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视域下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的统一

2024-05-22 08:16程玲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大思政课”布局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需遵循教书育人宗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统一中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学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随事、时、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与进步。他指出,此项工作需遵守三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教育与培养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以此提升工作效能与质量[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教书育人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的任务居于核心位置[2]。这一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此观点不仅彰显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指引着中国教育事业向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迈进。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出发,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以获得生存,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建构价值以完善自身的发展。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课程作为教育的承载体,蕴含着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和建构意义世界的双重功能。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浸润价值的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该是“人师”。不仅需在“授业”与“解惑”方面展现专业精湛,更应承担“传道”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教书育人的宗旨,而且须从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应自觉树立教书育人意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理论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进行课堂讲授,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其二,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坚守仁者爱人的道德初心,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有执着于教书育人的职业忠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遵循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的道德规范,成为学生信赖和尊敬的人。教师应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用高尚师德、品格魅力和学识修养感染学生,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启明灯。

其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许,也是对新时代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就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创新思想观点,优化知识储备,筑牢历史根基,拓展国际视野,透析现实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破解教学难题的能力,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

二、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规律是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接受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的思政教育理念,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成长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特点。

其一,把握学生成长的“自然性”特点。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独立意识增强,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但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认识更加全面,开始进行更加深入丰富的自我探索,但思想不太成熟;认知结构日益复杂,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但辨别能力稍弱,对一些问题缺乏客观理性公正的判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学生成长的“自然性”特点,要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充分尊重學生的独立思想,尊重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要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尊重学生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课程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感知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以适应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思维特点,使学生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理解、认同和共鸣。

其二,把握学生成长的“社会性”特点。马克思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互相关系。”人在这种互相关系中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了社会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经典论述可以看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思想和行为无不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着强烈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也受到时代环境、社会形势、教育氛围、互联网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从“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应致力于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世界及中国发展趋势、中华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对比、时代职责与历史任务,以及将宏伟理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其三,把握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特点。马克思认为,“人”并非仅处于思辨维度的“理想”概念,而是作为历史编织者与剧中角色的双重身份,在形成的“关系网”中展开的“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者[4],“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都是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在生活关系的拓展和转变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科学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在追求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中,对人的最高价值进行寻求和探索,在课程的工具理性之外帮助学生看到课程的人文价值。

三、在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的统一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德育先行,涉及教育目标、方法及其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实现这一使命,要求注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统一,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融合,专注于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人。

“立德”源自《左传》中的“三不朽”,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立德”旨在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而“树人”侧重于才能和技艺的培养,旨在培育具备高素质、强能力、健全心智的人才,突出了技能和知识的

教育。

其一,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教师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提升自己,围绕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将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将塑造修德明善的人格与培养格物致知的能力紧密结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知识学习只是课程的载体,价值塑造才是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体现了高等教育对“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即“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确立人生的初步目标,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厚植家国情怀,强爱国志,践报国行。其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创新,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信念的共同建构,着力于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价值引导等多个方向,引导学生从“学习什么”的知识愿景转向“为什么学习”的深度思考,形成对问题的全面探究意识,自发生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渴望。在知识的推理和演绎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力,体会到真理的力量,从而在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凝练出思想政治素养,体会到课程所蕴含的隐藏在知识结构背后的独特价值。

其二,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6]”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参与者和主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追求知识,探究知识背后的价值空间,实现对世界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学生在个体成长中应该积极面对和回应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弘扬修身克己和知行合一的精神。何谓修身克己,即用社会准则和规范修炼、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修养自身良好品行的过程和境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言:“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在孔子看来,君子要注重修身克己,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但是“行”却比“学”更为重要,“学”与“知”,最终要落实到“行”。修身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转化成道德实践,从而促成理想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要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就要在修身克己和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学识和品格修养,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融合贯通。其次,要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其三,在课程中突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强化了教书育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内涵和价值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拓展为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这就明确了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所有教师都要自觉遵循教書育人宗旨和学生成长规律,并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所有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都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使命担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教师肩负着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要职责。教师对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以及人民的福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宗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其具备进入各行各业所需的技能和本领,又筑牢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使其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遵循教书育人宗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并服务于学生,遵循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旨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及人格的全面成熟,培养他们成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4]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9.

[5]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N],2016-09-1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作者简介:程玲(1981—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怎样运用多媒体教好英语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