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将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化学现象的整体认知。强调总结环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总而言之,将初中化学实验课与生活情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其参与度,而且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路径的持续深化和推广,将为学科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为培养更多热爱科学、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展宏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22(14):20-22.
[2]段根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的路径探析[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1(8):115.
[3]李若笛.基于情景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7):80-81.
[4]赵继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1(2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