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民 肖敏 谭洪先 戴华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壮大,人们阅读和交流的兴趣、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媒介信息对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影响越来越广,因此,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在“学习任务群”中明确规定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施难点
1.界定难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究竟教什么,这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的选择其实基于对概念的把握。对于“跨媒介”如何理解呢?在信息学中,媒介是用来承载和传播信息的物质,远如千里传书的鸿雁;近如可以拉近距离的电视、网络等。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承载和传播信息最常见的就是教科书。但是,随着当下信息交流途径的多元化,我们不能再固守原来的一方之井,而要意识到,凡是能够向学生传播信息的物质,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媒介。
再来谈谈“跨媒介”的“跨”。正是有了已然的界限,才会相应产生“跨越”“跨界”的“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把语文学习中的跨媒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针对传统的语文学习媒介和学习方式而言,跨媒介就是要突破只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纸质媒介的学习方式,打破在固定教室、封闭空间授课听课的学习传统。二是针对语文学科的界限而言,跨媒介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共生。
因此,“跨媒介”概念在给我们的思想解开束缚的同时,也为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挑战。学习媒介的变化和学科内容的宽泛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游离”。相比过去的单一化,现在的学习媒介是可以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媒介,会让师生感觉找不到主次,最终使语文学习面目全非。同时,学习载体的变化虽然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阅读、交流,但信息世界泥沙俱下,让我们面临信息选择的问题。三千弱水,究竟取哪几瓢为学生一饮,还需教师修炼去粗取精的火眼金睛,引导并培养学生形成信息价值判断的审辩思维。
2.操作难
(1)教师意识观念的转变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想要打一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胜仗,教师首先需要做好两个层面的准备。一则思想,一则专业。
褚树荣老师认为学科中心主义会导致教师一门心思只在教材,唯语文学科独大,拿文本研读取代跨媒介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过去,我们只关注到了文字这种语言媒介,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我们既要有寻求“跨媒介”“跨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有苟日新、日日新的不断学习的韧性和毅力。
从专业上来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跨媒介”的知识储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冲击和更新,更主要的是时刻保持学习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2)学生相关素养需要提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学生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难题。首先,学生面临跨媒介阅读的新奇感和陌生感的消除难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惯于读教科书上文章,完成书上安排的学习任务。跨媒介阅读刚引入语文教学中时,一定要消除阅读的新奇感和陌生感。其次,语文教学中的跨媒介阅读很多都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任务,电脑、手机及互联网上有很多非学习的内容很吸引人,在没有老师的督促下,学生接触电脑、手机、互联网,难免跑偏,教师很难调控学习过程。再次,学生的媒介素养比较缺乏,面对庞杂信息缺少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对各种真伪并存的信息缺少批判和理性的眼光。学生面临的这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
(3)易浮于表面,忽略语文学科本质
面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很多老师已经开始在尝试着涉猎新的课程内容,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但某些课程的设计,给人感觉是目迷五色、耳聆杂音,炫技似乎成了教学的重心。语言的温度和触觉麻木了,语文的灵动和感应迟钝了,人文的浸润和弥漫不见了,文化的渐染和熏陶淡化了,价值的导向和高标坍塌了。这样的课堂浮于表面,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技术是工具,技术是桥梁,但技术不应该是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必定要借重于技术和载体,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忘记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今天在语文教育里提出跨媒介阅读,是因为语言文字和其他媒体融合了,所以,无论跨出多远,语言依然是媒介的本质。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本特点并不会因为跨媒介技术的加入而改变。跨媒介技术的背后应该是语言、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
3.评价难
课程评价和课程设计应该有它内在的关联性,合适、科学的课程评价能更好地发挥课程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作用,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大多是静态的、单一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测评学生的其他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无论是文本选择、练习设计、专题活动,还是考试测评,都同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显著区别,因此在有关学习成果测评时也应不同。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中,我们往往更强调结果的评价,而淡化了过程性的评价;更关注显性的表现和内容,而忽略了隐形素养和能力的考察;更在意技术性的评价,而遗漏了语文性的评价。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两类课程中有不同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评价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怎么将必修与选修联系起来,怎样在评价中区分重点和层次,这一系列难题都要细细揣摩。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突破策略
1.以扩展思维度与提升表达力为学习目的
语言是打通千差万别不同种媒介的桥梁,失去这个桥梁,就失去了这门课程最核心的灵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主要就指探究语言文字在不同媒介中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呈现的特征与规律,说到底还是一门以语言实践为核心本质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设定活动目标和内容时,更多的应该考虑的是媒介作为语文课程角色在教学层面上相对具体的内容。不论“跨越”的幅度多么大,都不能忘记以扩展思维维度与提升表达能力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比如“學习镜头语言”(影视媒介)即是将教学的核心内容确定为镜头语言和文本语言的比照,以期从差异中掌握阅读镜头语言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镜头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反观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本质,通过镜头语言引导学生感知影像媒介所呈现的形象美和导演传达的思想情感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审美鉴赏能力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能力。
2.以媒介符号转换方法为学习内容
不同载体拥有不同的传播符号、传播形态、传播场域、传播规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语言文字一直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但是,语言文字只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五大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中的一部分,其他传播媒介有哪些特征?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实现语言文字与其他媒介的沟通互融?这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在进行跨媒介学习时,学生需要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符号及其特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辨析训练。这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例如影视,是一种声画并茂的媒介,单从画面出发,我们就可以拆分出镜头、构图、布光、字幕……等传播符号。光是“镜头”这一项,又可以划分为全景、中景、远景、近景、特写等。学生在研读影视作品时,必须会对“镜头”作为一种媒介符号的表达方式有基本的认知,会辨识不同的镜头,会对镜头拼接方式进行区分,会根据影视作品片段写出分镜头脚本。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学习在不同媒介符号之间灵活转换。当然,作为语文课堂,重点是在语言文字和其他媒介符号之间“搭建”桥梁。印刷媒介中的“图文转换”就是很好的例子。给新闻图片撰写标题,为某则新闻事件选择配图;给广告图片设计文案,比较同一文案的不同图片设计方案的优劣……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表述的内涵、侧重点、针对性、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图片的构图、色彩、风格、目标受众、表达诉求等进行分析鉴赏,从而寻找到图文之间最恰切的“契合点”。
3.以呈现真实的语用环境为学习基础
真实的语用环境,就是现代生活所提供的真实的外界生活情境。“呈现真实的语用环境”对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培养良好的语言品质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很多时候呈现的是陌生化的语言环境。熟悉了钢筋水泥城市工业文明物质成果的我们,还要去品味“草盛豆苗稀”的意趣;享受着社交软件日新月异沟通便利的我们,还要去体会“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滋味;追逐着“幸福圆满”“人生赢家”生活模式的我们,还要去理解“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哲思……这些“非真实的”语言环境构成了我们语文课程长期以来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学习内容。而当下的生活情境正真实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学习,大众媒介以图片、影视、广播、网络等诸多形式迅速占领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迫使我们参与由众多媒介搭建起来的现代生活,在多媒体互动中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建构立场、培养审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实的当代生活呼唤更加开放的语文课堂,将“真实的语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将“真实的语用环境”引入课堂,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真实的跨媒介言语实践。例如当下热门的网络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教师可组织学生研究微博大V和热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推荐自己喜欢的网络自媒体,策划并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自媒体,在运营网络自媒体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4.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学习形式
在跨媒介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设计和组织教学,一定要体现生本意识,可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充分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生。
比如某校开设语文选修课“短片深情”时,从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短片到尝试脚本创作,多镜头拍摄剪辑,教师摈弃传统的“讲一讲看一看模式”,力图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帮助学生借用多种媒介尝试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诞生了不少如《孤岛》《众生》这样引人深思的好片。
生活处处皆语文,媒介时时展风采。某些智慧的班主任甚至借助语文老师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程,让学生从建班之初的军训到运动会、戏剧节等活动,有意识地搜集占有了大量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开设了班级公众号,广受家长转发,好评如潮。各種媒介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智能时代大显身手。被点燃了创造激情的学生尝试通过公众号推送了一期特别节目,节目中搜集了班级两年多以来的各类声音,别具一格的“加油”方式在高三伊始这个特别的时间点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感人至深。
5.以丰富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习载体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机制。课程的建设既能利用各校的资源优势,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又能满足学生的特别需要。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结合学校和生活实际以及教师的自身特长,以学生熟悉并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将语文课程和多媒体的“跨界合作”推向深入。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在活动设计上考虑操作性和选择性;呈现方式上观照生动性和悦纳性,价值追求上注重普遍性和多元性,唯此才能作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有效载体。比如学生可以利用跨媒介阅读课堂上学习的光影知识,用相机展现校园一角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利用自媒体空间为学校运动会艺术节制作创意平面海报;可以申请班级微信公众号用于推送班级同学的文章等。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美的机会,也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平凡世界的精彩纷呈,艺术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年轻体验。
6.以多元化和参与度为评价标准
在多媒体时代长大的学生,都是运用各种媒介的“达人”,但不同学生对不同媒介的熟悉度和认可度不尽相同,热衷于影视媒介的,也许对书写媒介兴趣阙如;将网络媒介运用得风生水起的,也许对广播媒介十分陌生。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本来就利于不同的学生发挥特长、取长补短,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学习评价时,也应该采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仅仅要对跨媒介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进行评价,也要针对学习共同体中不同成员的角色、任务分配、目标达成、协调合作进行评价。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因此,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充分地参与小组活动,并对自己和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评价、反思,并即时做出调整、改进,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一些隐性内容的考查评价的确比较困难,例如共享能力,包容、谦让、团结、求真务实的精神,教师即使关注到了,也难以制定出十分公允的评价标准和细则。我们的建议是不妨放手,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家长、教育教学管理者都来参与评价,从而实现活动参与度的多角度反馈。
★作者通联: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