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强胜 肖方
摘 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小视频发展迅速,为中学生所喜爱。把小视频资源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构思、选材及立意,既符合新课标要求,也能激发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视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于是教师常常是课堂上布置一个作文题,简单讲解一下审题注意事项或要求,就让学生写作;或不作写前指导,直接让学生动笔写。
新课标倡导设置情境,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于是,不少教师便在写作课前绞尽脑汁思考各种情境,费时费力也很难使之贯穿在每一次写作教学中。
从学生层面看,害怕写作文难也是老大难问题,面对作文题,总觉脑中无思路、心中无情感、笔下无语言,即使眼前有教师设定的生活情境,还是觉得无从写起。
今天的网络时代,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兴起,网上短、新、快的小视频越来越多,这些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操作简便、内容聚焦的表现特征,主要通过PC机、手机、MP4等多种视频终端录制、上传到互联网,其时长一般控制在30秒至5分钟左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微电影、纪录片、视频剪辑或广告片段等。这些小视频或反映社会热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宣传某种思想……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观看和喜爱,其中不乏广大中学生,他们空闲时间喜欢在互联网上浏览这些直观、轻松、动态感极强的小视频,打发时间、放松身心。
于是笔者萌生一个想法:把学生喜欢的小视频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精选一些在内容、主题、拍摄手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小视频,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去观看、欣赏,进而得到启示,最终用在写作指导上,应该是一条可行之道。
以下是笔者利用小视频指导初中生写作的一些教学探索。
一、利用小视频搭建写作框架,明晰写作思路
初中生写作以写记叙文为主。他们的通病,一是记流水账,无主旨连结各段材料,导致前言不搭后语;二是废话多。而优质小视频的背后,肯定都有构思精致、独到的故事脚本。教师精选一些在拍摄框架上明显有设计感的小视频给学生欣赏,带学生透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分析小视频的拍摄思路,并形成文字框架板书出来,让视频和文字产生联系,据此可以指导学生写作文前确定明确思路,以保证作文各部分材料成为有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
如,为讲清横式结构的写作思路,笔者给学生播放了B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给中国青年的献礼小视频《后浪》,并让他们分析视频内容的几个层次,据此指导学生写横式结构的作文要先搭建思维框架,遵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安排不同的片段共同表现主题。《后浪》从“羡慕”青年(的外在),讲到“致敬”青年(的内在),再到“感激”青年(将有的贡献),逻辑明显是逐层递进的,对青年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三者的順序不能颠倒,否则便不符合生活常理。如此分析,学生对写好横式结构的文章需事先搭建思维框架有了感性、理性的认知,这对指导他们的写作实践肯定大有好处。
与横式结构作文不同,写纵式结构的作文,则需要写出曲折有致,能吸引人、打动人的故事情节,用曲折纵式、张弛纵式、意外纵式等结构都能达成这种效果。据此,笔者给学生播放小视频《两个男孩和一双皮鞋的故事》,再带领他们梳理情节线索,板书在黑板上,一个处处充满意外,在情节上一转再转,生动感人的故事的结构线就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
穷男孩见鞋破得难以穿上,失望无助。 (起)
富男孩穿着崭新皮鞋,万分爱惜。 (起)
穷男孩看着富男孩的鞋,万分羡慕。 (承)
富男孩上火车挤掉了一只皮鞋。 (转)
穷男孩看着掉在站台上的皮鞋,跑去捡起。 (承)
穷男孩喜爱这鞋,但很快开始追火车想还鞋给富男孩。 (转)
但他没有追上火车。 (再转)
富男孩感动地脱下脚上的另一只鞋,扔向站台。 (再转)
通过这样的形式分析小视频的内部结构,能极大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换一种思路和眼光看小视频,感觉有意思、有意义,受启发。教师带领他们把拍摄思路用文字梳理出来的过程,即是加深他们理解文章构思,并树立意识迁移到写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利用小视频启发素材积累,拓宽选材范围
当前,初中生写作在选材上存在怪圈,他们的选点惊人相似,写滥的素材多见于:写父母之爱必写下雨送伞,发烧连夜送自己去医院,为孩子做爱心早餐,晚上必有台灯下送来热牛奶;写上学放学路,总能遇到骑车摔跤的陌生人和需要搀扶过马路的老年人;写坐公交总是有无法付费的尴尬,或让座的风波;写爬山永远都有一个在前面带路鼓励自己坚持的爸爸;更有甚者,写祖辈总少不了编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病危或去世……选材的固化,素材的雷同源于学生没有开动脑筋,向生活开挖新的素材,开挖新的感受。
董宇辉的爆火源于他在直播时那一篇篇出口成章的小作文,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物件都能被他用优美的文学语言讲出最真的情、最纯的爱,又总能在不经意间直击人心,令人叫好。于是笔者给学生看一段董宇辉卖玉米的小视频,其文案如下:
吃到东方甄选所选的这一款玉米,我相信你会如我一样地回忆起童年,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背着书包回到家里的日子。你着急忙慌地把书包扔在凳子上,一溜烟跑到巷子里找小伙伴玩,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写,没有那么多人的情绪需要照顾,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要处理,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要焦虑。
你玩到天快黑回来,有时候妈妈看你玩得太累,把你喊回来,锅里煮出了自己家地里摘的玉米,香气扑鼻。你用筷子戳着拿在手上边啃边跑。
你跑的时候,背后的阳光温暖,洋洋洒洒落在地上,它在你面前投下跟你一样大小的影子。你边跑边追,嘴里头那一口玉米,有淡淡的回甘味,扑鼻的香。好多年后,你到现在都记得,你时常记得在仲夏夜的风里,你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夜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天空偶尔飞过一两只不知名的鸟儿,发出清脆的叫声。
你一个手里拿着筷子戳着的玉米棒子在啃,一个手里还贪心地抱着水井里刚取出来的冰镇西瓜。大人们在忙着说他们的事情,有时候低声细语,有时候开怀大笑,你不关心。
好多年后,你回忆起来,其实那个玉米的味道记不太清楚了,但你清楚地记得那些仲夏的夜里头,繁星点缀,树叶沙沙作响,微风吹过。你年轻,那时候你头也不疼,颈椎也不疼,也不会在睡醒失眠的夜里辗转反侧,也不会在醒前的早晨感觉头昏脑涨。那时候你爸妈身体还很健康,他们年轻,平安喜乐。
爷爷奶奶也陪在你身边,你其实不是想玉米,你是想当年的自己。我感觉这个玉米还是挺让我回忆过去的。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我是一个容易敏感的人,所以也正因为敏感,才能够从生活中捕捉到很多原本你们所忽略的细节。
那些细节其实更让人贴心,更让人安心,更让人暖心,也最终让人放心。那就是人间烟火啊!
借着一根玉米,他描绘、感怀了如此活色生香、悠远绵长的生活、回忆与亲情。这些选材,平凡又不平凡,所以他的小作文会让人拍手称快。董宇辉在直播间大都是卖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借这些“素材”,他总能发掘生活的琐碎事物与人生情怀的契合点,让平凡变得不平凡,普通变得不普通。他给学生选材带来的启示是:要善于发现并选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皆可成为点石成金的写作素材。
关于选材,笔者还引导学生关注并观看央视“朗读者”节目每一期的卷首语,每一期的主题词都体现了选材的精妙,如“遇见”“陪伴”“第一次”“选择”“礼物”“眼泪”“告别”“勇气”……
优质小视频的内容都来自生活,拍的是在某个特定生活场景中发生的事。写作教学中利用这些小视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物件、小人物,正符合新课标所说的“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利用小视频深化写作立意,提升写作思维
初中生怀有较强烈的好奇心理与猎奇心理,喜欢看与众不同的东西,但很难做出有深度的评价,体现在写作中,他们通常为了写人而写人,为了记事而记事,写完人、记完事就算完成了一篇作文,却没有赋予作文以灵魂——立意。有一部分學生基本没有立意意识,写作完全随性,写够字数就停笔;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写作要立意,但立意比较程式化:写人就是“他真是一个善良的人”“希望我们的友谊长长久久”;写事就是“这次……让我明白了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每次写作文,他们的立意都大同小异。
为了让学生明白好的立意应该高、深、远、新,在《学习立意》的作文课上,笔者给学生看了一段关于麻雀与人互动的小视频,然后让学生当堂练习为这个小视频写立意。
视频的大致内容为:一个午后,咖啡馆外,一只麻雀正啄食一位男士作为下午茶的蛋糕,喂给停在藤椅上的另一只受伤的麻雀。男士没有阻止它的啄食,也没有停止和友人聊天,就这样看着麻雀一点一点啄走自己的下午茶点……
学生写的立意大致分两类:一是“动物之间也有相互帮助的友谊,助人为乐。”二是“人很善良,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但有一个学生的立意很打动人,他写:“麻雀虽小,但它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和平等对待。”其悲悯心高人一筹。
通过这节课,学生明白了:写作文必须要有立意,否则,故事就失去了意义;立意有高下、深浅、远近、新俗之别,写作文应该尽量让立意走向更高、更深、更远、更新。这节课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后他们饶有兴趣地根据小视频内容写想象作文,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B站于2021年“五四”青年节推出了一个小视频,让全国各地初中生就“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一话题表达看法。惯常来说,让学生写“我想做怎样的人”更顺,但学生肯定容易往正直、勇敢、踏实、善良等中规中矩的方向进行回答,而“我不想做怎样的人”这一问法,更能激起学生真诚、朴实的回答,蕴含的观点更容易引人深思。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在写作立意上,反弹琵琶,从反向立意更能起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视频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大有帮助。教师利用小视频资源,能引导他们用更专业的角度欣赏这些影像资料,懂得好的视频源于好的脚本,好的脚本源于好的构思、选材和立意,从而能影响他们的写作构思,开阔其选材视野,开挖立意角度,减少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更有章法地写出满意之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