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恬
摘 要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呈现多媒介化的特点。从信息伦理原则出发,明确信息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代入式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培养对信息的审慎态度和意识。结合教材的“学习资源”,分析信息自由背后的责任和限度。此外,强调单元教学中“把关人”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筛选、辨识和评价信息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信息内涵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信息无害 信息自由 信息公平
信息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与传统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信息权利的实现过程更为多样,信息问题的形态更是千姿百态。信息社会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却愈加严重,这实质上是因为信息伦理原则与规范体系的缺失。高中语文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正确理解和运用信息的一项重要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指出,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诚然,对信息伦理、价值的培养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因此,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讨论“树立何样的价值观审视信息内涵”问题的实质,必须在信息权利、价值的教育实践中,逐一深入分析,逐渐完善,通过对“树立何样的价值观审视信息内涵”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信息社会中的具备正确信息伦理和价值观的积极参与者。
一、 明晰信息伦理原则,确定语文信息教学价值方向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之前,教师需要明晰而合理地拟定相应的信息伦理原则以及目标,只有明晰的伦理原则才能使学生确信并引导学生思辨信息内容,自觉遵从选择信息道德善行,做出恰当的道德判断与选择。本文即以审视信息为中心,从实际行动领域展开,提炼出一套理想的信息伦理原则,这组伦理原则涵盖三个方面——信息无害、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平,并将其用于语文教学中。这组原则不仅指引着学生在信息权利行使中的路径,也兼具着规范的愿景和明确的责任功能。这组原则将多种关系高度抽象地概括,呈现在学生日常信息权利行使中,勾画出符合学生理性需求的总体方向。同时,它们也是学生评判、选择和评价社会信息行为、文本、影视等要素的基石与准则。基于这些原则,学生在行动之前,应审慎思考媒介信息内容的意图是否符合这些伦理原则;当这些信息伦理原则深入人心时,将成为学生的道德信仰。这会引导他们自觉地控制信息行为,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信息秩序。
二、 代入式情境模拟,树立信息无害意识
内洛在构建计算机道德规范时,将无害原则放在了重要位置。他说:“通过研究人类学和比较伦理学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不包括某种禁止伤害他人的强制规定。”所谓“信息无害”,其伦理行为应当呈现双向性,即“无害”并非仅限于在行使信息权利时个体的行为不应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伤害,还应包括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
基于此,可设想一个双向的代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无害”原则。例如,近日李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关于某家餐厅的评论,全文用了文言文形式,引发热议。评论内容:“昨夜,吾偕友光顾一餐厅,心怡之地,鲜食美味,应客殷勤,颇有良感。盈庭之间,佳肴香浓,味蕾悦,颇令人陶然。惟一事,有一役者,彼为一乡人,而彼之待客颇显敷衍。兹者,曩夜顾餐,彼迎我处,视我言辞而不解其意,添之以尤慢之态,心甚不快。或曰,或为匆促所致,吾闻德优者助人,而行不便者亦害己,不欲对其产生过多影响。倘若吾所诉为真,其行或将影其名誉。是以,作此以告之,亦以言慎斯行也。”
基于此情境,可实施层进式议题教学。首先,导入层,引发兴趣。教师展示李某文言文形式的评论,并引导学生讨论该评论可能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言辞表达方式的兴趣。其次,进入启智层,深化概念理解。教师介绍“信息无害”原则,强调在言辞表达中避免对他人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信息无害”原则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李某的行为是否符合“信息无害”原则:其一,基于新闻时评的前置知识,考虑李某的评论是否会对那位服务员产生伤害。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这篇评论可能会影响到该服务员的声誉和就业机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烦恼。其二,“设身处地”思考,李某发布这篇评论是否会对他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评论引起了争议或争执,可能会给李某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和负面情绪。其三,可以考虑李某发布的评论是否真实准确。如果评论中的描述并不完全属实,那么这种虚假信息可能会误导其他人的判断,从而对他人和自己都产生伤害。掌握“信息无害”概念后,过渡到深化层,开展文言文形式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李某评论中使用的文言文形式,讨论这种语言风格是否可能导致误解或争议。围绕文言形式,进入探究层,深入思考社交媒体伦理问题。教师提出社交媒体上言辞选择与伦理责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讨论文言文形式在这个情境下是否是合适的,结合“信息无害”原则深入探讨是否有更适当的言辞表达方式。最后,知识整合,逐层分析。学生逐层整合对评论内容、文言文形式和社交媒体伦理问题的分析,思考如何在言辞表达中平衡信息传达和避免伤害。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提炼核心观点,形成全面的理解。
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信息无害”原则,培养他们的伦理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将抽象原则与实际情境结合,让学习更生动有趣。
三、 结合教材“学习资源”,了解信息自由的责任要求
对信息自由的概念认识、责任要求的了解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信息素养教学的关键之一。信息自由并非肆意行使权利,而是需要在社会规则下进行。正如个体的自由需要社会规则的限制,否则自由会导致混乱。信息自由,要使自由与责任相互补充,只有在这种平衡中,自由和责任才能共同推动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分别以“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两大板块来支持本单元的学习,其中“学习活动”要以“学习资源”作为理论基础实施教学。“学习资源”板块又提供了《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以及《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三篇文本,分别从信息创立的方式、信息传播的影响与信息素养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知识拓展。基于此,结合教材“学习资源”,可帮助学生了解信息自由的责任要求:其一,信息自由创立及限度,指的是信息的自由生产和制造与其发布的限度范围。《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中以“口语时代”“文字及书面语”“电波与有声媒体”与“网络时代与网络语言”阐述了不同的信息产品所产生的言论、文字与行为方式的不同,《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中给出了信息自由的素養维度,可结合以上内容进行教学。其二,信息自由发布及限度,指的是在合理限度内,公民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表达和传播的活动及范围。教师可将“学习活动”中“善用多媒介”下的“活动:4.多媒介的运用可以充分自主化、个性化,但同时我们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标题党,不夸大宣传,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与《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文本结合“信息无害原则”进行教学,以此让学生了解信息自由发布的渠道与限度所在。其三,信息自由获取及限度。信息获取的自由是在合理合法范围内个体能够自由地获得所需信息的权利,与之相对的是滥用权利。《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中其实便阐释了信息网络社会的不同,并对获取他人信息的隐私性、保密性等影响作了相应的阐释。
四、 聚焦“把关人”能力培养,形成信息公平单元教学
信息公平是确保媒体信息不偏袒、不歧视,对所有人都能平等传达和接触的原则。它代表着不同社会成员在信息领域的自由平等,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获得信息资源,包括社会文化成果和知识信息。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而言,信息公平主要涉及信息获取能力保障的公平,是决定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参与信息交流与获取的关键,指的是一个人在获取、处理、评估和传达信息方面的能力,也是语文在信息社会的语用能力培养新方向。
综合分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与辨识媒介信息,这些内容反映了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对多媒介信息的能力需求,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利用和评估能力。这三方面内容可以归结为“信息把关”的过程。其主要概念与理论脱胎于传播学中的“信息把关人”概念。“信息把关人”是指在媒体、出版、传播等领域负责审核和监管信息的人员,他们的职责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将这一概念引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成为自己的“信息把关人”,能够审视、选择和评估所接收到的各种媒介信息。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把关人”的大概念将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的三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信息把关”大任务群。结合单元任务活动,可在“信息把关”任务群中引入“编辑”作为任务角色,编辑在传媒领域承担着信息审核和整理的重要责任,其角色与“把关人”的概念紧密相关。基于此,可将任务群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中的三个内容——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引入“把关人”和“编辑”概念,培养学生对多媒介信息的全面认知、利用和评估能力,使其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主动、理性的参与者。
在实际教学上,教师首先需要通过简短的讲解和示例,介绍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和“编辑”的概念,并组织学生分配“编辑”任务,明晰在审核、整理和监管信息方面的责任,让学生对所接收到的媒介信息进行审核、整理和评估。其次,分析第四单元三个内容与“信息把关”的关系:解释多媒介的概念,分析各种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介进行学习和获取信息,了解“编辑”所需的多媒介工具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教授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包括事实核实、信息来源评估等,培养“把关人”和“编辑”需要具备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最后,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信息把关”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关注“编辑”在整理信息方面的职责,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案例的“把关”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信息把关”实践计划,包括选择性关注媒体、使用多媒介工具进行学习、整理信息等,要求学生定期反思和调整计划,培养其持续提升“信息把关”能力的习惯。
总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构建自身核心素养的支撐。在信息时代,学生不仅需要获取大量的知识,更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容教学,可以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正确价值观的种子,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