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摘 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过节日,设计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思维、表达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通过了解相关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 语文的方式 传统节日 活动设计 真实情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致力于联结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实语文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基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开展了以“我给长辈送香囊”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以端午节为依托,从学生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通过“探端午:多方面、多渠道走进端午—迎端午:有计划、有目的地准备材料—过端午:有创意、有情意地表达祝福”三个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下面,笔者结合此次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阐述自己对用语文的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
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期间,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粽子,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的龙舟比赛。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激发我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由此,笔者通过“探端午:多方面、多渠道走进端午”这一板块,搭建了一个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平台:小组合作,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将端午习俗、古诗、来历等通过语言文字正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学生探寻节日风俗,触摸文化脉搏,不仅发展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一)自主探寻阶段
1.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准确、简洁地说出端午节的由来。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尝试将端午节的由来完整地讲出来。
(二)主题探寻阶段
1.学生根据自主学习阶段收集的信息,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拟定系列主题(古诗组、童谣组、故事组、习俗组、饮食组、人物组等)。
2.小组自选主题,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应学习资料,进一步探寻端午文化。
3.讨论成果展示形式与分工,准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小组代表可通过说故事、诵古诗、讲习俗的方式进行全班展示。
(三)成果展示阶段
小组成员在全班开展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关注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
语文课标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提出真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在“迎端午:有计划、有目的地准备材料”这个板块的设计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支架,以真实的学习行为为主线建构任务,让学生经历“了解香囊—细心记录—购买药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审美鉴赏以及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真实的情境下,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家人不同的需求与喜好,并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锻炼了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一)香囊知识知多少
1.观察香囊的外观,了解主要构成部分。
2.观看短视频,了解香囊的作用,尝试用完整的句式说出香囊的作用。
预设:香囊有防止蚊虫叮咬、理气安神、防治疫毒和清新室内空气等作用。
3.阅读表格,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新字,了解药材的名称与功效。
预设:“石菖蒲”的“菖”是形声字,草字头表示它与植物有关,“昌”是聲旁,石菖蒲是一种可入药的植物。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艾”“苍”“藿”三个字。
(二)主动交流购药材
1.根据药材选购调查表,询问父母等长辈,细心做好记录,完成调查表。明确调查问题:喜欢什么味道,需要什么功效,喜欢什么颜色的香囊。
2.小组讨论并统计做香囊所需要的材料,列好清单。
3.师生分角色进行口语练说:如何获得父母的支持获取购买药材的费用。
4.与父母一同完成购买。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应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过端午:有创意、有情意地表达祝福”这个板块的设计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交往支架:关注家人不同的需求与喜好,学会与长辈沟通,锻炼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拉近与长辈之间的关系。
(一)热热闹闹做香囊
1.观看视频,了解制作香囊的步骤。
2.小组交流,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把制作香囊的步骤说清楚。
3.小组合作,制作香囊。
(二)缕缕幽香寄祝福
1.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将香囊送给家里的长辈。如,给家人们讲述关于端午节挂香囊的传说,同时将香囊和祝福送出。
2.请长辈也送出对“我”的祝福,同时点评“我”的表现和香囊的完成水平。
(三)赠送寄语谈收获,练表达
1.指导练习有条理地表达,将端午习俗与自己参与节日活动之后的感受连在一起说完整。
2.端午节后,利用班队课,学生围绕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的学习要求,说说自己在家过端午节的过程,或者讲讲在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完成习作。
教学反思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创设传统文化情境。笔者以端午节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2.在生活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交流购药材”环节,学生依据家人的不同喜好来选择需要购买的药材,与家人沟通后获得购买药材的费用;“热热闹闹做香囊”环节,将各项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学生在亲手制作香囊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提升了动手能力。每一个环节都呈现进阶式螺旋上升,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审美鉴赏以及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在支架的支持下开展进阶的学习
1.思维支架。在第一板块的主题探寻阶段,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包自学、合作学,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阅读资料的过程,就是一次经验与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得以进阶。
2.语言支架。在第一板块的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内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将端午习俗、古诗、来历等通过语言文字正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在“热热闹闹做香囊”环节,学生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制作香囊的步骤说清楚,不仅发展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交往支架。在“迎端午:有计划、有目的地准备材料”的第二个环节“如何获得父母的支持获取购买药材的费用”,结合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商量”和“注意说话的语气”等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跟长辈讲话时语气不要太生硬,要讲礼貌;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长辈接受;学会倾听长辈的想法。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以适宜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的关注要素。评价方法既要关注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能间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评价的嵌入時机。第一板块中的展示成果阶段,小组成员在全班开展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通过评价表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打分并予以评价,学生的展示有了抓手,评价有了标准,有效降低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
3.评价的主体选择。跨学科教学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反馈,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知识。例如在“我给长辈送香囊”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将评价主体定位为家长,请家长来点评孩子亲手做的香囊、讲的故事。在小组交流收获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表现谈谈真实的学习收获。无论是学生自评、教师点评还是家长评价,都充分展现了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价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堂为阵地,以评价为抓手来凸显素养本位,追求“教—学—评”一致性,实现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的课堂转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