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 徐辉
摘 要:积墨法是中国画创作的技法之一,尤其是在山水画创作领域。积墨法的运用不仅仅是墨色的叠加,更是对画家笔法的考验。《千岩万壑图》是龚贤运用积墨法绘制的一幅极具力量感的作品。他师承董源、米芾、米友仁、沈周等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但没有受他们的画法所限制,反而将墨色运用得淋漓尽致,并将积墨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发展到新的高度。通过分析龚贤作品《千岩万壑图》,探索龚贤对积墨法的运用及龚贤积墨法的形成,进而结合当代中国山水画探究积墨法的变化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积墨法;龚贤;墨色;山水画;《千岩万壑图》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改革,使其慢慢地走出了传统文人画的桎梏,与油画、水彩甚至设计进行结合,无疑在为中国画注入新鲜血液。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初心是追寻一种远离喧嚣、净化心灵的旅程。因此,学习和回顾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艺术作品、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尤为重要。
本文对作品《千岩万壑图》进行赏析,探究山水画大师龚贤对于积墨法的运用。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虽可能不如其他大师的作品变化丰富,却将自然的超强生命力、意境的深远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将家国情怀融入绘画创作。
积墨法在现代山水画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黄宾虹以积墨法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其山水画创作在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的转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积墨法为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力量支撑,为更多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一、龔贤与《千岩万壑图》
龚贤,明末清初时期的山水画大师。早年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他短暂地流离了一段时间,后隐居于山中。虽隐居山中,但他与当时的画家、书法家高岑、吕潜等人仍有交流,创作了《千岩万壑图》《木叶丹黄图》《夏山过雨图》《天半峨眉图》等优秀的传世佳作。其中,属《千岩万壑图》较为著名。
《千岩万壑图》,纵27.8厘米,横980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龚贤晚年之作。其构图属于特殊的全景式横向构图,画面饱满却不失松弛感,将黑白墨色控制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寂静、肃静的氛围感。该作品描绘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与丛林,群峰耸立,云雾缥缈,其间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小舟静静地立在水面上,营造了静寂萧索、幽雅的氛围。龚贤将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在画面中完美呈现,尤其是动与静的结合、山与水的呼应。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水流、云雾等元素,被精细入微地刻画出来,展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和精湛的绘画技艺。该作品的前段、中段、后段的疏密对比,前景、中景、远景的墨色对比,画面中留白与墨色浓淡的对比,都是作品生动自然、厚重磅礴、充满生命力的体现。
《千岩万壑图》不仅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佳作,还是研究龚贤积墨法技巧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是学术与艺术的结合。龚贤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通过对墨色的反复叠加,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富有立体感。他先以淡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和基本纹理,而后采用积墨法,一遍又一遍地皴擦,从而使山石的体积逐渐突显出来。同时,他还通过控制墨色的湿度和深浅来表现画面中的远近和明暗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且具有层次感,赋予了整幅画作以更深厚的内涵。他将积墨法应用在绘画创作中,展现了他在墨法上的独到见解和惊人的才华。《千岩万壑图》不仅仅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作品,更是值得我们细细研究的学术典范。
二、龚贤积墨法的形成与运用
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积墨法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墨色浑然一体,又有笔迹墨痕可寻。
积墨法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北宋时期。五代董源尝试运用淡墨层叠的方法创作积墨山水画作品《潇湘图》。到了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进一步创新和传承了山水画积墨技法。到了元代,在黄公望、王蒙的作品中,墨的层次更加丰富而深厚。直至清代,龚贤将山水画积墨技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董源、米芾、米友仁等画家着重于笔墨的运用和自然天趣的表现,墨色层次相对简洁。与他们不同的是,龚贤会在前一遍墨色干了之后再叠加下一遍墨色,通过浓墨破淡墨或淡墨破浓墨的方式来丰富画面层次。
龚贤的积墨法随着年龄的变化,形成了两种风格,即“白龚”与“黑龚”。早期的“白龚”没有运用明显的积墨法,其绘画风格以“简单”为主。这个“简单”指的是在笔法上采用简洁的构图方式,用简洁的线条和墨色来表达内心的意境,使画面更加空灵且富有诗意。在墨色的使用上是淡雅的。他在笔尖上适当地蘸取水墨,进行皴和染,这种淡淡的墨色使画面产生一种空间感,使画面更加清新、自然。更为特别的是,他将书法用笔融入画面,使画面看起来有规有矩。书法式的线条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还促使山石树木变得更加有力量。在“白龚”时期,他学习董源、米芾、米友仁以及沈周等人的自然山水画法,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最终形成了他笔下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对积墨法的运用和探索使其渐渐地转变为后期的“黑龚”。与“白龚”时期完全不同,后期的他在构图上更加注重山水的细节变化和层次感,画面的构图更加复杂、丰富。在墨色上,由淡雅变为深重,通过积墨、层层叠加的方式,画面显得更加厚重、深沉。为了突出画面的重点,他大量使用了留白的方法,比如河水、天空或是雨后的云雾。从“白龚”到“黑龚”的转变,龚贤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方式。
首先,龚贤在绘画创作时极其注重笔墨技法和师法造化,通过独特的感受和观察,形成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他作画时尤其讲究用墨,“润”是龚贤对积墨法的最高追求。他在课徒画稿中写到:“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他强调在积墨法的运用中,墨的控制求润不求湿,要保持笔墨的湿润和自然。润墨可以展现大自然的光泽与生命力,以此表达自己的追求与情绪。
其次,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力求明暗对比,但其与西方素描的明暗又有所不同。他利用中国画的阴阳解决了局部立体结构与层次的关系。利用墨色的层次感及深浅,传达物体的光影与明暗变化。无论是山石还是树木,又或是空间的关系,均是如此进行描绘的。另外,龚贤还会利用笔触的变化来显示明暗的变化。他用不同的笔触、线条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景观的细节及特征,以此展现它们的质感、纹理以及体积变化。
最后,龚贤在积墨法中利用水墨的特点,使画面更具光感。他利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提升画面的对比度,即使是在杂乱的线条中间,依旧能够呈现较强的空间感和远近的错落感。龚贤对于积墨法的运用,不仅仅创造了一幅又一幅的优秀作品,更是将积墨法的发展带到了另一高度,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积墨法对当代山水画的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山水画的技法不断发展革新。积墨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技法,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正所谓“不会积墨,难作山水”。龚贤的积墨法作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强化了视觉效果,使画面中的山水充满气势与生命力,而且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现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大量积墨山水画家,最为突出的便是黄宾虹与李可染,但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却有所不同。黄宾虹喜干笔,侧重于笔墨形式的自身趣味;李可染喜湿笔,并将书法的韵味融入绘画作品。两位画家都同龚贤一样在绘画作品中追求光影效果。黄宾虹通常会将光影作为作品的点睛之笔,在浓厚的笔墨之间,留出一块空白,就是因为那一点点的留白,使得其作品黑而不沉闷,正如黄宾虹所说:“一烛之光,通体皆灵。”而李可染吸收并结合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元素,让画面中的光成为画眼,并让浓厚的墨与其产生强烈的对比,将黑与白的内涵发挥到极致。两位画家在积墨法上的创新与传承对当代山水画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学习者的宝贵财富。
积墨法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中,对山水画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在强劲的现代山水画多元发展的潮流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学习者陷入一种迷茫状态。而笔墨表现和人文内涵方面的探察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发展趋势,才是当代山水画创作者、学习者应努力追求的方向。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积墨法的传承与革新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必由之路。龚贤的绘画思想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表达,强调将个性和情感与自然相融合,其积墨法同样讲究呈现自然生命之韵,展现画家的思想和情绪。
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创作者学习积墨法被视为必修课之一。想要熟练运用这一技法,就必须对绘画工具和绘画技巧的掌握非常熟悉,包括墨与水的比例、各个笔触之间的联系、艺术家对山石树木结构的捕捉,甚至构图的选择,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思考和谨慎选择。将積墨法运用到现代山水画创作是困难且富有思考性的,这是因为积墨的最终效果虽然浓郁、厚重,但又不失灵动与生机,虽然有数不尽的笔触,但每一层的累计不会显得呆滞。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积墨法尤为适合呈现南方的地势结构。由于南方的山脉连绵不断,起伏平缓,树木种类繁多,尤其是雨后的山丘在云雾的遮盖下,显得更加空蒙幽深。积墨法在北方的地势结构的展现上虽有欠缺,但呈现的效果同样令人惊讶。
龚贤积墨山水画展现出其不拘泥于古法、勇于创新的精神。一名合格的创作者既要有沉得下心学习的态度,又要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艺术创作方式本就该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在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和李可染先后受到龚贤积墨山水画的影响,他们发现了龚贤墨色堆积的精彩之处,并且将它视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笔墨传统技法,使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得到延续与进步,并为自己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画者若想展现出山石浑厚的力量感,便会选择积墨法进行呈现。一幅优秀的创作作品不只拥有精湛的技法与合理的构图。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品是精神与思想的传递,不仅能够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升华,还能促进山水画艺术不断发展,使绘画艺术不断进步与创新。
四、结语
《千岩万壑图》是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积墨法的发展达到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在时代的持续更迭中,它的艺术语言、审美内涵不断被丰富。龚贤对积墨法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融合与借鉴,不断地丰富着他的表现方式与艺术价值。从龚贤的积墨法到黄宾虹的积墨法,再到李可染的积墨法,无一不展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风貌。这些绘画创作者的创新与演绎,为积墨法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
技法的创新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胆的尝试,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融入是探索积墨法在当代山水画表现的方向。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转变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时间、经验和感受的积累,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将积墨法应用于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成为当下画家和学者所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涉及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绘画理念的融合,旨在彰显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将积墨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一个创新与传承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不断探索积墨法的创新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回顾传统文化内涵,要厘清其发展脉络,清晰认识到积墨法发展的实质。当下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画者之间的交流是相当便利的,艺术创作的媒介在不断创新,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相信这将会是积墨法继续绽放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龚贤.龚贤精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黄平.读龚贤《千岩万壑图》卷[J].东南文化,1988(5):151-152.
[3]孟繁玮.龚贤积墨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作者简介:
刘奕,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山水画。
徐辉(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