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地文化为载体的高校“美育+思政”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4-05-22 14:07孙连任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教育策略

[摘 要]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做好美育工作需要着眼于当下,立足于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美育的规律和特点,培育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随着教育現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开展美育具备充分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围绕校地文化为特色开展美育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资源特色的优势引导,育人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深化和巩固。

[关键词]美育教学;校地文化;教育策略

美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围绕国家“双高”建设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改革和内涵建设而言,需进一步挖掘教学特色亮点,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美育+思政”育人的水平。

一、构建“美育+思政”教育融合的校地文化场景,拓宽育人空间

美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的特色,以多维度空间格局打造丰富的教学场景,以沉浸式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思考,让美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促进学生以学促行。

(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凸显办校特色

美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环节,课堂是第一教学空间,而校园空间环境则是开展美育教学的有利载体。

学校的校园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一方面,校园文化长廊、宣传屏幕、宣传展板等为美育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文化进行探索和挖掘,更深入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通过直观感受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可提升对专业学习的感知能力,形成高度的自豪感,进而更好地融入专业学习当中,发挥美育教学对专业学习的指导、对思政育人的引导。另一方面,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智慧课堂等场馆为美育教学提供硬件支持,通过不同专业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1]以校园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美育教学使学生对职业文化、行业文化等内涵认识更加深刻,以美育为载体,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构重要的着力点。

(二)挖掘校史文化资源,赓续办学使命

美育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动力,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将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在高校美育教学中,伴随着学校建设发展最持久、最深刻的就是校史文化,通过美育引导,让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学校建校的历程,感受学校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进而更好投身专业学习中,加深对专业学习的认识程度,实现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育人阵地的建设,通过梳理校史文化记忆,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展示,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校史文化的全貌,感受到更加鲜活的校友故事。通过校史馆展示,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回顾校史文化、时代发展历史片段,进而对照现实,形成对未来的长远思考。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校友资料,形成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衔接,通过校友宣讲、校友故事展示,让学生们可以看到更为鲜活的校史文化赓续,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树立榜样模范,为学生铺就职业发展的规划道路,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思考和发展规划。

(三)探索社团文化资源,激发育人活力

社团文化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社区服务的重要文化载体,探索社团文化资源,更能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因而,可以成为美育教学的内驱动力之一,通过美育融入社团文化,实现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育教学场景的建构,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明确社团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让育人目标更加清晰。社团文化资源覆盖范围较为广泛,且资源特色较为鲜明,符合学生们的兴趣喜好,而且具备极强的凝聚力,通过开展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认知感受能力,将美育教学实践与社团活动相融合,赋予美育教学实践更多的思考,也注入感知审美体验的多种维度。另一方面,社团活动能够为美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育人案例。社团建设各有特色,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通过记录活动的瞬间以及制定活动的环节流程,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参与感都被激发出来,构成了美育教学最强劲的精神文化力量。

(四)借助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搭建校地育人平台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赓续传承[2],对于属地高校美育教学创设了最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以辽宁为例,从辽宁“六地”文化资源到新时代“六地”传承发展,既涵养了深厚的地域红色品格,更彰显了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传承。

高校应积极探索,拓展校外美育教学资源,提升美育教学、思政教学以及专业教学的协同发展,努力开拓更为丰富的教学空间,整合具有育人特色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以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突出美育的价值塑造功能,让教学和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审美视角感受精神价值,以高度的文化价值认同转化为言行表现,进而投身到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当中。另一方面,以特色活动为牵引,注重多方面合力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价值选择等的思考,突出个性化发展,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话题讨论,让学生以更加深刻、饱满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全面综合发展,打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世界。

二、丰富“美育+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容,提升育人格局

美育无处不在,涵盖内容极为丰富,美育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能够推动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使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对美育的育人格局、育人功能有充分阐释,以此为政策依据进行教学探索,丰富“美育+思政”融合将会推动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引导学生校园生活教育探究,深植学生爱校情感

在校园环境下,教师应积极依托校园内部的育人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空间环境下形成对审美环境的基础认知,以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不同维度的审美认知,推动思政育人与美育的融合,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加深对现实的思考。

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校园的文化场馆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校园艺术活动场景建设等都可以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并且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建设发展的变化,美育环境也要不断丰富,学生只有真正融入校园环境中,对校园生活保持充分热爱,才能更加专注地学习,融入教学环境中,从而赋予自身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校的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际上,美育教学对校园资源的挖掘和内容探索,也是对学生价值思考的引导,人格健全、价值认知感悟深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启发和助力。

(二)培育学生专业文化教育体验,培养学生职业理想

美育内容以审美价值为导向,以育人价值为目标。在美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索与感知能力的自觉性发挥,以美育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牵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生认识感悟能力得以培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专业融合下,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学习探索中,进而以审美、艺术感受、情感体验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思考。

专业文化教育体验建立在职业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秉持着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喜爱,才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学习当中,职业理想目标才会更加清晰。以校史文化、行业文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及劳模精神为内涵指导下,学生重视对职业体验的审美感受,提升对职业发展的思考。美育和思政的融合作用推动了专业教学的开展,让教学实现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能会更加理想,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会更加长远。

(三)强化学生振兴发展教育感悟,坚定学生报国志向

高校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向和爱国情感,在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祖国发展呈现不同维度的审美体验激发和引导下,学生的报国志向会更加坚定和自信,美育和思政教育协调融合的作用发挥也会更加充分。例如,在校史文化审美体验中,学生可以看到职业文化之美、红色文化探索之美;在地域红色文化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特色之美和时代责任之美。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激励着学生们成为时代发展成果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更塑造了新的辉煌成就的创造者,带动学生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行。

三、创新“美育+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方法,巩固育人成效

美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既凸显了不同专业学科的育人特色,更强化和彰显了育人的价值。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探索,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的学习互动体验,能够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

要求。

(一)完善“美育+思政”教學内容体系

“美育+思政”教学要建立完善的内容体系,结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发展需求、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需求以及高校育人目标等,以更加具象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提升美育教学效果。

第一,注重红色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充分挖掘美育元素,强化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确学习目标。第二,挖掘校园、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整合美育教学内容,以学校的文化展馆、校史馆、博物馆以及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提升美育文化的展现力和生动性,以公共基础文化项目丰富学校美育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注入思政教学元素,增强美育教学的深刻性和现实性。结合思政教育不同课程类别特点,促进美育和思政课程教学的集体备课,充分挖掘美育和思政教学元素的相互融合,丰富美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审美体验感。

(二)搭建“美育+思政”教学资源平台

美育注重精神文化审美的浸润和熏陶,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创新中,要善于运用美育的创新手段,尤其是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借助技术平台手段,提升美育的可视化和体验感。目前,思政教育教学平台较为完善,以学习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载体为特色的学习平台较为多元,教学资源也相互融通,以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为载体,融入美育教学元素可以形成教学融合的叠加效应。

第一,推动“美育+思政”平台资源整合,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呈现。借助慕课、学习通等平台进一步完善美育教学模块,让美育作为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呈现,以美育教学推动思政教学实践,以思政教学赋能美育教学。第二,创新云展示平台,通过整合微课资源,开展云展出、云参观、云演出、数字文博等活动的方式,提升文化的可视化效果,让审美体验更加生动,并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对于价值认知的思考。第三,提升教学互动水平,创新技术手段。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和感受是教学效果呈现的最直接表现。因此,运用虚拟感官体验、直播互动等方式可以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丰富讨论互动、评价体验

方式。

(三)创新“美育+思政”教学实践活动

美育教学不仅重视审美体验和感受,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探索,在学生的感悟中形成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思索以及价值思考,而思政教学的融合则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因此,探索“美育+思政”的教育实现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有极大助力。第一,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展示平台,带动学生分享讨论的主动性。在课堂环境下,美育要巧设教学主题,结合理论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例如课堂文艺展示、文化鉴赏、辩论赛、云游等,让学生以符合个性、审美需求的呈现方式带活课堂氛围,形成美育教学的互动场景。第二,拓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场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活动空间,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交流、学习研讨、企业社区研学体验等,在感受中形成思考,以思考推动践行,在美育教学中让学生融入社会、感受社会发展的变化,在思考中自觉投身到服务社会、建设发展的实践中,成为美的创造者。第三,深化教学评价反思效果,通过实践报告总结和评价,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反馈,形成准确的学习思考,进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结束语

美育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探索能力,进而通过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以丰富的美育浸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美育事关民族振兴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提升高校美育教学水平能够不断推动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升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效能。“美育+思政”更是塑造人、成就人的重要载体,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深入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周蓉.以“大美育”为引领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2):133-136.

[2]杨清莹,顾海棠.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2):100-102.

作者简介:孙连任(1990— ),女,满族,辽宁沈阳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美育课题“以校地文化为载体的“美育+思政”融合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NCCTMKT202303)。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教育策略
一首湘西人性美的田园牧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试论小学美术中的美育教学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