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打开书法学专业信札创作教学新篇

2024-05-25 04:13林婥琴黄宝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

林婥琴 黄宝佳

摘 要:家书即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它饱含着家人之间真挚的亲情,是家庭教育中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折射出家教家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使用,家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家书慢慢地被电话、视频等取代,虽然显得更为便捷,但却缺少了家书文化的传承。家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书法学专业小楷教学中,用“一封家书”践行小楷课程思政,将专业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为信札创作打下基础,对重拾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封家书”;书法学专业;信札创作;书法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2022—2024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书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403817)研究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人之间的交流因手机、视频而变得更为快捷方便,似乎大家都步入了快节奏的生活。用纸、笔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现象也愈发常见,家书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已经是“00后”的主场,其成长的时代使得他们对家书非常陌生,而家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书法学专业小楷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将小楷与家书的书写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提高小楷的书写技能,为信札创作打下基础,又能进一步理解传统家书文化,同时实现家校互动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一、“一封家书”在高校书法学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解锁家书渊源,重温民族文化。家书具有两种含义:一则指家里所藏的书籍,《书序》中有,“我先人用藏其家书育屋壁”;二则指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现常说的家书大多是这种含义,本文家书亦指此意。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战火不断的年代,作者盼望家中亲人来信胜过获得“万金”的心情。自古以来,家书既是家人之间的真情流露,也是家国情怀的情真意切;既有长辈的言传身教,又有后生的传承发扬。最后,一封封家书形成一个个崇德向善的优良家风,汇聚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色彩。

学习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目前,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已经在大学生中进行,各高校也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红色革命文化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学习红色家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研学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革命先辈故居、红色家书创作属地、博物馆、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等进行参观学习和调研。重点选择某一个革命家的家书进行学习,把它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了解这段历史,走近革命先烈当时的生活,利用书法学专业学生的书写优势,通过临习红色家书,还原家书情感,感悟红色家书里所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建立家校互动,实现全方位育人。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大多住校独立生活,不同于中学时代即便住校也可以利用周末或月假时间回家,和父母之间有较多面对面的交流。近年来,随着抑郁问题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和父母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心理辅导。家书则是建立家校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全方位育人的具体表现。“家书是兼具物质和非物质双重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进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廉政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突出贡献。”[1]因此,在大学阶段,家书是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有效途径,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二、“一封家书”的小楷教学

对于书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楷书技法是专业必修课,楷书中的小楷教学是必修内容。就大一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接触中楷、大楷较多,小楷较少,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小楷,对小楷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逐步掌握其笔法、结体、章法,明确小楷与中楷、大楷的不同之处。首先,认识在楷书方面有着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的钟繇。受到整个隶楷错变时代的影响,钟繇楷书也表现出隶书遗意,如《宣示表》,点画遒劲,结体宽博,字形呈扁方之势,有多种书体融合的意趣,呈现出朴拙、古雅的韻味,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楷书过渡时期独有的风格艺术特征。在学习钟繇小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二王”小楷,以王羲之《黄庭经》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为例。纵览王羲之《黄庭经》全作,其章法整齐有序、紧密有致,点画圆浑细腻,结体已现楷书严谨之态,通过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疏密对比、刚柔相济等关系,透出灵动之趣。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其笔法已经逐步脱离隶书的影子,隶意逐渐消失,字形从横向取势变为纵向取势,笔画表现遒劲有力,神采飞扬,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钟王”小楷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小楷,钟繇、“二王”乃必由之路。

临习经典小楷作品后,以“一封家书”的教学活动将小楷融入日常书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家书传统文化,还能学以致用,以所学专业技能传递亲情,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借鉴其对当代信札书法创作的启示,为今后进行信札创作打下基础。

开展“一封家书”教学首先要了解家书发展的历史,1975年湖北云梦县挖掘的战国墓葬群发现的木牍,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家人的信,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家信实物。书信的内容是向家人问安,并给家人报平安,也谈到现在的时局状况,说自己缺衣少钱,希望家里能够火速寄衣寄钱,买布做夏衣。它不仅为当时的淮阳之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还延伸出来许多秦国军事相关的议题,如秦代士兵衣服的供给问题及当时的邮传通信发展情况等。

其次,进行“一封家书”教学还需赏析经典家书,如《王阳明家书》《梁启超家书》《胡适家书》《傅雷家书》等。这些名人家书有其自身的历史参考价值和文学赏析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名人家书的教育示范作用,从家书内容上学习其书写的智慧,从情感上接受其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恩。如傅雷所言,他与儿子的家书是与儿子讨论艺术,激发孩子的热情,训练他们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王阳明乃心学集大成者,其创建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王阳明家书》引领读者走近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这些家书,有谈朝局时政,有论学问功夫,亦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青年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着积极作用。

另外,进一步了解书信中的程式和礼仪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青年学生们在书写家书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一封完整的书信由称呼、起语、主题内容、结尾语、祝安语、落款、日期组成。写给父母的信,称呼上包括关系词、尊称、敬词,如:父亲大人膝下、母亲大人膝下。表达思念之情如: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表达问候如:入秋顿凉,幸自摄卫。自报平安如: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书信结尾有两个部分,一是使用特定词语如:纸短情长,不胜依依;即此搁笔,余容后续;书不尽意,余言面禀;临书仓促,不尽欲言;匆此草就,祈恕不恭;草率书此,不成文理;言不尽思,再祈珍重。二是正文末尾使用祝颂用语,另起一行顶格写。根据时令选用如: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根据对象身份选用如长辈:台安、福安、金安。结尾敬词的使用范围,祖父母及父母:恭叩金安、敬请福安、肃请金安。

从学情的角度分析,教学活动刚好在学生大一上学期,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还处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第一次自己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对家的感情、对父母的依恋也还在逐步转变。抓住这一特殊的教学时机,为“一封家书”的教学做足铺垫,将感恩教育与小楷书写有机结合,用课堂所学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让学生在家书书写过程中真情流露,将爱与思念藏在字里行间,无声地传递着温暖的力量。随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追踪,收到很多感人的反馈。虽说父母爱子非为报也,但是纸短情长,见字如面,当父母收到孩子们亲笔的书信时也是泪眼婆娑。

三、“一封家书”对信札创作教学的启示

在古代,信札是古人的书信,也称尺牍、翰札、手札等,由于书写者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因此也被称为文人手札、文人尺牍。信札既是书信,内容自然也可以丰富多样,问候致意、私人闲话、学术探讨、家长里短,均无不可。王羲之《奉橘帖》是给朋友三百枚橘子的留言,杨凝式《韭花帖》是对韭花美味的表达,王献之《中秋帖》是遥寄对亲人的思念。信札又有单式与复式之分,“第一,在形式上,使用纸张数的不同和签署日期(月日)的位置不同:单书一纸,署日期于信尾;复书二纸,署日期于信首。第二,在内容上,单书寒暄之后论事;复书一纸寒暄,一纸论事。也有在第二纸中适当重复第一纸中寒暄套语”[2]。

古代的信札书写有严格的书仪范式,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信札起始“羲之顿首”,文末“羲之顿首顿首”,诸如此有《初月帖》起始“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文末“羲之报”。除此之外,信札的用词、句子也相当考究,古人多以古文记之,今人家书中也并非完全是现代文,字里行间也有古文的意味。虽说现代书信的书写范式因时而异,与古人稍有差异,但仍是我们要留意之处。对书法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对古人信札书礼仪需有清楚的了解,能使用正确的范式进行信札创作。在进行书法创作过程中,应尝试使用古文进行自作诗文的撰写,注意文辞丰富。

古人书信的纸张比较简洁,自然地形成信札的行气,也有一些写在界格上,不受界格的约束,洋洋洒洒,将书写者当时的情感倾注在书写之中。在我们现在的信札书写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古人的书写方式,在信札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使用丰富的信札纸张,与书法创作相结合,提炼出更丰富的创作元素并运用到创作之中。

信札创作中不仅要继承传统信札的范式、行文礼仪等,还要成为有源之水,拥有明确的取法对象,而取法对象是区别于信手涂鸦和书法创作的指定性衡量标准。无论用何种书体创作,都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字法,草书要使用正确的草法,篆书要熟悉篆法;也要规范用字,尤其是在文字存在不同用法的情况下,要根据语境、含义取字,疑惑之处可参考《说文解字》。但创作不是生搬硬套地集字,亦不是《篆书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的随机组合,要打破文字的约束、笔法的生疏,完成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由表达,寻找一种自由创作的状态。在信札创作过程中,当下的心境、环境都是创作元素。我们不难见到,在信札创作时,因真情的流露,常常生发出多体融合的情景,就书法的实用性来说,种种艺术处理手法均是为表现这种“自由”。正如“先贤们对法的理解,或一种书写的意境,往往是通过熟练的书写,并由此自然生发的点画进行字法组合,组合成符合心中实时的意象或字形,如此意象、字形或章法就是心中之象”[3]。

“一封家书”从书写,到邮寄,到等候,再到阅读,时间是缓的,心是静的,情是跌宕的,它系上了家人之间的那份情谊。在手机与电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信息流通速度的持续加快,人们获取的信息逐渐零碎化,所发信息也多是三言两语。书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书写者应具備广泛的知识储备、生活感悟、艺术追求。书法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但能将一手好字融入生活中却并不多见。我们不妨提起毛笔,手写书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爱,让传统文化在家人之间的情感交融中传承,让专业素养在文化涵养中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李惠男.守望与传承:“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人物群像扫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30-32.

[2]祁小春.法帖中所见“复书”形式再考:以王廙《两表》为例[J].中国书法,2019(11):178-181.

[3]陈海良.书写的真实与自由:当代书法创作随想[J].中国书法,2017(13):70-75.

作者简介:

林婥琴,硕士,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篆刻教学及研究。

黄宝佳,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研究。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
书法欣赏在高校书法教学中的作用解析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小学书法教学中几点困难及解决方案
怎样激发小学生对书法课的学习兴趣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小学书法教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方式探寻
书法有“法”
高中书法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