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建构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思路

2024-05-26 19:13谢靖阳薛菲菲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谢靖阳 薛菲菲

摘 要:辅导员荣誉体系的建设始终基于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并通过示范效应形成制度供给的规模优势。构建并优化辅导员荣誉体系可有效提高辅导员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当前,辅导员荣誉体系也面临广泛性不足、展示性有限、目标性偏离、激励性较低、主动性存弱的困境,亟须通过扩大覆盖面、强化显示度、优化程序性、提高获得感、增强主动性等思路对其进行优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建构逻辑;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53-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民办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建构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WHDHSZZX2023072)、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新动向与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zyj012)、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003-8024310008Z1)阶段性成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提出,要“建立辅导员单独表彰体系”,并要求各高校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辅导员队伍建设,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2]构建辅导员荣誉体系,提高辅导员队伍荣誉感、幸福感,进而提高辅导员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一、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的建构逻辑

“荣誉体系是为了实现组织设定的目标,而对组织当中个体的成就进行激励、强化和维持的重要手段。”[3]辅导员荣誉体系是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高校辅导员队伍选拔、培养及表彰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政策工具的组合。辅导员荣誉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专属荣誉”(如“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和“政策倾斜”(如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等)两类样态。

(一) 在战略上,围绕服务大局,辅导员荣誉体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便高度重视在各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4]在战争时期,为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党在军队中设置了“政治委员”,并于1931年在军校建立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可视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党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清华大学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促使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最终形成。“政治辅导员”的“政治”一词,体现出党对这支队伍政治性的强调。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果作用发挥不足,势必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伴随改革开放向纵深持续推进的历程,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作为高校中最贴近大学生的育人力量,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深远,因此,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规划,全方位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多措并举为辅导员队伍发展保驾护航。建国七十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从政策的不稳定到稳定化,再到法治化保障的趋势,[6]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战略性部署的实践成果,有效保障了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在策略上,立足示范效应,辅导员荣誉体系激发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供给规模优势

辅导员制度在政策引领和先进经验的示范带动下,呈现“自上而下的层级扩散模式为主,区域间水平扩散模式为辅的基本态势”。[7]辅导员荣誉体系的建构场域不仅发生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还发生在“高校”“学会”等教育主体。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持续强化制度供给、层层压实责任的基础上,教育系统内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辅导员队伍政策关照网络,促进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举措的落地,进而推动形成了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教育部等部门推出了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等多项政策,开展了“最美高校辅导员”暨“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和“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多项活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等多项计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标对表,将相关政策举措“本土化”,形成“部—省—校”一体化政策链条。同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本地本校辅导员荣誉体系。自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主体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辅导员荣誉体系完成了自上而下的垂直扩散和多点散发的水平扩散,形成供给的规模优势,推动教育系统内形成了关心关照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 在方法论上,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痛点堵点卡点逐一击破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在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存在痛点、堵点、卡点。有学者指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群体文化博弈中,始终处于‘角色尴尬的状态。”[8]虽有“既是干部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加持,但在与行政部门干部、专任教师、学生等群体的多重互动中,辅导员群体常常处于劣势地位,造成辅导员角色认同的摇摆。同时,辅导员群体因日常事务繁忙、专业优势不足、职业发展受限等,职业幸福感与获得感仍有待提升。

纵观辅导员荣誉体系建构与发展历程,可发现问题导向始终鲜明。党和国家坚持问题导向,根据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为解决辅导员待遇问题,要求各高校提高辅导员补贴投入,确保辅导员入编等要求;为优化辅导员队伍总体科研能力偏低、因学历问题在高校内发展受限等问题,组织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并在课题立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为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推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工作论文评奖评优活动;为树立辅导员队伍良好形象,广泛发起“最美高校辅导员”暨“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等活动,并加强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强化正面形象输出;等等。党和国家坚持问题导向方法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予以支持,切实促进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9]

二、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 广泛性不足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但在分层分类、全面覆盖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虽然在全国层面、省级层面已有针对辅导员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广泛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荣誉称号,但在高校层面,仍尚未全面建立起辅导员队伍的评奖评优机制,部分高校面向全体教职工的评奖评优也难以覆盖到多数辅导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的提升。如何让荣誉体系覆盖到更广泛的辅导员群体,让辅导员带着认同感入职、怀揣荣誉感工作,是辅导员荣誉体系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二) 展示性有限

在高校场域,辅导员长期以来作为辅助型角色而存在。相较于教学队伍、科研队伍,辅导员队伍的荣誉并没有那么引人重视,显示度较为有限。总体上看,辅导员荣誉体系更多是辅导员队伍内部的“圈子荣誉”,更多仅为“圈内人员”所知晓,加之一些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即使有的优秀辅导员被选树为先进典型,一旦这部分辅导员离开辅导员序列,相关荣誉的展示时效也大幅缩短,影响了示范带动作用的持续发挥。从全社会层面来看,当前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围绕高校辅导员的宣传展示作出了有益探索,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取得显著成效,高校辅导员题材电影《守望青春》生动讲述了辅导员的故事,但社会大众对“辅导员”群体的了解依然不够,优秀辅导员事迹的宣传覆盖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 目标性偏離

当前,辅导员荣誉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制度设计初衷与制度运行结果不同向的目标偏离现象。对专任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主责主业,以课堂教学、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情况对他们进行考核实属正常。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并非教学和科研,但在许多高校,以课堂教学、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情况作为职称评聘主要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有些高校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侧重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但考核指标多局限于可量化的方面,如个人获奖或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奖情况,这就导致个别辅导员将精力放在易出成果的项目上,而对于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等日常基础性工作的投入则随之减少。

(四) 激励性较低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即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些职责都属于辅导员主责主业的范围。但在实践中,一些辅导员不仅要承担辅导员岗位的工作职责,还需要落实各行政部门、院系的多种工作任务,即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倦怠。当前的辅导员荣誉体系作为一种政策激励,尚未与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有效对冲,会让一些辅导员产生付出与收获不相平衡之感。

(五) 主动性存弱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高校的关键业绩在于科研与教学,体现在论文、课题及各类相关成果奖项中,也正因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业绩产出,故高校会主动谋划科研与教学激励与表彰机制。虽然各高校愈加重视辅导员先进典型的培育与选树,但相比于科研与教学,高校对辅导员进行激励的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化设计、规范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为确保基层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部分高校会对辅导员队伍转岗采取限制的态度,如对转岗前的最低工作年限等提出门槛性要求。辅导员队伍的总体稳定和合理流动,仍需要通过辅导员荣誉体系优化等工作强化正向激励,进而全面提升辅导员岗位吸引力,实现从“要我留”向“我要留”的转变。

三、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的优化思路

(一) 扩大覆盖面:既要激励优秀少数,还要关注普遍多数

辅导员荣誉体系不能只为少数设计,更要为多数着想,让全体辅导员感受到职业的荣耀。荣誉体系的构建要兼顾事前的“谋划”、事中的“培养”、事后的“表彰”,覆盖辅导员职业发展生涯的全程;要让入门辅导员、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辅导员专家,都能在辅导员荣誉体系中寻得荣耀,能在体系中汲取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奋进前行。

(二) 强化显示度:将“显示度提升工程”纳入荣誉体系

军人、医生、警察、教师、消防员等职业,都在各自领域奉献自我、服务社会,以正能量的形象出现在主流宣传作品、文艺作品和网络社交平台舆论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奋斗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光荣事迹、动人故事理应被高校各类群体乃至社会大众知晓认同。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正面宣传,将提升辅导员显示度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并将这一“显示度提升工程”纳入辅导员荣誉体系的优化思路中。

(三) 优化程序性:吸纳辅导员、学生群体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设计

辅导员工作绩效如何评价,评价主体是关键。对辅导员的考核与评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在统筹兼顾上下级期待的基础上,将主动权话语权更多地释放予辅导员、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辅导员更能明白本群体的诉求,更能亲身体会到现行辅导员荣誉制度中存在的机制症结,因而相关的制度设计应吸纳辅导员群体参与。同时,在制度设计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评价,充分考虑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或在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启发,是否引导学生对人生之路有更好规划。学生考核的结果应作为辅导员评奖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 提高获得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在辅导员待遇保障上持续下功夫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在辅导员待遇保障上下更多功夫,进一步优化辅导员荣誉体系,提高激励力度,进而提高辅导员队伍幸福感、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让更多人将辅导员视为一项长期事业,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实践中得以生发。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优化制度设计,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工作设立职责边界,明确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学业导师、专任教师的责任,为辅导员减负,使其有更多时间精力从容从事育人工作。

(五) 增强主动性: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既要培养学生的“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德”,德才兼备,德育为先。高校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持续提升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激励力度。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让辅导员队伍不再是辅助性角色、工具性角色,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的归属感和显示度,推动思政序列与科研序列、教学序列、行政序列各显其长、良性互动。只有在理念上真正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到战略层次,进而从行动上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关键队伍来抓,才能真正推动辅导员荣誉体系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9]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28-32.

[3]朱旭东,宋萑.中国教师荣誉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2.

[4][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6]彭庆红,耿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总体趋势与经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8):132-137.

[7]王浦劬,赖先进.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模式与机制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4-23.

[8]孔夏萌.大学群体文化博弈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从角色尴尬到身份认同[J].江苏高教,2019,(01):97-10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報,2022,(30):4-27.

(责任编辑:薛冰)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论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