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洋
摘 要:文章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当下“太极热”的发展趋势,总结归纳太极拳在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提高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认同 太极拳文化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025—03
1 文化认同与太极拳文化
1.1 文化与文化认同
文化,最早起源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于文化的解释,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各不相同。郝苏民在《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人文是人世间人类的创造物,即对社会的改造和培育或对人本身的教化。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是这样解释的:文化分为广义的“大文化”与狭义的“小文化”,广义的大文化是指“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而狭义的小文化则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文化认同是在对所接触的文化上的一种基本的肯定与认可,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范碧鸿等在《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对文化认同的解释是“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与个体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语言等崇尚与传承,也是民族群体与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它引导个体接受和热爱民族文化,最终文化将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增强民族的内聚性与亲和性;其实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异”,即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以区分与其他文化的不同。”[2]而在《文化认同论》中,郑晓云指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其起源首先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思维加工后积淀于人脑中,形成定式进而依据这种定式来创造文化,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文化认同的早期阶段。”本文所研究的文化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张岱年等所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郑晓云编写的《文化认同论》中对文化认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1.2 太极拳文化
太极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拳原名“长拳”“绵拳”“十三势”。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练习者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原有套路进行改编创新,从而产生了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太极。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现在公认的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沟,创编人为陈王廷。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大家,“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显然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底蕴。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优秀武术拳种,对道家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太极拳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孕育而生,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等方面都无形中渗透在太极拳文化中。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太极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太极拳礼仪道德的核心、表现和方法论都有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璀璨的中华武术文化中,太极拳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拳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拳脚功夫,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头脑的修炼。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人体自身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太极拳运动正是完善自身、追求自然最为理想的手段。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可以强身健体。”邓小平同志更是言简意赅的题写了“太极拳好”的著名题词。随着人们健身、养生、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太极拳的练习,一些学校也把太极拳作为一项课程来认真对待,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形式的俱乐部把太极拳发展成一项特色项目,种种迹象说明太极拳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在对太极拳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以太极拳所蕴含的“拳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的成长及自身的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教育功能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璀璨的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儒道两家的文化影响颇深。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也深受儒道两大家文化的影响。太极拳注重的是“德”的培样,具体指武德的培养。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亘古名言更是突出了“德”的重要性。太极拳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要尊师重道,遵守社会公德。“内家拳有‘五不传之说,即,心险者 、好斗者 、狂酒者 、轻露者 、骨柔质钝者不传。前四者均是讲武德不好不可以传授等;而少林派更有‘少林十诫条。”种种现象表明,武德不好,即使武功再好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武术大师,武德不好,即使自身条件再好也无法练就上乘的太极拳。太极拳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内心的修炼比拳脚上的功夫更为重要。在太极拳中要求“立身中正”“尾闾中正”与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交相呼应。而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则深刻体现了儒家“谦让”和道家“不争”的美德。
2.2 发展智育,提高悟性
首先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手脚配合的外在练习,更多的是一种意念或精神的内在修炼。练习太极拳关键在于“悟”。“悟”说起来每个人都懂,但是真正可以“悟”透太极拳至理的则少之又少。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无论是“捧、捋、挤、按”的动作配合,还是“精、气、神、意”的运用,都渗透着“悟”。“悟”的存在,使太极拳的形有了“神”,从而使太极拳不再单调。其次,太极拳中的“悟”使练习者的思维更加具有逻辑性。练习太极拳时,由于“悟”的存在,使练习者更加专注于手脚与呼吸的配合,提高精神注意力。而且,练习太极拳要改变思维,改变观念,以常人的思维很难领悟到太极拳中蕴含的哲理。“通俗的说要运用逆向思维,才能练好太极拳,通过‘悟才能使哲理成为‘拳理,以致成为人生至理。”
2.3 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太极拳运动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心合一,呼吸深匀细长,心静用意等。并且将中国古代的医学、经络学以及阴阳学溶于其中,要求练习时要“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气要发于丹田,力要出于腰间,把意念和动作有机结合。动作要圆润、缓慢、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气息要随着肢体肌肉的松紧而改变。这种独具特色的练习方式,有利于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动作舒缓柔和,适合男女老少大多数人群练习,通过手脚与呼吸的配合,使肢体更加的灵活,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太极拳要求身心合一,在练习时要剖除杂念,心静体松,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尤其对那些每天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练习太极拳还可以使心情愉快,积极乐观,情绪稳定、陶冶情操等诸多的益处。“北京大学心理系曾对老年知识分子作太极拳锻炼者脑电波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练习太极拳可以消除紧张消极情绪,缓解紧张状态。”
2.4 培养和谐之美、道德之美
首先太极拳要求“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简言之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把人体各部分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自身内外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等,以大自然中的动物名称命名使太极拳中的动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又如,“练习太极拳时要求‘ 运劲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形如博兔之鸡, 神似捕鼠之猫”等等,不仅把动物的动作融入太极拳之中,更是把动物的形态、攻防意蕴融入其中,使太极拳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其次,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中正而不倚”。在以儒道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经过数代人的探索与研究,武林中前辈将“中庸之道”与太极拳的练习完美的融为一体。练拳时要求身体保持“中正”强调“立身中正安舒”,在行拳、打坐、站桩中均要求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即自头顶“百会穴”、躯干、下至裆部的“会阴穴”形成一条直线。“中正”不仅是外在身形的要求,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中正”。陈鑫说:“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说明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谦虚谨慎、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道德品质,形成处世稳重、平和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范碧鸿等.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岭南学刊,2009(2).
On the "Education" of Taijiqua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Zhao Yangyang(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deductive metho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Taijiquan cultur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ji Popular", sums up the Taijiquan value in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to improve Taijiquan culture a sense of identit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 Taijiquan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