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
摘要:城市形象的建构是社会主体借助话语符号进行叙事的过程。在全球语境中构建具有情感黏合和文化认同的侨乡形象,是汕头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提高国际传播力的重要路径之一。以《魅力汕头 活力特区》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从词汇分析入手,在上下文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话语的形象建构。研究发现提取城市文化符号引发身份认同、巧用叙事话语策略增强情感黏合、立足当代侨乡共塑集体记忆对于建构汕头侨乡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侨乡形象;话语建构;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H289;D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053-04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Zhou Xiaohong
(College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51504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mage is a process of social subjects narrative with the help of discourse symbols. Constructing a hometown image of overseas Chinese with emotional bond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contex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for Shantou to shape a good city image and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Taking the narrative text of Shantou Special Economic Zone-a City of Charm and Vigo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using corpus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starts from lexical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in contextual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 study finds that extracting the citys cultural symbols triggers identity, utilizing narrative discourse strategies can enhance emotional bonding, and building collective memories based on contemporary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Shantou as a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Keywords: image of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cultural identity
城市形象是社会对某一特定城市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感,由社会主体与客体共同建构。城市形象可以通过行动塑造,也可以通过话语建构[1]。在全媒体时代,人们更多是生活在以话语为媒介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往往通过话语构建的各种叙事去了解一座城市[1]。作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汕头经济特区,在全球语境中如何借助叙事话语建构并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侨乡形象,是汕头建构城市形象的重中之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全球政治文化的差异,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认知与认同存在一定的事实距离。为了让华侨了解更真实的侨鄉,汕头需要在全球语境中寻求适当的话语与叙事方式建构及传播侨乡形象。本文使用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分析方法,对汕头外宣叙事文本《魅力汕头 活力特区》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在全球语境下侨乡形象的建构应该如何创新叙事话语变革,实现全球华侨共情。
一、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
(一)话语的建构作用
批评语言学认为“话语”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2]4-5。话语在反映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建构着整个社会实践[2]4。通过分析话语,可以理解话语主体通过语言所要传达的或者隐藏的意义。同样地,通过掌控语言可以干预社会过程和个人生活。福柯认为,话语是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符号构建[3]1。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话语除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还能帮助人们确立社会关系,建构社会身份。在费尔克劳看来,社会和个体都是被话语实践不断建构的。语言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而是话语主体进行社会建构的媒介[2]5。对话语的关注,不仅要分析话语所呈现的现实,也要分析话语通过哪些方法策略建构社会现实。正如韦伯提到的,社会实践行为不再是以意义、价值、信念为导向,而是以策略为导向。研究话语不再是解决“是否真实”“是否好”这个问题,而是倾向于回答“是否有效”“是否达到目的”[3]3。许家金也指出话语是社会主体在社会场域中传递价值取向的载体和文化符号,常常以社会认知、话语建构、形象建构、身份认同等概念被人们所熟知[4]28。综上所述,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建构的过程。汕头可以利用话语的社会属性,对城市形象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塑造,同时建构一套话语体系去解读及展现城市特色和成就,增强华侨对侨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叙事话语
对文本构建而言,叙事是制造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话语所建构的现实并不是以独特、零星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而是通过某种叙事方式,将这些话语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深入人心。话语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建构意义、塑造形象,而叙事则是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构建手段及实现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从西方修辞理论的视角来看,叙事是话语主体或者隐含的社会主体通过语言符号的象征手段,以叙事这种形式与受众达成一致或者引起认同,从而影响受众,使其改变态度、信仰、价值或者采取行动的话语实践[5]。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叙事策略搭建文本框架,对语言符号进行组织调度,通过话语符号的选择与叙事策略的搭配增强叙事文本的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市形象的建构可以说是社会主体借助语言符号讲述城市故事的叙事过程。作为一个概念和符号的“侨乡”,只有通过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叙事策略,才能在符号的传播和解读过程中展现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涵。
二、侨乡形象的话语实践研究
本文借助语料库考察汕头侨乡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试图回答“在全球语境下汕头如何以新的话语和叙事结构呈现侨乡形象,更好地实现受众的移情与共情”这个问题。
(一)语料来源
《魅力汕头 活力特区》是汕头融媒集团在《国际日报》开设的专版,面向北美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受众,是汕头官方媒体首次用英语系列报道展现汕头特区发展新形象的新尝试。本文选取该专栏2020年8月28日(首刊)到2023年8月26日24篇报道作为语料来源,形成小型语料库,共有3 159个字符和1 052个类符。利用语料库软件Ant Conc3.4.4w对其高频词、搭配及索引进行分析。
(二)高频词分析
文本的生成意义首先源于词语的选择。费尔克劳指出语言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沟通工具。当人们在讨论或者书写某人某事时,尽管存在其他可选项,人们仍然会下意识地对词语、观点和关联作出选择[3]5。通过分析报道中的高频词,可以了解社会主体通过文本传达的价值以及意识形态。本文首先排除功能词(如介词、代词、助动词等),排除与语料本身高度相关的主题词(如shantou、city等),得到前10个高频字词,如表1所示。
(三)节点词Overseas Chinese的搭配分析
话语主体通过中心词激活并链接该词语跟其他相近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前后呼应,由点而面形成句子的意义[4]62。通过分析节点词的高频搭配词语,可以了解节点词所承载的语义。本文以高频词overseas Chinese为节点词,通过频数分析确定其显著搭配词,得到“乡村”“根”“家”“团聚”“联结”等高频搭配词(如表2所示)。这些文本通过词语的搭配试图勾起华侨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记忆者立足现在对过去进行的一种重构[6]。当海外华人因各种原因奔波到世界各地,家乡、美食这些过去所体验的事件和意象慢慢地成为一种回忆。话语主体通过这些词语之间的链接,重新勾起记忆者的集体记忆,从而对这些事件和意象进行重构,激活潜藏于人们意识中的华侨身份[7]。2022年7月29日的报道通过展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侨村人文景观的变化,聚焦文化传承与唤醒记忆,塑造华侨寻根的精神家园,塑造更多触发乡愁、联结乡亲的符号。2021年5月28日的报道通过展示四海潮音的现状,彰显潮剧作为海内外潮人情感黏合剂的重要作用。潮剧潮曲随着华侨漂洋过海、落地生根,深深植根于华侨血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广泛的文化认同,是联结海内外侨胞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2021年2月12日的报道在讲述汕头的发展成就时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文化内涵与心系桑梓的华侨联系,展现华侨文化精神的传承。
这些报道在讲述城市故事新语态、新叙事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新时代的汕头城市形象。但从文本分析的结果来看,其话语及叙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这些文本缺乏良好的叙事,以名词、形容词为主,以描述性、说明性话语为主。华侨文化中,侨批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但是这些文本却用了大篇幅的平铺直叙的说明性语言,缺乏互动性及参与感。有效的叙事往往是通过创造一个故事传达形象,在情景中放大情感,让受众接受、理解,从而产生共情。汕头可以通过具象的、富有情感的叙事话语展示某一个侨批局或者“批客”的侨批故事,带给受众更美好的体验,从而获得价值的认同。其次,这些文本缺乏人格化的塑造。形象要生动,就得体现人的喜怒哀乐、真实情感,将形象和情感衔接起來。华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铸就了汕头这座城市。汕头可以通过对承载华侨精神的历史人物与当代海内外华侨的塑造,展示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侨乡,让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华侨形象成为讲述汕头侨乡故事的有效载体。
三、侨乡形象话语建构与叙事建议
(一)提取城市文化符号引发价值认同
城市发展的目标已由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文化振兴和文明复兴。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城市价值、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建构和国际传播。在全球语境中将高度凝练的、抽象的城市文化符号呈现出来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华侨”作为中国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在构建汕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话语体系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座城市的发展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理解其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可以帮助一座城市更好地表述自己。1860年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清政府改汕头港为汕头埠,成为中国东南近海和远洋航线的区域性货物集散中转港和航线补给港。开埠后,汕头港万国楼船,不但是粤东第一大港,而且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港之一。从1860年6月开始,到1902年8月止,先后有英、法、美、荷兰、德、丹麦、瑞典、挪威、日本、奥匈、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13国相继在汕头设立领事机构,总数仅次于广州(17个)。大量的华侨从这里出发或者从这里回家,侨批在这里集中或者转汇[6]。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汕头慢慢被建构塑造为特色鲜明的“侨乡”。这就是“侨乡”这个符号与“汕头”这座城市紧紧串联在一起的原因。“华侨文化”是汕头独有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印记,是汕头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文化,在海外华人侨胞心中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功能。汕头可以通过表征城市精神的文化符号,建构并传播其侨乡形象。
(二)巧用话语叙事策略增强情感黏合
汕头可以巧用叙事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叙事实践,通过共识性的叙事话语让全球华人认同。首先,加强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契合。在侨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中,既要展现出宏大叙事层面的华侨战略意义,又要在微观叙事的语境中呈现当代侨乡的形象。宏大叙事往往通过一贯的主题叙事并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结合[8]。汕头可以将勇敢、拼搏、爱国等全人类共有的情感价值作为宏大叙事的要素,奠定当代侨乡的基本调性。然后通过华侨爱国爱乡与民族主义的集体叙事,将宏大的主题用微观情境叙事的方式呈现。其次,推动“自塑”与“他塑”的结合。形象不一定是话语权斗争的消极结果,也不一定是被动形成的。相反,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意识到自塑的重要性,积极发声,主动建构,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我信息进行控制筛选,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呈现和凸显自身某种特征,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1]。然而在形象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体缺乏对受众真实的认知,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自塑”与“他塑”相结合是未来进一步优化的方向[9]。除了自塑形象,汕头还可以切换叙事视角,从海外华人侨胞或者海外媒体的角度去塑造建构汕头侨乡形象。
(三)立足当代侨乡共塑集体记忆
城市形象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成不变。社会主体通过话语塑造城市形象,而这个形象会随着事件及语境的变化而变化[1]。全球语境的变迁需要话语主体寻找当代特有的符号价值与话语指向,差别凸显侨乡形象并进行对外传播。文化是一种集体的不可遗传的记忆,因此需要不断地重塑与传播。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共享和参与的文化[10]。通过传播可以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搭建桥梁,并重建记忆中断的延续性。汕头一方面通过对桥村侨乡旧址原貌的重建呼应海内外华侨对家乡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基于当代侨乡的自身诉求,将侨乡地方记忆和民族国家历史记忆紧密相连,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记忆串联。通过共塑集体记忆,在空间上,通过对外传播,连接潮汕本地和海外华侨,形成华侨社会网络;在时间上,文化传播的行为构成传承,连接历史与现在,形成华侨文化延续性[6]。
四、结束语
城市在过往的历史发展中,会逐步形成一些带有自身特征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记录、被传承、被熟知,从而慢慢地塑造出一座城市的形象[6]。汕头,百载商埠,百年侨乡,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是一个侨乡概念的范畴化过程,也是一个地方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汕头应该通过话语表达、阐释解說、传播扩散,探索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侨乡特点的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之路,在国际上逐步形成话语权。本文通过对汕头外宣文本的话语分析,指出汕头侨乡形象的再现或者说华侨文化的当代叙事只有突破时空壁垒才能引起受众共鸣。首先,提取可识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引发海内外华人侨胞的价值认同。其次,巧用良好的叙事策略、共识性的叙事话语增强海内外华人侨胞的情感黏合。最后,立足当代侨乡,通过话语符号的构建与传播加强海内外侨胞的参与感,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共塑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112.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西沃·范·利文.话语与实践:批判话语分析新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4]许家金.语料库与话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5]徐永.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郭平兴.集体记忆与侨乡形象:以《申报》为主的民国时期报刊中的汕头[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64-70.
[7]李鲤,田维钢.城市形象片传播中的认同建构策略[J].当代传播,2017(4):39-41.
[8]周忠元,赵光怀.“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构建和全民传播:兼论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契合与背反[J].江西社会科学,2014(3):235-239.
[9]张毓强,杜汝.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叙事创新:以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为研讨案例[J].对外传播,2021(12):64-68.
[10]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