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灯
摘 要:《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以来,从工程推进过程观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了学校教学方式转变,教与学效能提高,然而在推进中还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亟待改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一、区域信息化应用推进不足的缺陷及归因
(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素养不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高效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的信息处理技术为教育教学提质提效。但由于教师的操作技能不强,区域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评价、管理等方面应用严重受阻。
(二)区域信息技术环境发展不平衡
区域内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的三通两平台配置差异大,常用教学软件选装参差不齐,应用环境复杂。城乡间、学段间及教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均衡,学教评一致性实践与应用技术不同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相应受阻。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深度不够
信息技术支撑学情数据采集事半功倍,但部分教师常常会因技术应用能力弱而放弃使用信息技术采集学情数据,导致学情诊断失准;同样,引人入胜的内容或可视化片段无法制作,兴趣难以被激活;课堂评价信息采集的不科学,评价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现状,不准确的评价结果导致反馈调整数据不准确,最终导致调整策略失效。
二、系统推进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应用的内涵
(一)能力提升工程2.0应用的分析
《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我们聚焦“所学为所用”,一是厘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应用需求的内在关系,因岗设训促进三支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提升。针对岗位解决学什么与用什么,怎么学与怎么用,学得与用得怎么样等问题;二是厘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内在逻辑,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必备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搬运,而在于激发思维,在于揭示问题本质、总结运用规律,在于发展思维。阿里士多德指出“没有图像,大脑就无法思考”,调用图像这一思维工具是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工具对材料进行针对性加工,形成图形或图像的可视化,使大脑捕捉事物的动态变化,加速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问题理解,从而提高揭示问题本質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上,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技术融合创新更显重要,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对管理架构改良、育人方式转变、教与学方式优化、教学组织与教学环境改造、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系统推进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应用的推进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系统化设计区域信息化应用体系是推进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有效策略,设计既要融合28个微能力点,更要结合本地需求实际,以实现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育评价以及师生素养的数字化支撑。于是我们设计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协同育人与精细管理”等五维应用,如图1为信息化五维应用支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框图,以促进区域数字化赋能的管、研、教、学、评和实践活动等教育应用环境构建。系统聚焦教学效能与学习效能交集的三个变量(课程、教学与课堂)的控制,通过大数据对“课程、教学、课堂、教师特征及学生特征”等变量的动态分析,为教改提出精准策略。其中“精细管理应用”功能基于其他四项应用所形成的数据实施闭环管理,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实施;“教学设计应用、教学实施应用及协同育人应用”等聚焦教学效能及学习效能状态的监控;“学业评价应用”为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提供科学数据,为师生精准的评价结果,一方面确保教育教学诊断精准与改进有效,另一方面确保评价公平进一步激励师生愿望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五维应用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教学诊断力与预测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师获取学情信息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家校互动,校内外观察,教学过程测试类问题或作业评价等,利用“五维应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特征,高效采集各类信息数据,为教学诊断与预测提供精准证据。
2. 有助于提高管理决策力与监督力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协调性提高。“五维应用”采用闭环设计,设置多维反馈环,基于大数据分析,让管理者对教育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了解更全面,为管理者对教育的发展规律提供深刻的研究证据,还具备反馈与矫正控制能力。“精细化管理应用”支撑学校常规管理数字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及组织建设的因素实施控制,全面提高学校管理决策力与监督力。
3. 有助于提高学习整合力与迁移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要让学生成功,必先让学生拥有素养,提高学习整合力与迁移力是帮助学生进行素养内化的有效策略。“教学实施应用”支持支架式教学,让学生始终学习在“最近发展区”,方便开展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形成正确态度和迁移应用素养。
三、系统化推进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因此,要创新发展必须在融合微能力点应用及融合应用同时,更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数字赋能系统化设计。
(一)建构五维应用
新课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教学本质上是把知识加工成素养的过程,强调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深度学习就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从一个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基此,“五维应用”的核心任务在支撑深度学习应用,如图2为“五维应用”支撑深度学习目标框图,建构“诊断—行动—矫正”的数据赋能链条,一是基于素养导向搭建“教学设计应用”模块,数字化赋能教学组织的各要素,设计关联学习目标的评价量表优化数据采集,为学情诊断赋能;二是基于深度学习方式搭建“教学实施应用”模块,数字化赋能教学形式的实施策略,设计交互学习活动,激活创新与使用新知识,为学习行动赋能;三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搭建“学业评价应用”模块,数字化赋能评价应用的调整策略,对照立德树人下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互动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分析提出诊断意见,为评价主体提供反馈与指导,以促进教学业务的流程升级与重构,为矫正提升赋能。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将“五维应用”与28个微能力点融合,形成区域“五维应用”支撑深度学习系统赋能链(如图3),系统由“精细化管理应用”统领协调,形成具有矫正反馈的闭环系统。将评价量表嵌入式植入“教学设计应用”中,通过数据采集精准学情与教情诊断;将教学支架伴随式植入“教学实施应用”中,经过细分的学习内容由支架递进,让“最近发展区”伴随学生认知程度,让引人入胜内容可视化,促进注意力维持,新知识吸收;将反馈矫正功能贯穿于“五维应用”的各环节,形成闭环式跟踪,实现以评促教,区域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二)优化实施路径
“教学设计应用”承担着帮助学生进行素养内化的策略设计任务,是落实国家课程的关键,它基于课标与教材,对教学效能高低起决定因素,是促进深度学习的起点,为其他四维应用提出系统性结构化设计及状态标准,“教学设计应用”由四个环节组成赋能链,如图4为教学设计应用赋能链。基础条件分析环节关注学习目标的起点与终点,聚焦学情分析,充分调用信息技术针对学情的分析工具,确定学生学习当前状态位置,生成学习目标;教学任务环节在学习目标分析基础上分解学习任务,任务具体指向概念的定义、概念关联、情境适应与迁移应用的学习策略,同时结合能力点工具制作评价量表,生成具体学习任务,任务聚焦揭示问题本质,寻找解决问题规律;实践活动可视化制作环节为了让学习趣味性真实性更强,任务最终以活动形式展开,应用技术工具对真实情景、原理结构及现实应用等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形成可视化微课或动漫,生成活动情景,通过它激活想象,将真实问题抽象出解决模型;评价数据分析环节聚焦学习目标到达程度、目标到达过程特征与目标到达变化量三个维度的数据链设计,为精准调整提供决策数据,为转变授课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同理,“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协同育人与精细管理应用”与“教学设计应用”形成数字化赋能链,“教学实施应用”促进深度学习发生,聚焦信息的选择、组织与整合加工,强化情境下的迁移应用,建构可视化环境形成多通道视听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学业评价应用”建构评价数据模型,为数据可视化呈现及解读提供支撑;“协同育人与精细管理应用”为课堂提供育人环境,优质班级文化,高效的管理组织支撑,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及学习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统筹推进策略
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聚焦统筹规划,建构九项机制,研制考核实施细则,统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源建设,组建专家团队,培育智能化教育领航名师名校长,实施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加强过程性指导,通过抓规划、抓机制、抓队伍、抓示范、抓考核及抓成果等扎实推进,引領区域深度学习方式改革。
综上所述,系统化推进区域能力提升工程2.0的五维应用聚焦核心素养,有效促进教学方式改革,为区域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具体方法,为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能力提升工程2.0——区域立体推进五维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TSGCKT20233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