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尧
【摘要】序言课可以帮助学生勾勒蓝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向往.本教学设计采用重构式再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概念的形成过程,采用附加式讲述数列的演变历史,采用复制式或顺应式改造斐波那契数列、提丢斯的发现、芝诺悖论、惠施命题等史料.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之美、数列之奇,最终达成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HPM;数列;序言课;核心素养
1 引言
数列序言课是指数列内容正式开始前的一节课,旨在让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对象、目的以及方法.一堂好的序言课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主线、勾勒全局,可以启迪思想、渗透方法,还可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将从数学史的视角,以“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良序,从良序到模型,从模型到应用,从应用到历史”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列的核心和本质.
2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 从无序到有序
师:为何要将数字进行排列,如何排列,排列好后又将研究什么内容?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你们的压花标本,数一数花瓣的数量.
师:花瓣的数量看起来很随机,大家能不能找到这些数字的内在规律?
生: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是1,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
师:我们用an表示数列,首项是a1,第二项是a2,依次地,第n项记为an.请同学们写一写斐波那契数列的符号表示.
生:a1=a2=1,an+2=an+an+1, n∈N*.
花瓣的數量大致满足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在“花瓣的数量”这一情境中,设计数一数、找一找、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发现规律,体会数学之美.
2.2 从有序到良序
师:数学在天文学中的应用有很多,数学公式可以简单而有效地揭示天体运行规律,例如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采用顺应式改造“提丢斯的发现”这一史料,设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预测等环节,引导学生修正误差数据,补全残缺数据,让学生像天文学家那样去思考,体会数列之奇,结合实例,归纳概括出数列的定义.
2.3 从良序到模型
师:同学们可以先举一些体育中的数列的例子.
生1:举办奥运会的年份.
生2:中国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无论从应用的,数学的,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等差和等比数列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列模型.围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设计举例、分类、建模等环节,重构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应用的、数学的、历史的三个角度突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体会参与之乐.
2.4 从模型到应用
考古队在考察埃及胡夫金字塔时发现,136.5米高的金字塔顶上竟然有蜗牛.考古人员尚且要借助复杂的机械才能登上塔顶,小小的蜗牛是如何爬上去的呢?后来,考古人员在金字塔坡面上陆续发现了多处蜗牛爬行的痕迹.渐渐地,人们开始相信即便是蜗牛也能凭借毅力登上金字塔顶.那么,一只蜗牛想要爬上金字塔顶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呢?已知胡夫金字塔侧面的高度为178.5米,假设蜗牛沿着侧高爬行,在第一个小时内爬行了10米.
(1)若蜗牛每小时的爬行距离都比上一个小时减少0.2米,试问蜗牛能否爬上金字塔顶?若能爬上塔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若蜗牛每小时的爬行距离都比上一个小时减少一半,试问蜗牛能否爬上金字塔顶?若能爬上塔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3)若蜗牛在第n个小时内爬行的距离是最初爬行距离的1/n倍,试问蜗牛能否爬上金字塔顶?若能爬上塔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师:对于问题(1),可以先列举一下各小时内的爬行距离.
生:10,9.8,9.6,9.4,9.2,…
师:按照这一规律,第n个小时爬行了多少?
生:an=-0.2n+10.2.
师:我们称之为通项公式.前n个小时共爬行了多少距离?
生:Sn=10+9.8+9.6+9.4+9.2+…+(10.2-0.2n).
师:上述和式怎么求?
师:我们还是从特殊情形入手,先求前10项的和.
生:S10=10+9.8+9.6+9.4+9.2+9+8.8+8.6+8.4+8.2
=10+5×9+4×8+2×(0.8+0.6+0.4+0.2),
其中0.8+0.2=0.6+0.4=1,所以最终结果是91.
师:10个小时爬了一半多,小小的蜗牛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请再思考一下,原式能不能直接配对求和.
生:因为10+8.2=9.8+8.4=9.6+8.6=9.4+8.8=9.2+9=18.2,所以可以用首项加尾项乘以项数除以2得到结果.
师:推广到一般情形下呢?
生:也是如此,Sn=(10+10.2-0.2n)×n/2=(10.1-0.1n)n.
师:蜗牛能否爬上金字塔顶?若能,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生:S22=173.8,S23=179.4,爬上塔顶大约需要23个小时.
师:至此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呼之欲出.后面我们将系统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若将条件改为“蜗牛每小时的爬行距离都比上一个小时减少一半”,又如何呢?
生1:第一个小时10米,第二个小时5米,第三个小时2.5米,第四个小时1.25米,……
生2:……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到底能不能登顶,要算过才知道.类比第(1)问的思考过程,请同学们写出前n个小时爬行的总距离.
师:数列1, 1/2, 1/3, 1/4, … , 1/n,称为调和数列.随着n的增大,调和数列的项越来越小,它的前n项和慢慢增大.法国数学家Oresme首次证明:随着n的增大,Hn会趋近于无穷大.因此,如果不考虑蜗牛的寿命,它定能登上金字塔顶.比较1+1/2+1/22+1/23+…+1/2n-1=2-1/2n-1和1+1/2+1/3+1/4+…+1/n→+ω发现,尽管和式都在增大,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前式趋于定值,后式则趋于无穷大.“无穷”概念,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历史上,古人在认识“无穷”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次认知冲突.(稍作停顿)几百年来,数学家们对调和数列做了很多研究,至今没有给出它的求和公式.如果你能推导出它的求和公式,那么你将成为下一个轰动世界的数学家.柔弱的蜗牛,有着大大的梦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只要敢想敢拼,持之以恒,一切皆有可能.
设计意图 围绕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数列极限等知识,借助芝诺悖论、惠施命题、形数理论、调和级数等数学史料,设计了三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类比、不完全归纳、以形助数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让学生体会思维之趣.
2.5 从应用到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并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完成思维导图.
最后,播放“数列的演变史”微视频,让学生了解数列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和完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泥版和纸草书上的数列问题,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古希腊、古印度以及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中的数列问题,兴盛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斐波那契《算盘全书》和阿拉伯数学文献中的数列问题,完善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数学文献中的数列知识.
3 教学反思
3.1 序言课要突出所序数学分支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
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是坐标化,立体几何的核心思想是公理化.数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数列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Ishango骨具上的刻痕就是最好的佐证.古人在记录猎物的数目、星星的数量时便产生了数的序列.数列的产生源于人类描述事物时间、空间亦或是内在顺序的需要,所以数列的核心思想是有序性.内容的选择、情境的设计应始终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
3.2 遴选所序内容,区分知识等级是序言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设计数列序言课时,困扰笔者的主要问题是:哪些知识要讲,哪些可以直接跳过;哪些知识需要细讲,哪些可以一笔带过.我们可以参考三个维度遴选所序内容:一是“教学维度”,主要侧重于与传统的按教材分节教学对照;二是“学生维度”,侧重于考量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困难;三是“历史维度”,侧重于数学史的启迪及它所提供的帮助.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所序内容,区分知识的不同等级.一级为核心概念,是二级概念的上位概念,将对其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二级概念需介绍其大致内容,目的为烘托一级概念,并带出三级概念;三级概念只介绍其名称,与前两级概念形成完整的板块知识图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推進教学流程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图谱,建构知识框架.
3.3 设计兼具趣味性、层次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
在小学及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过很多数列的例子.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求能够按规律写数字,小学六年级的教材提供了斐波那契数列的阅读材料.学生储备的这些知识为序言课教学既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挑战.在序言课教学中,若是简单地举一些例子,归纳概括出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收获不大,似乎都是些小学初中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将知识重新包装,为学生创设兼具趣味性、层次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再创造”,在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在思辨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4 结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序言课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的初步建构,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方法和心理准备.用奥苏贝尔的理论来说,序言课可以架构起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强.基于HPM的《三角学序言课》教学设计[J].数学通报,2018,57(8):23-26.
[2]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宋莉莉.数学史带给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以“数列”的编写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1):9-11.
[4]李响,黄继红.“单元统整”背景下序言课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沪教版“7.1数列”为例[J].数学教学,2021(06):13-16.
[5]黄庆锋.数列单元序言课的教学设计及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19(Z1):48-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