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2024-05-21 09:28:34张茂
中国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语文课程劳动

张茂

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自主劳动的意识。只是单纯借助劳动课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融合学科教学,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小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极强极高的感染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劳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

一、语文课程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件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让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结合有了新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随着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学习了《妈妈睡了》等课文,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又如,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教师适时引导:“古代的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每天都做有意义的劳动了吗?”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分享各自做的有意义的劳动,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上學时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劳动的意义在这里体现,正确的劳动观在学生心中萌芽。

其次,在语文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例如,学生学习《田家四季歌》后加深了对季节农事的了解;学习《纸的发明》后知道了纸的由来,从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补充传统农业劳动、手工艺劳动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

最后,在语文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例如,学生学习《狐狸和乌鸦》后深刻领会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习《手指》后,吃苦耐劳的精神扎根在学生心中;学习《鲁班造锯》后,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鲁班通过观察“长着利齿的叶子”得到启发,发明了锯,总结出“劳动生智慧,实践出真知”。

二、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

1. 整合资源原则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隐性变为显性。教师在课前要精心研读教材,认真备课,恰当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变为“显性”,渗透到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2. 潜移默化原则

与幼儿阶段不同,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他们的行为受自己的思想控制,越是到了高年级,他们的自我意识就越强烈和明显。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不能采取直接灌输或者强迫的方式,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感染学生,让劳动成为他们自发的行为。

3. 适时适度原则

在挖掘小学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时,教师须精心研读教材,适时适度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不能为了完成劳动教育任务而机械开展劳动教学,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度”,不可本末倒置。切忌生搬硬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有意义且有必要的才去挖掘。

三、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赞扬劳动精神的课文,教师应最大程度地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优势,采取润物无声的教学策略,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拓宽学科育人的深度和广度(见表1)。

1. 随文渗透,课堂中自然习得

以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为例,授课时,教师切忌开篇直接陈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剥夺学生自行探索、体验的权利;教师应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疑问。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探寻“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小视频,展示米糕的制作过程。通过深入浅出的学习,学生发出了“做出一块米糕真不容易呀”的感慨。是啊,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经过那么多人,最后才能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珍惜,更要感恩。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小小的孩子便明白了大大的道理,从而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尊重劳动成果。

2. 聚篇成类,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针对相同题材、相同主题、相同表达方式的共性文本,教师可以跨单元、跨学段地组合文本,最大程度地开发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感知劳动精神。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与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均有赞美劳动、热爱劳动的共同主题。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四年级下册的《挑山工》均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千人糕》时都有共同的疑问:一块普通的糕为什么能叫千人糕呢?学生在初读《挑山工》时,便有疑问: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还能最先到达山顶?

有共性文本,就会有相悖文本。相悖文本的矛盾张力会形成强大的思维冲击,这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讽刺了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告诫我们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局的;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了》揭示了劳动者的朴实与真挚,赞美了深深的母爱。相悖文本对比教学让学生十分强烈地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劳动教育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

3. 家校共育

想要学生热爱劳动,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还需家校携手。家校共育,可以大大增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共建良性的育人环境。首先,请家长代表向所有家长发出倡议,介绍学生从小参与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号召家长先在家里行动起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其次,结合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呼吁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劳动与成长,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学习《琥珀》之前,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如何制成的,感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亲手制作琥珀。在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有利于学生及家长养成良好的劳动心态。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从小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让学生知道劳动最光荣、最美丽、最快乐的道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劳育人”的理念,从课程的视角寻找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形成语文、劳动的双重鸣奏,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又要注重课程中劳动素养的渗透,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 丁宏喜.统编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0(32):36-39.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OL].(2020-03-27)[2023-11-12].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 15_472808.html.

[5] 方弟丽.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6):87-90.

[6] 吴旭.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A]//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C].扬州: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38-39.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红岩小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语文课程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