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蕾
摘要:作为明代中期的著名诗词评点家,杨慎对王维的研究可谓用功颇深。《绝句衍义》等唐绝系列选本所承载的选诗、序文等内容凸显出杨慎的独特的诗学观念,即重视绝句的音乐属性和体制要求,追求风雅格调,而这种观念与杨慎对王维绝句高手地位的话语建构实相呼应。《升庵诗话》《丹铅总录》两部著作共同呈现了作者对王维诗歌的多角度观照:在诗歌风格论中,重视王维浑融含蓄的审美倾向;在艺术手法论中,推崇王维精妙的字法与句法;在诗歌流变论中,辨析王诗的渊源与影响,还由此引发对宋诗价值的重新审察。通过“以经史考据之法治诗”,杨慎力图在重视原典、文字校勘、词句笺释三个层面把握王维等人的诗歌本貌。
关键词:杨慎;王维;选录;评析;《升庵诗话》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162-05
Yang Shens Selection of and Comments on Wang Weis Poems
—Taking Shengan Poetry Review and Danqian Zonglu as the Focus
Bao L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5)
Abstract: As a famous poetry critic in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Yang Shen studied Wang Wei very hard. The content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poems and prefaces in the serial book of quatrain selec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like Jueju Yanyi highlights Yang Shens unique poetic conception, namely, emphasizing the musical attributes, system requirements and the pursuit of the style of elegance of the quatrains, which echoes Yang Shen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Wang Weis status as a master of the quatrain.The two works Shengan Poetry Review and Danqian Zonglu jointly present the authors multi-angle observation of Wang Weis poetry: in the comment of poetic style, the author attached importance to Wang Weis aesthetic tendency of fusion and implicitness; in the comment of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author praised highly Wang Weis exquisite character and syntax; and in the comment of change of poetr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influence of Wang Weis poetry,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dealing with the poem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Yang Shen tried to grasp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Wang Weis poem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original text, literal emendation and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Yang Shen; Wang Wei; selected excerpts;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Shengan Poetry Review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也是古四川继李白、苏东坡之后又一旷世奇才。杨慎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涉猎面十分广泛,“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1]据王文才先生《杨慎学谱》统计,杨慎一生著述多达200余种[2],《明史》“推慎为第一”[3]5083,其中有不少为专门品评历代诗歌的诗话著作。作为明代重要评点家,杨慎对王维之批评可谓用功颇深,其多部作品中皆关涉王维诗歌的内容。目前学界关于杨慎诗歌评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升庵诗话》上,对其诗学思想及评点倾向作辨析与总结,而对杨慎的王维诗歌分析较少,且以零散的形态出现,尚未拥有研究专论。本文拟以杨慎语涉王维的几部著作为中心,研究王维入选诗歌的数量、特点和杨慎的编选眼光、审美旨趣,不止有利于把握杨慎的诗学观念,对于全面把握王维诗歌艺术成就,以及研究王维的接受路径也同样意义深远。
一、杨慎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及诗论之条目
杨松年在《选集的文学评论价值——兼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一文中认为:“由诗文选集选录诗文作者与作品数量的统计与比较,是探测选者的诗文观点与对有关诗文作者与作品评价的一个方法。”[4]因此,本文中对杨慎接受与评析王维诗状况的分析,也从王维诗在杨慎选本、诗话、笔记中被涉及数量的统计与比较入手。
据张锡厚先生考证,杨慎的诗论著作达13种[5]。然经笔者辨析,其中涉及王维的选本、诗话及笔记主要集中在以下2部诗话及5部选绝句系列选本中。又因杨慎著作版本在刊刻和流传过程中常常出现卷第不一、顺序互异等现象,为了更便于说明问题,将相关著作中与王维有关的诗论及选录列表如下。
表1杨慎唐绝系列中的王维诗论条目表
著作涉及条目参用版本《升庵诗话》1.赵李(卷二),2.五言律起句(卷四),3.律诗当句对,4.绝句,5.宋人絶句,6.古书不可妄改,7.书贵旧本,8.诗用惹字(以上卷五),9.崔涂王维诗,10.王摩诘遗诗,11.右丞诗用字(以上卷六),12.太白用古乐府(卷七),13.子美赠花卿(卷八),14.杜牧边上闻胡笳(卷十),15.半山用王右丞诗,16.苏子由四绝句(以上卷十二),17.石,18.卸亭,19.水田衣,20.绛河,21.翠菅,22.伊字,23.药栏《升庵诗话新笺证》,王大厚笺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丹铅总录》1.紫(卷四),2.隐囊(卷八),3.上林赋(卷十一),4.李益诗(卷十八),5.张諲(卷二十),6.敖器之评诗(卷二十四),7.桂(卷二十七)《丹铅总录校证》,丰家骅校证,中华书局2019年版表2杨慎绝句系列选本中的王维诗作表
著作涉及诗作数量参用版本《绝句衍义》
四卷《伊州歌》1《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绝句辨体》
八卷《戏题辋川别业》1《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唐绝增奇》
五卷《第一叠》《送韦评事》《戏嘲史寰》《寄河上段十六》4《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六言绝句》
一卷《田园乐》六首6《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五言绝句》
一卷《山中送别》《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鸟啼涧》《上平曲》《孟城坳》《鹿柴》《南垞》《乐家濑》《白石滩》《竹里馆》《萍池》《杂诗二首》13《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删去重复条目后,以上王维诗论目录共计30条,诗选25篇,另有少量涉及王维诗篇者,因关系不大,不再论列。
杨慎专研唐绝,《绝句衍义》《绝句辩体》《唐绝增奇》《六言绝句》《五言绝句》《绝句附录》《唐绝搜奇》是杨慎亲自选编的南北朝至唐代绝句系列选本,表现出其编选眼光、审美旨趣的独特性。现在能见到的明曼山馆刻本还含有少量杨慎评语与焦竑批点,因后两本未涉及王维,所以本文就前五例选本作分析。
《绝句衍义》四卷,杨慎以入乐府为标准选诗,显示了杨慎对唐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关系多有关注。除了5首南北朝绝句以外,其余均为唐代绝句,王维有一首《伊州歌》入选。此外,他还在杜甫《赠花卿》下撰写评语,将王维绝句入乐府的诗歌进行溯源,这体现出杨慎对王维“新声”的重视。
《绝句辩体》八卷,杨慎在序言中对梅都官《金针诗格》中提出的绝句四分法表示不满,提出将七绝划分为八种体制,并将多出的四体一一溯源,推断七绝的源头是民歌而非七律。此书辨体明晰,体现杨慎对绝句体制探究的自觉意识。王维《戏题辋川别业》入选“前后皆对”体。
而在《唐绝增奇》五卷中,杨慎在序言里谈到了编选缘由,即“予尝品唐人之诗,乐府本效古体,而意反近,绝句本自近体,而意实远。欲求风雅之仿佛者,莫如绝句。”本文中引用的《绝句衍义》《绝句辨体》《唐绝增奇》《六言绝句》《五言绝句》内容均出自《续修四库全书》第1590册,北京图书馆藏明曼山馆刻本,故后文不一一列出。他“以神、妙、能、杂分卷帙”,以诗作质量高低品第作品。除此之外,序言也包含了杨慎的绝句诗学观,即唐绝上承《诗经》的《风》《雅》遗音,虽为近体,而其意实古。王维共四首绝句入选,卷一“神品”选录《第一叠》,卷三“能品”选录《送韦评事》和《剧嘲史寰》,卷四“杂品”选录《寄河上段十六》。在杨慎之前,选家多選王维的山水和应制等题材,《第一叠》和《剧嘲史寰》几乎没有唐诗选本选录,但它们的确是王维诗作的高妙之作,可知王维的绝句在杨慎眼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杨慎认为王维七绝是具备风雅遗韵的典范。
第四是《六言绝句》一卷,杨慎着意选录并不常见的六言绝句单独成书。作为小众文体,六言诗创作难度大、作品数量少。据学者刘继才统计,《全唐诗》中六言诗仅存75首,而六言绝句只有41首[6]。《六言绝句》中收诗最多的就是唐代王维和宋代文同,均有6首,是“明代前中期收录王维六绝最多的选本”[7]。这些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宋代刘克庄就认为“六言尤难工……唯王右丞、皇甫补阙所作绝妙”[8],杨慎对王维六绝高手地位无疑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最后是《五言绝句》一卷,杨慎选取唐代诗人29家,诗歌67首。其中辑录最多的有王维《鸟鸣涧》等13首诗,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在盛唐诗人中入选数量最多。这凸显了杨慎对王维五绝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与王维在唐代诗坛五绝领域的实际地位相吻合。
总而言之,杨慎的唐绝句选本所承载的选诗、序文、笺释等具备重要的文献与学术价值。研究王维入选诗歌的数量、特点和杨慎的编选眼光、审美旨趣,不止有利于把握杨慎的唐绝句诗学观念,对于全面把握王维的艺术成就及接受路径也同样意义深远。杨慎多部绝句选本重视绝句的音乐属性和体制要求,追求风雅格调,所收录的王维诗歌不但多为经典佳作,亦以独到之明择录蒙尘明珠。事实上,杨慎的唐诗系列选本对王维绝句历史地位的树立和坚持,无疑起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积极作用。
二、杨慎对王维诗歌之评析
从杨慎选录王维诗歌的总量及王维绝句诗歌的选录情况,可以看出杨慎对王维诗歌的重视,而杨慎在《升庵诗话》《丹铅总录》中对王诗精当切实的评点,对后世进行王维诗歌研究及文学批评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王维诗歌内容风格与校勘笺注这两大方面都有深刻精辟的研究,成为其王维诗歌评析的一个重要特色。
(一)诗歌风格论:“浑含”
“风格”是诗词评论家们的重要议题。杨慎在评点王维诗作时,也倾向于對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杨慎汲取了前代诗话的成果,推崇王维含蓄混融风歌的诗学取向。“浑含”语出《升庵诗话》“崔涂王维诗”一条:“崔涂《旅中》诗:‘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诗话亟称之。然王维《郑州》诗:‘他乡絶俦侣,孤客亲僮仆。已先道之矣,但王语浑含胜崔。”[9]325崔诗化自王维句,但王维之诗情感更加隐忍含蓄,避免了直露之病,给读者更多的体味空间,确实浑含更胜崔涂。
所谓“浑含”其实有两层内涵,除了要求诗歌浑然一体,也包含了对含蓄蕴藉之美的追求。司空图曾认为“右丞、苏州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贯达”,“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对此杨慎表示“其论皆是”“尤见卓识”[9]205-206。这不仅着眼于王维诗作如河流般融通连贯,也是强调其含蓄不露而格调韵味自包蕴其中的特点。分而论之,首先是推崇王维诗歌的句意连整流美。杨慎将王维诗《戏题辋川别业》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并置,认为它们同是绝句“一句一绝”之体的典范,有乐府中“打起黄莺儿”一首“意连句圆,未尝间断”[9]240的高超技艺。这一观点在清代学者张谦宜的《絸斋诗谈》中得到了回响,他认为王维甚至超越了杜甫:“此截中四句法,比老杜好看,遂似胜之。”[10]其实二人诗作的“四句法”均是“并列式”,通篇使用对偶,四句如四画并列,可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信有自然浑融的风味。
杨慎对宋代一些直白张扬的诗风颇为鄙夷,欣赏的是王维《书事》这样的诗作,并引洪觉范的评语“含不尽之意”,“不带声色”[9]704赞之,这便是杨慎深爱王维含蓄风格的自然流露了。除此之外,他还直言对王维讽刺诗《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的喜爱,并详细分析道:“唐至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此,而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谓反而讽。末句欲韦郎效子云之赋,则其讽谏可知。”[9]435认为王维通过含而不露的讽喻法,可以达到“言之无罪,闻之可戒”的效果,感叹道“得扬雄之旨者,其王维乎”[11]!
(二)艺术手法论:字法、句法
清人赵殿成云:“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12]王维在盛唐就享有“天下文宗”[13]的称号,其诗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高度的艺术成就。在《升庵诗话》和《丹铅总录》中,杨慎也以评析的方式,从字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来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表达和总结。
首先,在字法上,杨慎极力推崇王维的用字精妙。正如杨慎在“诗用惹字”一条中所说:“王右丞诗:‘杨花惹暮春。李长吉诗:‘古竹老梢惹碧云。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六宫眉黛惹春愁。用“惹”字凡四,皆绝妙。”[9]293不说暮春即将到来,反用“惹”之一字将杨花飘零姿态拟人化,与上句“槐色阴清昼”一同委婉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缓缓托出。除了准确把握王维用动词的灵动巧思,杨慎还专门探讨了王维诗中的助词用法。他拈出王维和孟浩然“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两句,赞道“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与此相对,他批判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学步邯郸,效颦西子”[9]326。究其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王孟使用助词,却未注意到王孟诗句用虚词的目的是达到虚实相间、情韵兼胜的诗境,而模仿之作流于议论、味如嚼蜡,也就不免落入“头巾气”的坎阱中。在单字之外,杨慎对王维用双字之妙也有提及。在评价李白化用古乐府的成就时,他曾曰“如李光弼将子仪军,旗帜益精明”,这一观点其实脱胎于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对王维用双字的赞语,叶梦得认为王维“漠漠”“阴阴”两个双字是全诗精华,“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14]。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杨慎认同王维双字的工妙精切。
其次,“五言律起句”条云:“五言律起句最难。……唐人多以对偶起,虽森严,而乏高古。宋周伯弜选唐三体诗……语诚工,而气衰飒。”紧接着,杨慎列举出个人欣赏的起句典范,这其中就包含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句,并总结道“虽律也,而含古意”[9]221。在杨慎的诗学观念中,完美的五言律起句需要像王维的诗作一样,不仅要严格符合律诗的精密格律,还要具备高雅古朴的审美范畴,无论缺乏任意一端都不能称之为典范。广义的“当句对”是指在对仗的两句中,本句中出现两个语法结构相同的词或词组构成对偶的对仗结构[15]。“律诗当句对”一条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谓之当句对。”[9]233王维诗“门外”对“屋里”,“东家”对“西邻”,上下两句又分别相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之。由此看出,杨慎在诗歌句法上贵于格律之诗学倾向。
(三)诗歌流变论:贯通上下
对王维诗歌渊源流变之论析,并且由王维而引申到重要文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与评价,是贯穿《升庵诗话》《丹铅总录》两部作品的重要命题。杨慎称“六朝人称谢朓工于发端……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9]211,便是认为王维五律的起句有谢朓的高古,堪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他还对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一诗中的讽谏之意和婉讽的高妙手法极为称赏,认为得扬雄赋的精髓。在对王维诗歌渊源予以关注的同时,杨慎更多的是对王维诗在后世的传承流变加以细致辨析。兹举几例,他在“苏子由四绝句”一条中点明苏辙的四首绝句深得王维神韵,又在“半山用王右丞诗”条中引洪觉范言指出王安石对王维的学习,对距离王维时代较远的元代诗人陈孚,杨慎也能认同他诗作中包含的“辋川情致”。
值得关注的是,当杨慎将王维的诗歌置于自唐至宋诗歌演变的历史脉络中观察之时,他还冷静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宋无诗”断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王维,试图相对理性地识别唐宋诗之间的内在联络,以作出客观的评判。关于这一点,《升庵诗话》中的《宋人绝句》条相当关键:
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张南轩)五诗有王维辋川遗意,谁谓宋无诗乎?[9]244-245
杨慎认为张栻的五首绝句颇得王维辋川诗的遗韵,可见宋代也有好诗。换句话说,在杨慎看来,“辋川遗意”是衡量宋诗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无疑是对王维诗及其影响力的極高评价。杨慎由王维诗歌传承而生发出的“谁谓宋无诗”质问,将矛头直指李梦阳、何景明等人“诗必盛唐”[16]“宋人诗不必观”[9]714的口号。尤其是他在联系王维诗歌,品味出蕴含宋诗中的“辋川遗意”,有意识地在揭示出唐宋诗歌之间无法截然割断的内在的历史联系。这样的眼界和胸襟,比起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偏狭专擅,显得客观而通达。
三、杨慎对王维诗歌之校释
杨慎天资聪颖,又“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3]5083,可谓博物洽闻,明人蔡翰臣在为杨慎著作《千里面谭》作序时曾给予评价:“三十余,益肆玄览,论议精博,谈苑之宗,著述流传,薄海内外,靡不依归。”[17]可见杨慎学问之广博、影响之远大。也正因如此,杨慎的诗学著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考据的烙印。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谓“杨升菴谈诗,真有妙解处,且援证该博”[18]。在明代心学思潮泛滥、学子论学空疏的时代氛围中,杨慎的《升庵诗话》《丹铅总录》能做到用力于校勘笺注,尤为可贵。其对王维诗歌之校释,主要集中在重视原典、文字校勘、词句笺释三个方面,这些考证既有利于把握王维等诗人的文献本貌,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杨慎的考据学成就。
(一)重视原始文献,讲求文字校勘
古代的诗歌作品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字句难免会面临错讹的情况。杨慎多处强调原始文献对于正确理解作品思想艺术成就的重要性,尤其反感后人妄改古书文字,对后世学识浅薄者将王维《老将行》中“耻令越甲鸣吾君”的“吾君”改作“吴军”一事,杨慎大呼“维岂谬至此邪”[9]261。在卷八《书贵旧本》中,杨慎对书商一心牟利而随意增删古籍内容的现状大感痛心,他认为这给后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王涯诗充入王维诗即是一例。正因为此,杨慎认为古书珍贵绝不在表面的“古香可爱”,而在于“可以订讹”[9]267。
不仅如此,他还在著作中对王维诗歌做了部分资料考证工作,注重考察王维诗中的字词含义,还自觉承担起对王维诗集进行辑佚的责任。见“伊字”条:“西天佛书,伊字作‘,如此方草书‘下字。王维诗:‘三点成伊犹有想。教乘法数,有二伊之文。二伊,新伊、旧伊也。新伊,如此方言今文;旧伊,如此方言古文也。”[9]1141此外还有“王摩诘遗诗”条。此外,杨慎还利用王维考证他人生平,如“王涣王之奂”[9]1042-1043条中,他考证王之奂曾与王昌龄、王维同游之事,以证明王之奂与王涣不是一人。
(二)重视词句与主旨笺释
杨慎还在《升庵诗话》中对王维诗歌做了很多资料考证工作,注重诗作中保留的传统文化细节,详细考证了王维诗中出现的一些词句和典故的含义。杨慎博古通今,面对王维诗中之名物、地理、典故等,往往游刃其间,考据精切。如《升庵诗话》中的“翠菅”“赵李”“药栏”“绛河”“水田衣”等条,《丹铅总录》中的“紫”“桂”“隐嚢”等条,对王维诗中名物的内涵都有详细解析。其次是考释典故,例如,“赵李”条引用《汉书》,考证出王维“日夜经过赵李家”中的“赵李”二人非赵飞燕、李夫人,而是《汉书·谷永传》中的游侠近幸之臣赵季、李款,后顾炎武等人等亦在对此条进行考辨时均服膺杨慎的卓识。
由于时代相隔再加上阅读者的学识所限,读者在阅读中有时不能准确理解诗作主旨,杨慎在笺释诗歌的时候就格外注意阐发诗意。“杜牧边上闻胡笳”条云:“‘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先白,苏武争禁十九年。苏武之苦节如此,而归来只为典属国,汉之寡恩,霍光之罪也。王维诗:‘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9]570-571杨慎援引王维诗意以证杜牧《边上闻笳三首》的要旨,有助于读者发掘诗歌更本真的面貌。
杨慎“以经史考据之法治诗”[9]序言三,虽囿于现实情况不免出现疏漏之处,但其成就无疑远超前人。在胡震亨《唐音癸签》、胡应麟之《丹铅新录》以及王士禛《渔洋诗话》等诗话中,常常可以见到他们引用杨慎的笺释与评析,或赞同其说,或生发其义,或辨其然否,在这一点上,“深于辩核”[19]的《升庵诗话》与《丹铅总录》对王维等人作品的考证多有贡献。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杨慎有关王维的选录与评析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些许缺陷之处,或偶相抵触,或引言不确,这多为时代与环境条件所限,与其实际成就相比显得瑕不掩瑜。从王夫之对王维诗歌的选录数量以及对其诗作的精当点评来看,杨慎对王维的绝句高手地位确乎持推许态度,从而也充分地论证了王维诗歌的高度成就,并对王维相关诗歌文献作出了泽被后人的考据贡献,对于后世学习与研究王维的诗歌及对王维在诗歌史上的定位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贽.续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73-1674.
[2]王文才.杨慎学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0.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杨松年.选集的文学评论价值:兼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M]//陈平原,陈国球.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9.
[5]张锡厚.杨慎诗论著述考:上[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59-67,73.
[6]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J].文学遗产,1988(2):64-72.
[7]孙武军,张进.明代前中期唐诗选评中的王维接受[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88-92.
[8]刘克庄.刘克庄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1:4085.
[9]杨慎.升庵诗话新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富寿荪,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18.
[11]杨慎.丹铅总録校证[M].丰家骅,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435.
[1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题辞[M].清乾隆二年赵氏原刻本:1.
[13]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533.
[14]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411.
[15]韩成武,贺严.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1(6):28-31.
[16]赵春宁,师雅惠.明史文苑传笺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612.
[17]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46.
[18]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9.
[19]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