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维军
【摘 要】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有机整合了学校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构建起了重视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身心一体的课程实施范式。研学旅行课程的美学意蕴体现在通过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生命之美,通过主体体验升华学生感性之美,通过五育融合润泽学生生活之美,以生命美学为观照,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感悟自然之美,理解生命的意义。本文以甘肃武威研学课程为例,建立全新的课程组织逻辑,凸显课程主体性和丰富性,真正形成了基于丰富课程资源、倡导主体体验、彰显主体探究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范式。
【关键词】研学旅行 生命美学 课程开发 甘肃武威研学课程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美育功能[1]。《通知》明确了全面落实美育教学与实践的统一,需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美育指明了方向。研学旅行课程以综合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为一体的课程优势,在全面实施美育、呵护学生生命主体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学旅行课程以生命美学为关照,让学生在身心一体的课程实践中感悟自然之美、理解生命的意义。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生命美学意蕴
教育的本质是呵护生命成长,激发生命活力,成就生命的幸福,让学生充分体验教育生活的美好,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当前,学校课程亟待改革,以丰富性、体验性和价值伦理性对工具性课程进行改造。研学旅行课程强调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以问题解决为情境,以学生身心一体的主体参与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时空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文明中探索未知世界,感受自然之美,理解生命意义。因此,让学生体会自然和社会的真善美,进而成就丰盈的生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价值指向。
第一,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生命之美。研学旅行课程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充满生命气息的大自然联结起来。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山川的秀美、江河的澎湃与生命相互激荡。自然之美是客观自然与主观精神相互激荡构成的生命美学空间。学生在自然中感受视觉、听觉、味觉等带来的丰富审美体验。光赋予自然对象形体与色彩,在视觉和心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变幻奇妙的物象世界;风则赋予自然物象声音和生命意味。风与物合奏出自然与生命的交响。自然美学赋予世界以生机,而社会美学则在人类生命力作用下的“人化世界”赋予人类历史以审美内涵。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是探索自然之奥秘,而且在探寻人类社会进步的轨迹,感受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真善美。历史如江河一样奔腾向前,历史的规律性、价值性彰显出生命的崇高之美,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研学旅行课程是回归生态、回归生命、回归生活的生命体验,是立生命于心、爱生命于行、成生命于意的生命美学教育活动。
第二,研学旅行课程通过主体体验升华学生感性之美。1912年,蔡元培首先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将美视为联结实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纽带,主张在美育中陶冶情感,健全人格。老子在《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孕育了有生万物,为生命之根基,而“美”与“爱”就存在于有生万物之中。个体对于“美”与“爱”的追寻,必将导向对自然的追寻。从内在运行机制来看,生命美学意蕴与研学旅行课程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深度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巧妙地整合了各类充满内生动力与活力的生命资源,如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瑰宝、红色教育的深厚底蕴以及科研学术的精髓。教师借助项目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客观世界,从而深化对生命的领悟与理解。此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重返自然的怀抱,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内心的生命之火,唤醒对生命内在美的崇高追求。
第三,研学旅行课程通过五育融合润泽学生生活之美。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通过集体旅行与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集体力量、增强社会伦理意识的宝贵机会,从而促成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度体验社会,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和谐统一。研学旅行课程搭建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掌握学习之道,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促进美育与智育的交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集体生活与自然考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实现美育与体育相互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劳动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实现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组织逻辑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简单的休闲旅游,具有一定的课程组织逻辑,需要明确课程目标、搭建课程架构、确定课程边界。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课程又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空间的课程,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不仅是参观游览风景名胜,或是将学科知识搬到户外学习,而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化思考、感悟与理解,进而将内心所感、所悟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外化于行。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理解,而且能激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实现学生个人成长的全面升华。
课程组织逻辑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对课程目标、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团队要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包括教师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和设计现状、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及当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的起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学生需求和兴趣、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突出课程实施方式转型。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式上彰显美学逻辑,以“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为主要特点,构建身心一体、重视主体体验和生命感悟的课程实施样态。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紧贴时代又富有现实意义,能促进学生深度体验自然与人文探索的价值。因此,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学科课程内容基础上,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过程效果等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让课程内容以更加合理的形式呈现(见图1)。第一,确立了“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既回应当前课程改革“五育并举”这一课程实践难题,又凸显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第二,构建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总体逻辑,即研学旅行课程围绕自然、社会、人文、科技四个维度进行组织架构,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将课程基地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研学旅行課程实施进行整体设计。在课程实施组织上,明确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家长助力、学校组织、社区参与的综合组织体系。第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凸显研学旅行的生命美学意蕴,循序渐进地完善学生的生命形态,进而促进其生命的健康发展与茁壮成长。通过以上举措,研学旅行课程的美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与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逻辑彰显了生命美学意蕴,教师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用合理的程序和清晰的思路找寻问题答案。通过重视实践与体验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将研学旅行课程的各个活动系统地有机整合起来,从而真正形成基于丰富的课程资源、激活学生生命体验、彰显主体探究形态的课程实施方式。
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生命美学实践
研学旅行课程凸显生命美学追求,是基于教育成就全人发展的教育哲学主张。美学家叶郎认为,审美领域涵盖了广泛的美学范畴,其中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技术美以及科学美等多个层面[2]。因此,从美学的视角来看,各学科课程都蕴含着美育的因素,学科之美是世界本体之美的体现。研学旅行课程将学科知识和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人文历史有效结合,不断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笔者以甘肃威武研学旅行课程为例,将生物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变迁,认识不同的生态,体验不同的文化,收获无穷的学习乐趣和体验。
1. 在对自然的触摸中理解生命之美
武威兼具景观自然和人文自然,有广袤的草原、峻峭的山峰、奔流不息的河流、孕育生命的湖泊,也有沙丘、戈壁、峡谷、盐碱地。教师通过设计“威武生态系统调查研学旅行方案”为抓手,让学生见证黄土高原时代变迁的生命之美。
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中阐述生物学的研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比较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物种多样性、生物体的结构等方面的特性。在武威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习性,了解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徒步观察沙漠绿洲,可以感受到沙漠的浩渺与荒凉,也可以欣赏到绿洲的生机与美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力量和无限可能。在“调查不同区域的物种差异”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不同采样点进行物种采集和分析,了解沙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草原退耕还林后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 在各学科结合的探究中体验探索之美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有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通过武威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探究中认识到西北环境的改变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结果,是自然规律之美和人类精神之美的结合呈现。
通过参观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学生了解到有关濒危野生动物易地保护的基本情况,包括当地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及现状、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措施等。在“武威天祝野外实践基地对西部地区沙漠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调查”中,学生选择不同采样点进行物种采集和分析,通过使用教材中教授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练习物种采集、标本制作、数据记录等基本技能,调查不同区域的物种差异,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例如,过度放牧、开垦土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红崖水库的干涸、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之后,人为将黄河水调入红崖水库,保证了石羊河下游绿洲的生态。学生结合地形地貌,运用地理知识对黄河调水工程做了进一步探讨。
3. 在自然与历史的考察中感受文化之美
武威靠雪山,朝大漠,是中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在此次研学旅行课程中,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行程上设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参观八步沙纪念馆、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在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治沙点、生态治理成熟区、沙漠治理边缘等地采集标本,参观沙漠经济作物示范区,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步沙”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进行采集工作,体验实地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采样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专业的采样方法和操作规范进行,确保采集到的标本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同时,他们也对人类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研学旅行课程,学生深入了解了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沙漠治理的重要性和挑战,感受到了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的魅力,提高了对自然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学生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01-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2] 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8-318.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力视角下高中生物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研究”(课题编号:C-c/2021/02/13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