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05-21 01:17耿小烬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 要:金融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胸怀“两个大局”,以“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思想为指导,从货币、市场、金融的基本关系出发,说明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为根本要求,提炼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观点。从探索金融发展创新、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兼顾经济—社会目标三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思路。从资本治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区域金融五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方法。构建从理念—思路—方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

关键词:新时代;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治理现代化;金融强国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金融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2020YBJJ50)。

[中图分类号] F82、F8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4-0055-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4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1]。金融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多次发表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其中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未来金融如何发展的问题,就是“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这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思想为指导,阐述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探索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方法,以期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治理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国金融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股票、保险市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大国。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中国共产党直面金融风险,一次次化危为机,实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目标,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向前[4]。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之路[5]。始终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造了有别于很多国家不要求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的发展方式[6]。突出了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強调资本有序扩张,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与西方国家突出以资本为纲,出现资本无序扩张和扩大贫富差距的作用不同[7]。但是总的来看,对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不够,金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发展存在外部借鉴多,符合中国需求、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金融理论界的工作落后于金融实践,因此,要加大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研究,促进中国特色金融治理走向学理化、国际化[8]。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金融治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面临过去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国家没能解决的问题,一是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大国,但仍然不算是全球金融强国[9]。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明确地把金融业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10]。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拉美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始终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给我们提供了警示[11]。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较高等问题造成我国金融面临较大风险[12-13]。三是遏制金融化倾向。虽然我国实体经济某些领域仍存有金融支持欠缺的问题,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度金融化的倾向,资金空转,金融“脱实向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14]。重点民生领域存在过度金融化问题,不仅危及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还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15]。四是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制度的竞争力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体系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16]。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发展[17]。

二、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探索

向静林、艾云等认为,交易及其组织形式是经济治理的基础,也是金融治理的基础,因此讨论金融治理问题时,有必要回到交易及其组织方式这个最为基础的层次上[18],据此本文从货币、市场、金融的基本关系出发,探索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为根本要求,提炼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观点。

(一)深化对货币金融本质规律的认识

在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在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下,过着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这时并不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始部落。这种部落之间的差异性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使得部落之间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成为可能并变得必要。频繁的商品交换行为使得社会中出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直至最后出现金属货币。商品的交换也由之前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稳固了分工关系的发展演进。随着商品交易的扩展,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的形式不断变化并走向统一,货币从一般商品到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完成了从交易媒介到商品价值标尺的转换,所有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通过与货币的兑换关系才能实现,货币成为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尺和实现形式。不仅如此,货币也成为一切商品的支付手段和劳动价值的贮藏手段。货币的这四大职能(交易媒介、价值标尺、支付手段、价值贮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有利于交易的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货币统一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统一市场,促进交易与分工,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依据,是对私人劳动价值的评判,是市场经济中效率机制、竞争机制形成的基础,有助于拉齐整个社会生产率水平。再次,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将集聚起来的货币作为劳动力的支付方式,从而集中动用劳动力资源于当前的需要之中。最后,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本质是存储劳动力的工具方法,有助于进行劳动力的跨周期与跨区域配置,是管理劳动力资源,即最好地运用人这一宝贵资源的基础,可以满足动用大规模劳动力的需要,比如抵御不可预期的风险,完成大型项目的实施等。

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是一切商品或资源的价值实现形式,一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货币为纽带完成的,货币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货币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人类演进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经过了中央集权下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向商品经济时期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从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到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一种制度的变革,这种制度的变革是通过政权的变更,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实现的,这种变革最初出现在西欧国家,以资本主义制度替代封建主义制度的方式实现。在欧洲,相对分散的中央集权,以及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提供了可能,资产阶级依靠强大的财力支撑,推动封建制度破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更大范围的商品交换、市场交易得以实现,由于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欧洲政治制度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出现摆脱了封建统治的束缚,从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向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追捧。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由交换市场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配置水平的提高。而市场化的货币资源配置就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金融体系伴随商品经济发展产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壮大,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的发展一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發展的,二是金融创新的结果。

(二)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从市场经济制度来说,资本主义塑造了最早的市场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平等竞争的交换关系,以间接的宏观调控代替直接的政府干预,以法治化代替行政权威或道德权威维持社会秩序,塑造了最早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市场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西欧国家因此变得强大,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崛起,并不断向全球扩张其影响力,但资本主义过分追求效益最大化,忽略了人是经济社会的核心和社会经济财富创造的主体,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化,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不断丧失的社会信任越来越难以凝聚人心,科技的发展难以弥补人心的涣散,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虽然它的成熟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实现的,但它依存的基础是商品经济,伴随着商品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与其他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相互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资源环境条件的制度形式,致力于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过度追求效益目标而忽略人的因素的制度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金融的发展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决定了不同的金融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主导了货币的供求、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资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导致了数次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的价值转移成为收割中产阶级的工具,而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则成为收割穷人的工具。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融发展以服务金融资本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了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基本价值导向偏离的基础上,制度公平也无法避免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平。

中国的金融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权力的货币资源配置,逐渐建立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实现对货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了货币资源的配置效率,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短暂而快速,以引入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模式为基础,对金融的本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不能完全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制度,又缺乏自主设计补齐相关制度缺陷的能力,导致了金融体系存在一些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又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价值目标追求不同,引入和借鉴的金融制度难以实现中国自己的价值目标,但又缺乏精细化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总是感觉力不从心,要么缺少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导致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要么出现过度追求效益,产生与西方国家类似的金融系统混乱,偏离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推动中国金融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提升对金融本质规律的认识,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金融制度,提升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金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不断丰富金融体系,探索金融创新。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国家对金融领域的监管,防止金融机构滥用货币金融权力,要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形成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特殊困难群体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整合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财富再分配,使有产者更加富裕、无产者更加贫困,世界经济秩序被严重打乱,社会冲突不断。当前西方国家推行的金融治理方式,正日益背离金融的本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既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有序循环,越来越无力于引导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不利于全人类福祉的提升,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变革要求。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既要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资源向着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方向集聚,向有利于全人类福祉方面集聚,也要正确运用货币金融权力,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导构建更加公平、平等的竞争秩序,推动构建有利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秩序格局。

三、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探索

金融发展是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探索回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实际的金融发展创新,以及探索立足货币金融本质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制度改革,形成成熟的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思路,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支撑。

(一)探索金融发展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推动西方文明崛起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是西方国家崛起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在哪个国家得到最好应用,或者哪个国家最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崛起为最强大的国家,很大程度受到制度创新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制度创新的影响。突破性的金融创新是支撑西方帝国崛起的重要力量。英国金融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美国市场性金融制度创新是其超越英国的重要原因[19]38-41。可以说金融创新决定了西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决定西方文明领衔国家的演替,是决定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探索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是中国进一步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

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是一切商品或资源的价值实现形式,一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货币为纽带完成的,货币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货币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货币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与运作能力对货币资源配置,从而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决定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运作能力影响到国家资源配置的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金融制度;二是要提升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金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从制度的完善来说,资本的核心在于流动循环,不能流动循环的资本就失去了生命力,制度的作用在于堵住那些无效的流动循环通道,同时打开那些前景好、效益高的流动循环通道。一是要为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科技创新永远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保证,是形成强大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的保障。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要抱有长远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要适应未来经济发展方向、适应科技发展的方向,为资本有序投入科技创新提供保障;要适应科技创新的高人力资本特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制度;要适应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财务特征,为金融资本进入提供更适宜的管理制度。二是要为实体经济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当前的信息技术、物流速度使得全球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经济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不断进入国际市场,跟上了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全球化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参与国际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为企业的资本获得、资金管理、产业链的资本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要对此具有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要从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为企业发展、为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开放性,降低中介成本。

从金融创新来说,一是最大化发挥货币职能作用,实现资金的跨时期跨区域配置,即在时间维度帮助个人(经济主体)平衡一生的劳动价值分配,在空间维度平衡区域资金供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从投融资两个角度,研究设计恰当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实现资金从投资者向融资者的流动,满足社会各界的资金需求。根据不同的项目(现金流)特征,进行金融合约设计创新,科学地分担风险与收益,科学地进行财务规划,使一些具有融资困难的项目得以开发(使一些融资困难、竞争激烈的产业得以发展壮大),使一些窖藏货币(或脱实向虚的货币)得以参与实体经济循环,增强资产流动性的同时,极大提升经济活力,增加投融资双方的效益,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以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高水平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

总之,要围绕人民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金融发展创新,引导资本进行更加有效的循环,引导金融资源科学有序地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形势,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形成強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支撑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

(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持续推动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定是基础,发展是要求,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金融互利共生、稳定共荣。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仍在转型背景下,经济预期偏弱造成金融稳定面临极大压力,因此新时代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要积极探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效措施,在经济金融结构性调整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短期来看,一是要保持货币政策的适度灵活,为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妥善化解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在经济预期转弱的情况下,一些重点领域可能出现财务持续性问题,要提前研判精准化解。三是要丰富和完善资产管理渠道,为稳住资本和有效利用资本提供通道,引导资本进入新的经济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有效的、可持续的金融创新,比如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探索突破性的、可持续的金融市场或金融制度创新,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保障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有效发展。

长期来看,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化解金融风险。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持续推动市场化改革。首先,长期以来,渐进式改革保障了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但也使得我国市场化改革仍不完全,市场化制度建设仍然不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存在不恰当的干预,极大地影响了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推动市场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其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商品的生产流通只是过程,而资本流动才是循环,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循环,而资本循环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激励创新的功能,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这时候资本才会增值,才能实现资本循环的持续性,否则资本会不断损失消耗,资本循环就会弱化甚至难以持续而消失,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新时代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市场化改革,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针对当前政府仍然存在不恰当干预、市场机制仍然不完善的情况,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关系,严格金融纪律,保障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安全稳定提供根本保障。

(三)兼顾经济—社会目标,提升人民福祉,推动社会文明演进

随着金融化的推进,金融治理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金融是推动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有效的金融治理创新有利于提升人类社会的福利水平。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衍来说,不确定性风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威胁,而货币金融的产生实现了价值的存储与转移,为人类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机制方法,从而提高了人类生存的安全保障。从人类的独立自由发展来说,金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人可以通过合理的价值交换从社会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摆脱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依赖,从而获得越来越大的独立自主生存空间,提升人的独立自由能力[19]1-45。从民主政治的演进来说,金融为政权的稳固提供了资源保障,但也受制于金融制度和投资者的价值取向、投资决策的约束,从而提升了人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推进社会文明演进提供了制度供给。另一方面,模仿式金融创新导致经济社会过度金融化,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威胁社会稳定。过度金融化使得金融市场之外的非市场领域也被金融利益所渗透,诸多传统上不被视为金融资产的领域在金融思维的影响下都被过度证券化,使得社会民生领域与金融投资、投机紧密相连而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王修华认为,在全球经济金融化的大背景下,重点民生领域出现了过度金融化趋势,不仅危及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还给相关行业与社会稳定来带沉重打击[15]。同时,过度金融化导致金融业形成“脱实向虚”的“自盈利”发展模式,致使工薪阶层负债增加和实际工资增长停滞,致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不利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20]。

鉴于金融治理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少学者提出跳出传统经济学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野来进行思考的建议。陈氚认为,金融处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21]。而传统的金融发展强调主流经济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塑造,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偏离社会目标,从社会学角度开展的研究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欧阳彬认为,当前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无论是依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基于金融资本批判的激进政治经济学,都忽略了金融的真实社会功能这一客观事实,因此超越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桎梏,将金融化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进行研究,有助于厘清金融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互动机制[22],从而有助于实质性推动金融治理改革的研究。杨典、欧阳璇宇认为,金融化并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个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全面扩张的过程,呈现出整个社会生活的金融化趋势,是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形塑及重构[23]。传统的金融发展强调主流经济理论对金融的塑造,但是随着金融化的推进,金融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从经济学角度探索金融治理思路难免会偏离社会治理目标。因此,新时代金融治理现代化要跳出传统经济学桎梏,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野,深刻认识金融发展与其社会功能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升人民福祉,推动社会文明演进,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要体现人民性的金融发展要求。事实上,经济学的立足点是成本节约、效益最大化,增强市场竞争和经济活力,而社会学则强调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学与社会学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未来的金融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兼顾这两方面的目标要求,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竞争与活力,又要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有效的金融治理方式。这就要求金融治理要遵循金融本质规律,坚持底线思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同时要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保证资源流向有竞争力的经济社会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方法探索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历史性地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强调,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具体目标要求[24],远期战略和当前目标的协调,必须对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法进行系统性思考。

(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維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

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的根本要求。金融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而货币不仅是经济运行中的交易媒介,而且是一般等价物,是所有生活、生产资料的支付手段,不仅影响生活资料的获得,而且影响生产资料的投入。货币还是资本的初始形态,是将社会权力私有化的途径。货币的所有权及分配关系是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重要因素,对货币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事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事务,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要求。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资本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但也有可能形成垄断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尊重资本积累的规律,允许资本在适度规模上的集聚,也要防止资本过度扩展形成垄断干扰社会秩序,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协调管控作用,使市场和资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益凭借,而不是便利私人权力扩张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新时代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也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实施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货币深入经济社会秩序之中,扭曲或错误的货币政策制度将造成社会信用关系的扭曲[25],从而扭曲资源配置,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刺激不会对长期产出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危害经济正常运行。首先,过度货币刺激,造成低利率环境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转轨背景下,宽松的货币供给并不能流入实体经济,只会造成资产泡沫,并进一步挤出“实业投资”,造成经济金融化问题持续加重[14]。然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悖。因此,新时代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具有灵活性。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分别是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都是资源配置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协调这两种力量,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根据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功能发挥情况予以调整,当金融体系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时,货币政策要退居其次维持稳定,当金融体系不能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存在缺陷和不足时,货币政策作为必要补充,要积极作为,因此货币政策稳健是基础,灵活是要求。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是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有效发展的基础。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整个货币金融体系运作的核心,中央银行的政策思路对整体经济规模、结构、趋势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必须要管宏观、管结构、管趋势,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预期性,强化资金流向、资金运用效率的动态检测,增强中央银行政策的及时性、精准性。中央银行要加强对经济结构与趋势的提前研判,从宏观把控上增强中央银行政策的果断性、前瞻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战略部署,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重点战略,就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长期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长期谋划,增强政策思路的稳定性和政策措施的预期性、连贯性。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客观实际、回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货币金融政策,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强调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支撑能力。

(三)推动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创新,加强现代金融监管保障

货币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所以货币的价值必须保持稳定,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而金融机构体系是帮助产权和价值交换的中介,因此金融机构体系必须要有活力、有波动,这样才能使资源不断的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但相对于货币要稳定来说,金融机构体系必须要适度放松,要强化金融机构体系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原则性,要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服务创新,要提升监管水平保障金融机构体系运作的原则性。

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活动的重要载体,市场化发展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中国金融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金融机构类型丰富、资产规模巨大,但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足,不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金融治理必须要推动金融机构体系的市场化发展,推动金融机构体系丰富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要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提升金融机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保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鼓励金融机构推动功能性金融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加强现代金融监管,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在增强金融机构独立性的同时,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防止货币金融权力的滥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功能作用作为评价标准,探索完善功能性监管,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引导,为金融机构发展创新提供支持。加快金融科技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研究,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对其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监督,防止金融乱象,提升金融科技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保障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金融监管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提升社会对金融机构体系稳定的信心。

(四)尊重金融市场本质规律,推动金融市场优化发展

传统金融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现代金融以金融市场为核心。新时代金融治理现代化必须要遵循金融市场的本质规律,更好地坚持金融市场基本原则,推动金融市场优化发展。

首先,信用原则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原则,维护金融市场信用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与生产市场不同,金融市场交易的产品并非实体,而是契约、股权和其他一些金融产品,与信用相关,信用原则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原则,脱离了信用原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除了加强对上市企业的长期信用监管以外,政府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政府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的重要内容,因为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金融市场中关键的行动者,政府是最大的金融单位——最大的收入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借款者[26]。因此,政府信用是金融体系信用的重要保障,尊重金融市场的本质规律要求对政府信用进行规制,严肃政府信用的监督和执行机制,确保市场信用得到有效维护。

其次,效率原则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原则。只有高效率的金融市场才能不断地吸引投融资主体进入,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提升金融市场效率的核心是要提升金融资产整体收益水平。一方面,金融市场监管者要始终维护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制度设计、上市公司质量等种种政策措施都要以提升投资者信心为核心,一个令投资者有信心的市场才能够实现持续的繁荣。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增值收益能力必须依靠经济主体的实际生产经营服务提供的增值而实现,因此维护市场的效率要保障资源流向真正有效率的经济主体,这就要求金融市场必须有充分的信息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框架,保证各项信息完整充分的披露,加强对经济主体信息披露的监管。

再次,开放原则是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要求。开放性是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只有开放的市场才是有活力、有效率的市场。推进金融市场开放主要是指对国内各类经济主体的开放,保证各类经济主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支持,保证经济创新能够快速将资本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开放水平,要探索发展国际性金融市场,尤其是服务“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国际金融市场制度,为国际投融资主体提供服务,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竞争原则是金融市场实现自身发展完善的有效机制。强化金融市场自身的经济主体地位,放松金融市场之间的制度性分割,促进金融市场之间的适度竞争,推动金融市场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场外资本市场建设,通过设置资本进入门槛,吸引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参与,将场外资本市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淘金市场”,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也为高净值人群提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管理渠道。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基礎设施发展,通过合理布局金融基础设施分布,推动区域性金融市场发展,形成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机制,推动金融市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五)完善中央—地方协同治理体系,为城市群提供金融发展创新探索空间

当前中央—地方金融治理模式呈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特征,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激励下,致力于推动金融发展,又在中央维持金融稳定的压力下快速开展清理整顿,导致政策在宽松与严厉之间大幅波动,不利于金融业稳定发展[18]。当前中央—地方金融治理困境的原因,一是金融发展受地方经济发展动力的推动,而中央金融监管对地方金融发展创新的回应不足,表明中央金融的超前研究不充分,一段时期里缺乏长远设计思考指导,从而出现地方金融发展偏离经济社会目标要求;二是在发生金融偏离之后,中央收回金融权力,此时如何在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总体监管目标下,兼顾到区域发展需求,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未来要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金融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强中央层面的金融治理研究,完善金融发展整体思路的顶层设计,为金融发展创新提供基本的原则、方向指导,为区域金融发展创新提供更明确的制度原则框架;二是可以根据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探索建立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相协调的金融发展与监管机制,尤其是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金融发展创新探索空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推动全国金融治理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全国性金融改革创新,实现地方金融和全国金融的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7-07-16.

[2]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07-310.

[3]  欧阳青东.全球化视域下新中国70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开放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27-34.

[4]  王学凯,石涛.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风险治理的演变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1-7.

[5]  王晋斌,历妍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03-219.

[6]  何德旭.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0(7).

[7]  王俊寿.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22(18):22-24.

[8]  邓宇.国际金融竞争、国家金融治理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研究[J].西南金融,2022(12):17-29.

[9]  王文.试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J].当代金融研究,2019(2):1-5.

[10]  白钦先,刘刚.金融强国:中国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5-14.

[11]  陈雨露,马勇.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45-52.

[12]  何青,钱宗鑫,刘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8(4):53-70.

[13]  吴婷婷,徐松松.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2):1-8.

[14]  陆岷峰,杨亮.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9-67.

[15]  王修华.重点民生领域过度金融化的危害及治理[J].人民论坛,2021(28):56-59.

[16]  徐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经济研究,2018(7):4-20.

[17]  黄益平,吴晓求,龚强,等.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创新[J].工信财经科技,2021(5):5-16.

[18]  向静林,艾云.地方金融治理的三个维度: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2020(2):60-67.

[19]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0]  杨典,欧阳璇宇.社会学视角下的金融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议题[J].金融评论,2021(4):1-11+123.

[21]  陈氚.超越嵌入性范式:金融社會学的起源、发展和新议题[J].社会,2011(5):207-225.

[22]  欧阳彬.当代金融化的社会学逻辑及其中国语境[J].理论月刊,2017(03):130-134.

[23]  曾康霖.试论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其制度安排[J].征信,2019(11):1-8.

[24]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强作重要讲话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N].人民日报,2023-11-01(1).

[25]  刘长喜.从“行政干预”到“市场化合作”:国家治理的财政-金融关系视角[J].社会发展研究,2020(4): 151-164+240-241.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Geng Xiaojin

[Chongq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Institute in the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ommittee of C.P.C(Chongqi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a view of "the great changes not 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king the road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cy, market, and financ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with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value concep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e extract the conceptual view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we propose ide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explor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maintaining financi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d balancing economic and social goals. Then propose method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five aspects: capital governance, monetary poli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rkets, and regional finance. From concepts—— ideas——metho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the new era; take the road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financial powerhouse

(責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耿小烬,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