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深耕细研

2024-05-24 15:43朱锟
高考·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教学思考现状分析

朱锟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更优质的学习路径,将史料和案例分析融入教学中,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弥补不足,营造互动讨论的环境。结合互动探究、情境创设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此外,增加课后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史料教学的优化,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只有真正使史料教学生动化,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思考;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课程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历史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案例,有效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提升解析能力。当前,历史课堂在史料资源导入和挖掘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源于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深刻认识问题所在,总结历史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重点强化史料教学的重要性[1]。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拓宽史料获取渠道,设计各类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而不是单纯重知识传授。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历史作为高中重要的学科,当前教学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应试思想仍然占据主流。高中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升学竞争压力,因此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考试要求,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深入培养。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死记硬背,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缺乏培养。其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历史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当前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种联系往往被忽视,历史知识被孤立地传授。这使得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另外,课堂教学资源的导入不足。教师的史料挖掘意识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历史资料,学生对史料教学内容也感到索然无味。许多学生会出现“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情况。最后,教学方法单一,老生常谈。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學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造成历史学科的教育质量未达预期。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教学思考

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新教材改革后又增加了很多新知识。学生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方面有诸多困难,往往难以保持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表面上看起来专注,但实际上只是在机械地背诵,无法深入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习,教师需要发挥创新能力,顺应新课改潮流,丰富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实证分析、联系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理解。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描述,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3]。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背景和目的,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然而,一些教师在选择史料和指导方法上存在局限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进行史料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提供相关情境和史料素材,辅助学生进行历史分析。此外,历史课堂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教材,而是需要拓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教师应该拓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去寻找相关的史料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精选高质量的史料案例,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体验历史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发挥信息技术价值,完成史料导入

新课改明确要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对史料教学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单纯依靠教材和教师授课是滞后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课堂中运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和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使单调的历史资料变得生动形象[4]。“万事开头难”,良好的课堂设计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研究如何快速将学生思维导入历史背景中进行解析。

举例来说,在《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入史料,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相比于静态插图,动态画面呈现的元素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欧洲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的航海之路。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这些探险家们的航行路线、航程的艰辛以及他们所发现的新大陆和新航路,感受探险家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结合沿途记载的故事资料。通过动态画面,学生跟随着商人的脚步,穿越亚洲各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古代世界的影响。通过信息化资源的展示,学生可以在教室里“环游地球”,身临其境地感受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展示网络资源、电子书籍或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全球航路开辟的史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航海技术、船只形制和航行记录等。通过自主探究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史料,教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结合实际展示案例,实现学科育人

史料教学既包括历史资料,也包含真实案例。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育人这个重要任务。运用生活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知。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案例与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融合分析,激发共鸣。目前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育人教育。教师在选择生活案例时,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史实资料,筛选出有利于育人的素材,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

举例来说,在《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首先,教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的话题。通过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发现学生非常关注进口零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进口零食这个话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史料案例素材。例如:教师可以介绍2022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或中国进口食品市场调查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通过生活案例史料,学生可以更加迅速地将历史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1971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资料。一方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合作共赢的理解,让他们明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同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将历史概念延伸到个人生活中,了解合作互助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和激动,意识到自己是祖国崛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这两个方面落实学科育人,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特点与喜好,搜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史料案例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通过展示生活化的史料案例,提升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三)构建史料实证课堂,促进互动探究

新课改强调课堂互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容易造成学习惰性。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和讨论空间,实现全面学习。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设计任务。教师作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使得历史课程回归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习模式。

举例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个史料来帮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首先,教师可以展示史料《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對比示意图》和《1951—1980年苏联国民年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图表》。通过史料数据,学生可以看到苏联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放缓,国民收入增长不稳定的情况。教师布置小组互动任务,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如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接着,教师可以展示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改革史料,如相关演讲和政策文件。接着布置探究任务,探讨这些措施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在展示苏联解体的过程后,教师可以转向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展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基础建设成就数据、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数据以及党的二十大等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辛。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初期的困难和挑战,如经济体制转型、外部环境变化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党和人民为实现发展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史料实证的运用,用真实的史料数据助力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探究,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历史学习效果。

(四)布置史料探究作业,拓宽学习视野

“双减”后,优化课后作业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过去只着眼于重复课堂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为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模式,在作业中加入探究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这样可以避免作业形式单调重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

视野。

举例来说:在《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采取创新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当“老师”,并自主选择主题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然后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授课。这样的设计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布置史料探究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一个主题,例如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资料或者最新的化学材料等。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与渠道,通过查阅网络、期刊、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多种资源,阅览更多历史资料。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思考、整理和评估信息,从而深入学习新技术革命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寻找资料并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第二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全班。在课堂上,学生轮流担任“老师”的角色,为教师和其他同学讲解。每位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学们,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问题或者提供补充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探索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选择的主题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和讲解。这样的交流过程能够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授课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观点,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自主探究的作业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不想放弃难得走上讲台的机会。学生在资料搜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概念。而在讲解时,学生要以“老师”的身份展示探索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知识并拓宽视野。同时,通过上台讲解的形式,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以一种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自己的表达和历史解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历史视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来源。学生可以接触到原始资料、历史文献、案例、档案记录等多种史料,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因此教师需要优化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综合素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潘红玉.论史料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28):57-58.

[2]杨路.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陆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分析[J].科普童话,2023(36):100-102.

[4]奚海燕.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18):131-132.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教学思考现状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