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

2024-05-21 01:42:49郑士鹏董建林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郑士鹏 董建林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化实践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指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本期开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邀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士鹏教授团队、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俊华教授团队,分别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依据、使命耦合、进路落点”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策划:文丰安  易晓艳)

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基础的文明自主创新。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各动力机制的联动耦合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目标导向力与实践续航力,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性、价值指向性与创新驱动性,赓续历史文脉,激扬中华文明的现代张力,促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历史长河与世界现代化大潮中行稳致远,持续绽放中国式现代文明的灼灼华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动力机制;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 G122;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4-0080-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的现代文明新样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论断意蕴深刻、导向鲜明,为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梳理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涵研究。肖灵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内涵为“自信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开放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地推动文明体系转型”[2]。何星亮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3]。张健、齐付清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和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赓续创新、是“第二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呈现[4]。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朱雪微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是推进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5]。徐俊六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6]。邹绍清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使命的创新性命题,有利于把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破解世界文明纷争难题[7]。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高旻、赵耀宏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8]。方世南、马婧认为在现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应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发展[9]。袁祖社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10]。

从现有资料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成果集中分布在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进路等问题上,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体系框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影响意义与发展路径,但对影响其接续发展、开拓超越的动力缘由的解读分析较少。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各动力机制的联动支持与耦合激活作用,各动力要素是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性、价值指向性与创新驱动性的必要切入点。因此,需要深刻挖掘并接续鼓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目标导向力与实践续航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守正创新与包容开放的态度,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定底气,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文化浪潮中乘风破浪,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一、历史主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并非自发推进,而是在历史主动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主动创造力,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熔铸自觉引领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时代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发挥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担当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凝聚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彰显了赓续历史文脉和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指引民族文明建设超越迷障,为现代文明的构建汇聚深层持久的薪火力量与科学先进的文化張力;现代化实践凝结了未雨绸缪的时代预见精神,带动传统文明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情实际以实现“凤凰涅槃”,进而转向先进现代文明。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源动力,激扬中华文明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主动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主动担当起带领中华文明冲云破雾、开辟新路、迈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启蒙革新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将先进科学思想与爱国革命文化紧密结合,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力求唤醒民族自尊心与群众觉醒意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扬与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复兴中华文化的峥嵘岁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1]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1],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要“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重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体性与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了较为繁荣的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的需求,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文化革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发挥主动创造性,发扬敢闯敢创品质和历史主动精神。邓小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3],注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动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进程的高度重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具活力的体制保证和迅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接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事业,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现代化崭新形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15],党的二十大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6]45为契点,做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6]45“深化文明交流互鉴”[16]46等重大规划部署。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变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加完备的政策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充分发挥引领方向与凝聚共识的主动创造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推进“两个结合”的创新性发展,积极进行自我革命和思想解放,继续探究整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体国情以及优质传统文化瑰宝三者相契合的文明成果,努力创造既符合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独具中华文化气派特色,又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熔铸自觉引领力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中华儿女以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脉络为引线溯源,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思想为引领旗帜,逐渐创生演化出独具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观、统筹“速度”与“安全”的发展观、强调“划出红线”与“亮明底线”的法治观念和底线思维,均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中和思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借鉴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恩格斯亦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7]。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与相互作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此为鉴,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23-24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6]23,体现出对两种文明间辩证关系的重视与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人类文明新样态铺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德政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契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8]16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既体现出对传统“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政德思想的赓续,也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及唯物史观中将人民群众置于历史主体地位理念的发扬。

历史是文明的载体,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6]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承嬗离合、以文培元、历久弥新的内在张力,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承载预示着现代文明演進的新思路。中华民族以继往开来的勇气和毅力,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天下观、社会观、生态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并将它们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结、融通契合,转化为助推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不断筑牢中华民族赓续绵延的精神大厦,书写壮美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谱。在社会蓝图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也遵循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发扬革新当代科学文明观,能够引领中华儿女“知古以鉴今”,借助历史思维和科学理念为指引,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源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时代感召力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1]。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承袭了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民族优势,又为其注入充满生机的现代性因素,凝结了一叶知秋、未雨绸缪的时代预见精神,激发了中华文化的当代活力。1921年6月,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化”概念[19],致力于探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萌芽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现代化装备”等军事方面的“现代化”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逐步从军事领域拓展到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经济层面,毛泽东提出要从1953年起,“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20]207,并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0]350,“一五”计划的实施也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21],确立了较为明晰的现代化目标,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拓展了前景思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结合国情状况与世界现代化形势,提出了契合本国发展速率的“小康”目标,倡导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铺垫了科学的演进逻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感召力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性特质,又有基于国情实际的自主特色,依靠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治国理念和发展路径,在与世界现代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逐渐实现民族文明的自我塑造与发展模式的独立构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日益显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不断凝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合力,有效实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然而,作为未竟之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仍然道阻且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莫测,内外反动势力虎视眈眈,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现象仍然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还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洗礼下,需要让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建设共荣互促,而不能顾此失彼甚至互相掣肘。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应严肃抵制“保守传统化”或“去中国化”倾向,既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此外,还需积极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创新其现代化表达形式,站在新起点上不断汇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化力量,依托其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强大的时代感召力。

二、价值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力

恩格斯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也离不开目标导向的指引,需要整合人民至上理念、中华民族文明延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重价值指向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所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主体能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亘古弥新的当代续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发展充盈持久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借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达到以文固本、以文铸魂的目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淬炼强大精神推动力。三重价值动力因素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主体能动力

“文明以止,人文也。”[23]人是文明的主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所追求的绝非单向度的物的现代化,更不可忽视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全过程,为其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主体能动力。

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人民满意为立足点,注重全民共享,以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为价值归旨,致力于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现代文明成果最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规划并实施的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举措始终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革命战争年代追求人民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现代化”侧重生产发展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再到“两手抓”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以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精神与物质水平为价值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始终围绕人民诉求的变化而优化调整,其催生的现代文明成果充分融贯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的人民性价值。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人民力量为动力源,注重全民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18]441,可见需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尊重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扬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奋斗力量。党和政府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与大众传媒宣传等方式,不断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群众逐步实现道德素养现代化、价值观念科学化以及思维方式逻辑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稳步扎实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进一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促使人民群众积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人民群众的薪火相传中赓续传承,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中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瞄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能动力,焕发出独属于中国式现代文明的灼灼华光。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充盈持久生命力

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蕴含的理论哲理、价值体系、文明态度、文化内涵、发明剏新与治国方略历久弥新,蕴藏着解决当代难题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能够助力中华儿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习近平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2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便是中华文明亘古弥新的当代续篇,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发展充盈了延绵不绝的持久生命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在于其连续性,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以国家形式延续至今的典例,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便在于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赓续、恒常与革新能力。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在一次次返本开新中获取源源不竭的延续动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发展原则,在把握文明意识形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传承文明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强化文化赋能,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先进文明因子相结合,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注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文化法规,发布《“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策略规划,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科技化转型升级,筑牢高素质人才高地,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促进文化内容创新和品牌打造,充分挖掘文化创新潜力,提高文化生产力。在保证中华民族文明活性的基础上,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文化底蕴,于新时代不断探索创新更多的文明可能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提升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形势,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互鉴中提升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价值尊重与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提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1],我国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同世界文明接轨,秉持海纳百川的态度,在与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并通过建设多元化的文明展示窗口,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场域、走向世界。当然,面对国际波谲云诡的意识形态与文明样态,在对外交往中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找准中国文化的定位,牢牢植根民族文化,积极吸纳先进文明,正如毛泽东所言,“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6]。而在把握与世界文明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应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民族精神,抵御文化霸权,树立文化自信、历史自觉与时代自省意识,促使中华民族文明在文明历史长河与世界现代化大潮中行稳致远。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淬炼强大精神推动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8]164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引领社会变革,文明凝聚精神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繁荣、文明兴盛为基础,用与之相匹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固本、以文铸魂,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淬炼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曾经的鸦片战争不仅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也使文明蒙尘,积贫积弱的国情引发了部分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深陷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复兴征程。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与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锤炼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创造精神,在探索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奋楫笃行的拼搏张力。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涵养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颖的开明变通思路和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标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越是不能放松懈怠,越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需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振奋中华儿女的精神气魄,发扬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自觉精神。同时,中华民族需要在推进“两个结合”和践行“两个答案”的过程中坚定价值指向与目标追求,洞穿现代文明弊病,破解现代文明困局,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复兴答案,深刻领悟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所承载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接续奋斗、自信果敢的磅礴力量,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积极、愈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创新驱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续航力

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证实,一种文明样态的创建与实现,必须具备推动其革故鼎新的创新驱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升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力,五大文明相济相生激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样态革新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汇集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泛聚合力,三者以中华民族守正创新、顺时而动的独特优势共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装上时代“新引擎”,鼓足实践续航力。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升华精神支撑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精神生活作为社会意识领域的重要范畴,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进而又反哺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涵盖的价值认同、崇德向善、谦虚谨慎、和谐有序、崇高笃行、科学理性等文化内蕴,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升华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力。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7],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新命题。可见精神和文化层面富裕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和经济层面的富裕,二者是同向同频、协同共进的。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党中央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与规划,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精神生活基本权益。积极开展理论宣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引导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多元主体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促使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信仰坚如磐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精神共识,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物质文明发展质量欠佳、精神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挑战,致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也道阻且艰。其一,面对波谲云诡的舆论环境,党和国家继续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顺应数字化时代舆论阵地渐趋向线上转移的现况,利用好网络阵地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线上政策宣讲、媒体舆论转载、教育培训讲座等诸多形式,积极向社会民众宣扬优质正统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和正能量精神文化占领舆论高地。其二,继续建设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精神生活短板为着力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保驾护航,为精神文明的深度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質文明基础。其三,针对当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积极推进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服务模式,推动构建高效共享文化资源的智能数字化网络体系,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服务需求和文化特色,打造本土文化品牌,避免“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通过积极探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面临困境的纾解之道,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时代价值、汇聚中国力量,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力。

(二)五大文明相济相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激发样态革新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8],五大文明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相济相生,共同激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样态革新力。在物质文明方面,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国家,奋起直追、励精图治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持了发展与稳定的平衡。在政治文明方面,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拓展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国通过“两个结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中国实践总结为中国经验,进而升华为中国理论,最后用来解决中国问题,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涵养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在社会文明方面,中国积极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合理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与和谐良好的公序良俗。在生态文明方面,中国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兴盛、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文明目标,五大文明相生相成,进一步充实了新时代文明体系,革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景。

如果某个文明要素的发展出现滞后现象,势必会连累整个社会文明体系发生紊乱。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部各要素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风险,能否全面推进五大文明协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题。这就需要我们于危机中育先机,处变局中开新局。其一,应加强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各文明要素协同发展的统筹领导和整体战略规划,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文明立场,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五大文明的协调演进奠定物质基础,又要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现代文明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其二,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当代中国新式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文明体系提供精神支撑。其三,需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努力破解发展与保护兼具的难题,提升各文明因子延续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推进各文明要素齐头并进,有利于汇集多元优势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朝着日臻完备的方向演进。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汇集广泛聚合力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成果的最新结晶,是现代化文明的中国重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汇集了广泛聚合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文明的新型文明体系,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因过度拘泥资本而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失落的弊病,揭穿了零和博弈、优越中心、普世价值的虚伪外衣,摒弃了“现代化等同于西式化”“历史终结论”等荒谬论断,使马克思主义焕发新时代的真理光芒,让中华文明滋长科学基因与创新动能,为现代性文明填充了新的人文平等、和平共生的价值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了中华文明演进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和现代化发展逻辑,创新了传统文明发展思路中的文化精华、价值体系、制度设计和运动轨迹,发展并不断完善着中国特色现代性文明,为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与创新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成为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变量。

尽管人类文明的形态本就应是多元并存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加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存在后发外生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形态或主动或被动会受到发达欧美国家主导下西式文明的影响。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内部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之外,还存在更值得期待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新定义传统现代文明概念,以文明对话接替文明冲撞,创建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了焕然一新的另类文明形态选择。置身风云变幻的新时代,与传统西式文明样态相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前路看似扑朔迷离、充满未知,却也乘时乘势、充满机遇。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要警惕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文化白蚁”现象,中国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一方面,以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增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另一方面,中国也应主动发声,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拓展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市场,及时驳斥反击歪曲报道和负向价值引导,让世界听到、听清中国文明的声音。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将在自信自强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本色,在和合共生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在开拓进取中优化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顺时施宜中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视域。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是一个要素齐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推进现代化实践的历程发扬其历史主动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内生源动力;以人民至上理念追求、中华民族文明延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重目标明确其价值指向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目标导向力;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五大文明相济相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三种革新样态激发其创新驱动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补充实践续航力。这三重动力要素协同联动、相辅相成,需将各动力要素高效整合,使它们相互配合,同频、同向、同时发力,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体系,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奋楫扬帆、破浪笃行,不断驶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  肖灵.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21-27+181.

[3]  何星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J].人民论坛,2023(14):8-13.

[4]  张健,齐付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义和要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21-28+181-182.

[5]  朱雪微.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0-17.

[6]  徐俊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时代意涵与建设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3(8):10-18.

[7]  邹绍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及实践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65-75.

[8]  高旻,赵耀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指向[J].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9]  方世南,马婧.协同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学术探索,2023(11):49-54.

[10]  袁祖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蕴及实践进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7):4-13+67.

[11]  戴木才.铸就人民信仰: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5.

[12]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

[14]  肖冬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散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

[15]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年度报告(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1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  张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20]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6.

[23]  罗安宪.周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

[24]  唐卫彬,桂娟,双瑞等.安阳殷墟: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N]. 新华每日电讯,2023-06-17(1).

[25]  罗安宪.诗经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9.

[2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27]  杨宜勇,王明姬,等.迈向共同富裕社会建设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2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Zheng Shipeng   Dong Jianlin

(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PC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 civilization Innovation Guided by Marxism,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ased on the vivi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linkage and coupling of various dynamic mechanism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go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endur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larify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timulate the modern tens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mot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go steadily and far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tide of world modernization, and continue to bloom the bright light of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of the Chinese nation; Dynamic mechanism; Chinese moderniz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Marxist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郑士鹏,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董建林,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预测(2016年3期)2016-12-29 18:57:28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45:39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8:19
浅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政治动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