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芝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建构的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低学段语文教师要依托教材,对“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进行规划,指导、引领学生阅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三种共读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同伴共读;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7-0062-03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语文园地”部分新设的一个学习栏目,每个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都根据单元主题精选一篇文章供大人和学生共读,形成从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的阅读链,实现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目标。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
当前农村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居多,即使就近打工的家长也几乎没有休息日,平时早出晚归,陪孩子读书的时间较少。此外,还有部分农村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对学生学习不太重视。这些实际情况造成农村小学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不会阅读和阅读成效低的现象很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依托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发挥学校、家庭中“大人”的作用,开展同伴共读,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三种共读方式,帮助低学段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一、规划引领先行
统编版语文教材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文结构,“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安排,引导教师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教学一年级课文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安排“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新栏目的意图,把此栏目纳入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栏目特色开展教学,衔接校内外阅读,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自身年龄的限制,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懂得阅读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具体内容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发挥导读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先和自己这个“大人”一起读,引导学生学习,总结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精选的文章,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涉及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绕口令等多种形式,教师要丰富阅读形式,根据不同的文体和主题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与学生一起读。
对于儿歌童谣类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连读带唱的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例如,“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小兔子乖乖》《拔萝卜》等,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已用倾听的形式完成了阅读,还会歌唱这些童谣。到一年级时,教师再次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些儿歌童谣时,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唱儿歌的方式进行回忆,感受祖国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然后再阅读书本,在教师这个“大人”的带领下一起看字阅读,认识文章中的生字,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对于童话寓言类的文章,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采用边读边演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猴子捞月亮》《乌鸦和狐狸》等童话故事,情节紧凑曲折,人物形象突出饱满,教育意义深远悠长。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后,可以把文章变成舞台剧搬上讲台,利用舞台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绕口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共读比赛。例如,《妞妞赶牛》,教师先范读正音,学生自由读,熟悉内容,再齐读,进一步感受趣味,最后在比赛阅读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在共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为学生以后的自读和共读提供阅读“支架”。共读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家长,除加大宣传、改变家长认识外,教师还要变身“指挥官——指导亲子阅读”,指导家长如何与学生一起读。教师可以把家长邀请到课堂中来,一起参与“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活动,让家长亲身经历和学生共读的过程,观察教师是怎样和学生一起阅读的,体验陪伴学生一起阅读的感受,还可以把某一次的共读活动录制视频发给家长。家长通过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或者通过观看视频,观察、熟悉与学生一起阅读的流程和方法,在家里就可以模仿借鉴。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交流、线上沟通等多种形式就阅读材料、阅读时间、阅读指导方法等内容对家长进行指导,及时与家长沟通、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生共读中的“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邀请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阅读活动,一起体验阅读的过程。
二、多种共读伴行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没有阅读习惯,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能坚持独立阅读。但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如果给他们一个阅读同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乐意加入其中一起阅读。我们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三种共读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共读,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
师生共读是共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是共读中一个重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信赖、崇拜的重要人物,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知识更丰富,在选择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更专业,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并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安排不同的阅读形式,且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阅读是一个连续且累加的过程,教师可在师生共读中与学生一起制定“大目标及小目标”,用学期大目标引导每个单元的小目标,用每个单元的小目标实现整个学期阅读的细化,保证阅读计划的有效实施。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更容易找到交流的话题,教师与学生就话题进行交流、沟通,师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将思维向纵深拓展。同时师生共读,教師可以随时询问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惑,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倾听学生的独特感悟,进行点评、引导。
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和父母在约定的时间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实现亲子共读。父母通过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内心世界,学生通过了解父母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有助于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也有助于增强亲子感情。在亲子共读过程中,父母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需求,及时调整阅读方向,并添加一些阅读书籍。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是共读中真正的大人,便于观察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表现,可采用五星制对学生阅读的时间、兴趣、效果进行记录,并通过量化的记录向教师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
生生共读中的“生”,可以是学生的哥哥姐姐,也可以请高年级的学生走进班级,与低年级的学生一起阅读。低年级学生看到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学生能读那么多书,会识那么多字,学生便会向其效仿,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出你争我赶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我想读,我要读,我爱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做事缺乏持久性,为了保证阅读的长期性、连续性,需要教师组织阅读活动,用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进行家庭“与大人一起读活动成果展示”,鼓励学生,鼓励“共读者”。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每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教学活动后,开展“同背一首歌谣”“同讲一个故事”“同台演故事”等活动,举行设计书签比赛、为故事配图比赛等,评选出“朗读小能手”“小小表演家”“未来设计师”“分享小达人”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主动阅读。除了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外,教师每次教学完“和大人一起读”后,还需对学生的类文阅读情况进行收集评比,对每个单元的类文阅读中能保证阅读时间、完成阅读内容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一枚“阅读勋章”;学期中与学期末全校“阅读勋章”大评比,应给获得“阅读勋章”达到一定数量的同学颁发“阅读之星”的奖状,对“阅读者”和“共读者”一起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主体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父母、哥哥姐姐等,因而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让学生自己、学生的父母及哥哥姐姐等参与到评价中来。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三种共读方式,让学生与阅读牵手,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以实现学生由共同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卢 洁.“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9,(28).
[2]梁 琪.走在共读的春天里——统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欄目教学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