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静 马瑞丹 武素洁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功利性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强调课外阅读在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方面的重要性,阐述正确的阅读理念,提出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方法,并对课外阅读方法的实践做出指导。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阅读理念 阅读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都指向考试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功底薄弱。要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单靠语文教材肯定不够,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外阅读理念的更新
当前,制约和削减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不让学生“看闲书”,老师、家长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空间,容许他们适当阅读一些當下流行的读物,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但学生也应该明白,流行读物不应当是阅读的主体,要想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因此,老师、家长一方面要“放手”,另一方面要适当指导。此外,初中生要想提高阅读品位,还要多阅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学生阅读经典是必要的。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方法的指导,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介绍了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几种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方法。
1.八面受敌法——化整为零,一书多读
苏轼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又答王庠书》中提到“八面受敌”读书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且“每一次作一意求之”。一本书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学生由于阅读精力有限,不能做到兼收尽取,因此可以将一本书分为若干方面,一次选读一个方面,集中精力深入研读,如此步步深入,反复研读,最终能读懂并吃透整本书。例如,阅读《红楼梦》可以拟定如下阅读计划:首读,围绕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情节展开阅读,如宝黛的爱情故事;次读,围绕人物的吃穿住行展开研读,也可抓住书中的花鸟虫鱼好好研究一番;再读,读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探究其兴衰原因,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八面受敌法”这种阅读方法看起来似乎耗时耗力,但相较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宽泛阅读,效果显著,适合于读大部头的名著。
2.牵住牛鼻子——精选情节,抓住关键
“牵牛牵鼻子,穿衣提领子”,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读书也是如此。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要化繁为简,去旁除杂,精选全书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关键情节或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进行品读,这样可以快速、全面、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再结合书中人物命运的走向,探究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阅读《平凡的世界》,通过精选关键情节,分析出孙兰花是农村“守望”婚姻和家庭这类传统妇女的缩影,而孙兰香是新思想下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代表。路遥对她们的态度寄托了自己对弱者的悲悯、对勇者的高歌的理想主义情怀。
这种“牵住牛鼻子”的阅读方法,不仅由表及里地走进了人物,还深入浅出地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走向了文本更深处。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我们要牵的“牛鼻子”也不同,比如读诗歌,主要分析语言;读散文,重点抓线索,识文眼;读议论文,主抓逻辑和说理的严密。在阅读中要灵活运用,不断总结。
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质疑思辨,读出自我
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非常重视思辨意识,如吕祖谦的“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薛瑄的“读书功夫在‘寻思”,陈善的“读书需知出入法”……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阅读要大胆质疑,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我们要在思考中积极探索,在运用中收获经验,在进出文本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质疑思辨中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例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现如今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英雄称号?”“政治家一定要残暴不仁吗?”“为了实现‘功名,就一定要牺牲‘道义吗?”这些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学到人生,既忠实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思考,又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审视文本。
但需要说明,质疑思辨的前提是忠于文本,必须从文本出发,如果把文本丢在一边,一知半解便信马由缰、任意发挥,则会形成浮躁空泛、夸夸其谈的不良学风。
4.群文类读——有效组合,比较阅读
群文类读,即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类文本展开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精选议题,再围绕议题选择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多个文本组合成“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类”的阅读,从而让阅读走上快车道,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群文类读理念契合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1+X”阅读教学理念,“1”可理解为群文类读的逻辑关联点,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点而定,没有具体要求;“X”可理解为群文类读中“类”的阅读。它与“八面受敌”读书法有很大区别,“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划分议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群文阅读是选择议题时要“专”,选择书籍时“博”。
5.不可复制,只可意会之美——名家读诗的诀窍
如何阅读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第一,读诗之法由下而上溯。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试取唐贤古诗熟复之,逆观于魏、晋……准此可以得读诗之法矣。”这里李重华谈到了读诗的源与流问题,他认为读诗由下而上溯,从唐贤古诗始,上溯至《楚辞》《三百篇》,如食之品味,不仅其味渐浓,更可“叹其弥旨”。第二,朗读以昌其气,吟咏以玩其味。晚清曾国藩《家训》:“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他强调读诗先要高声朗读,读准音调,读出气势,不急于分析;然后要慢读、低吟,在反复低吟中,品味、领悟书中蕴含的意义。第三,诗的欣赏需要“妙悟”。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的欣赏需要“妙悟”,即读者感触通达,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即可,不一定非得有清晰的说明,或者要归纳出什么“意义”之类。
三、课外阅读方法的实践
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的运用也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不断实践,不断“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悟”,反复地琢磨,才能去掉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的自觉性,掌握和灵活运用阅读方法与技巧。
读书犹种树,春华而秋实。阅读方法是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要靠自己用心体悟与长期实践方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愿师生明白,滴水能穿石,功到自然成,十年磨剑,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迈进阅读的“自由王国”。
[本文系邢台市信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303108)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刘丽静,河北邢台市第八中学;
马瑞丹,河北邢台市第八中学;
武素洁,河北邢台市新华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