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2024-05-26 18:48赵建康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情感因素学习动机

摘要: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动机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原因和力量,学习动机是一种广泛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动机。学习动力既有动机的使然,更有意识的调节;是指引发和保持学习行为,使之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学习动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与意志,是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小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激发与维持的基本策略有:建设“有境”特质课堂,让学生“想学”;促进学习身心体验,让学生“乐学”;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学”;提升学生自我认同,让学生“好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动机;学习动力;情感因素;自主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习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编号:D/2020/02/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学段的提高,数学知识的难度相应提高,各方面负担与压力也逐渐增加,学生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学习动力也会越来越弱,极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探讨如何激发与维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因此,探讨学习动力可以从动机开始。

一、动机的内涵

对动机的认识源于人类一个古老的问题,即企图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起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原因和力量,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念头与想法、欲望与期待、目标与理想等。对于个人来说,动机具有唤醒功能和指向功能。[1]

动机属于情感范畴。对认知中情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对逻辑与心智的区别。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情绪和感受是一种调节机制,它们接收来自身体和环境的冲动,激发对这些冲动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反应,学习就是这种反应之一。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将心智能量运用于学习,进行系统思考的人。他指出,人类学习的惊人潜能嵌在生命实现的紧迫需求中。皮亚杰认为:“所有的图式都同时是情感和认知的。智力要发挥作用,必须受到情感力量驱动。如果对一个问题不感兴趣,那么这个人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所有事务的推动都在于情感动机。”[2]

动机源于需求。“动机层次论”倡导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既有生理层次的低级需求,也有潜能实现的高级需求,而需求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系统研究动机学说的心理学家托尔曼则指出,当人(一切有机体)一旦对某种特定事物或目标,产生某种念头和想法时,就会马上开始采取行动。由此他认为,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是制约动机最基本的两个因素。

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脑科学的发展,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将情绪生活作为一个整体,和教与学联系起来,提出著名的“情绪智商”概念。他认为,当下的学习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能够激发人在面对挫折时坚持不懈,能控制一时冲动,能实施延迟满足,能调节心态以阻止思维陷入不良状态中。这与动机维度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样态的综合心理品质。作为一种广泛的个体(生理)性与社会(文化)性动机,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教育环境反映在不同学生身上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对学生而言,学习动机更多地是指课堂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即追求成绩优秀、期望学习成功的动机。它由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构成。认知驱力指求知的欲望、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需要,自我增强驱力指想赢得尊重和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驱力指想获得表扬和赏识的需要。[3]奥苏伯尔认为,这三种驱力互相包含、共同作用,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会影响这三种驱力之间的成分比重。

二、从动机看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但高于学习动机:它既有动机的使然,更有意识的调节。学习动力是指引发和保持学习行为,使之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激发和维持学习动力是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

(一)学习动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与意志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短暂、不稳定的情感反应)和意志(持续、较稳定的情感反应)是学习动力的主要表现。哈佛大学提出的21世纪终身学习者必备的素养是:信心、创造精神、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学习渴望、责任感、活力、失败不气馁。这些素养大多指向人的正向情绪和坚强意志。

对小学生来说,理性认识身边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意志都还不强,学习动力更多地以情绪的形式体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贯穿着兴奋、愉悦、满足、舒适等积极情绪和焦虑、紧张、懊恼、沮丧、厌恶、害怕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显著地影响(促进和抑制)着注意、记忆、理解以及高阶思维的过程。

基于此,除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努力使其发展成学习的精神力量,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有用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做好情绪导向,包括激发积极情绪和调节消极情绪。

(二)学习动力是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

叶圣陶先生直指教学本质:“教,是为了不教。”告诫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品质。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觉主动地用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品质涵盖了有关自主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和创造力等,是学生具有的饱满生命活力与能量。不难发现,自主學习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相吻合。

自主学习有三方面的特征:学习是自发的内在机制,学习过程可以自我调节,学习目标根据自身能力制定与完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的品质主要有两点,即“自主性”和“能动性”。“自醒、自励、自控”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自立、自为、自律”体现学习的能动性。它们也可以归结为朴素的一句话,即“愿学、会学、在学”。

这里,“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指向学习动力。因此,作为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学习动力是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决定着自主学习的效能。

三、激发与维持学习动力的基本策略

激发与维持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可以从学习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学科的特质、学习的主体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好学”。

(一)建设“有境”特质课堂,让学生“想学”

从学习起点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学生。如果教学平淡无奇,课堂毫无生机,就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建设“有境”特质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想学”,以激发学习动力。

“有境”特质课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情境、物境、心境”。“情境”指学生学习的内容材料,即教学的“软件”。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感,吸引学生;同时,体现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经验的完美融合,不仅指向生活情境,更多指向数学情境。“物境”指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与工具,即教学的“硬件”。教师布置和使用的“物境”要让学生感觉新鲜与奇妙,且有适用性。对于“情境”与“物境”,关键是建立课程内容与学生情感的连接。“心境”指学生学习的情绪氛围。教师营造的“心境”要让学生感觉到安全、自由、舒心、愉悦,没有太多负担与压力,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对此,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顺畅地交流。

(二)促进学习身心体验,让学生“乐学”

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习是一种活动,数学学习更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如何让学习过程生机勃勃,即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以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新奇与快乐。促进学习身心体验,目的是让学生“乐学”,以维持学习动力。

现代脑科学表明,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身体是认知的器官,也是认知的通道。各种感官彼此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世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感知的结果解释其他事物,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4]

基于此,我们应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学习。“眼”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看,更是数学上的观察、比较和辨别;“耳”不仅是听见、听清,更是数学上的有意注意、排除干扰后的专心听讲;“口”不仅是说、讲,更是数学学习时的交流与辩论、理性思考后的总结与表达。当然,这些感官不是单一发生作用,而是相互融合、协同的。教学中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儿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跃”,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官自发与大脑协同的过程。动手操作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会积累更多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提供支撑。边操作、边感知、边归纳有助于学习动力的形成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三)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学”

从学科特征的角度看,学习数学要基于数学本质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动力系统是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有了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即使一开始有很强的学习动力,也会因为无法正常学习数学,得不到学习信心而减弱。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目的是让学生“能学”,让学习动力得到不断的正向反馈。

一般来说,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与敏捷性。数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为此,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要让学生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逻辑联系,重视问题解决,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就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和辩证性等。概括性是指思维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有属性与特征。问题性表现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起源,数学思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辩证性是指数学基于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重视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展学生思维志向水平;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培养思维探究水平;再次要让学生不断地体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策略水平。[5]

(四)提升学生自我认同,让学生“好学”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学习,只有借助自己掌握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实现学习,谁也无法代替别人学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依靠内部的心理机制,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自我认同,目的是让学生“好学”,让学习动力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好學”品质,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愿意学习,让学习不断持续下去。尤其是,学生离开学校后,没有家长、教师陪伴,还能自觉主动学习;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时,还能坚持学习,想方设法学习。

培养“好学”品质,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帮助人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数学对自身完善有重要作用,即数学素养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素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必须具有数学素养。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人生的意义。“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要让学生有远大理想,想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并且认识到:要想实现理想,唯有不懈学习、不停奋斗。当然,“好学”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能太大,学习负担不能太重;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需要多受鼓励和指导。

参考文献:

[1][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70,278281.

[2]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983.

[4]孙大君.手脑结合与人的教育——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2038.

[5]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89394.

(赵建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情感因素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应用探讨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