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

2019-04-17 04:13王翠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行苏子新城

王翠华

古典诗词大多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作者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志。现以《新城道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沉浸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新城道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的一篇推荐作品,本单元的学习方式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激趣导入

猜猜他是谁?他才华横溢,欧阳修曾说“读其书(文章),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他一心为国,政绩卓著,但他的生活状态却是: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四十年的为官生涯,起起伏伏十八次。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点击量。

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

没错,他就是千古奇才、人间绝版的苏东坡。

二、诵读感知

初读感知,思考《新城道中》如果是一個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他在干什么?

明确:时间是春天,从首句的东风就可以看出时间——春天(东风)古人把对时序的更替、生命感悟寄托在自然中,东风来,春天到,东风催动万物,所以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还凋零百花,所以李商隐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左右万物的特点就成为了权贵、家长的象征。陆游有诗“东风恶,欢情薄”。南风吹,夏日暖,白居易的《观刈麦》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西风吹,天气凉,有道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北风吹,冬来到,岑参说“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地点在新城道中的山路上,人物是苏子(杭州通判),事件是从富阳去新城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沉浸体验

这单元主要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我们穿越千年,随苏子一起体验他山行途中的见闻感受吧。

每联分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展开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并鉴赏各联手法及作用。

教师示范首联,其余各联让学生自主赏析。

1.首联示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知道我要路过这里,温柔和煦的春风竟轻轻吹散连日不歇的春雨。早晨起来,咦,天放晴了,那房檐上、屋瓦上汹汹的雨柱变成了线,变成了滴漏,滴滴答答,慢慢变成了时断时续的雨的喘息了。

首联既让我们感受了东风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昨天应该还是淫雨霏霏,今早已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了。可以说,首联既描绘了久雨初霁的清新明丽。“欲山行”三个词又领起了下文山行的见闻感受,同时对东风人格化的描写“知我,吹断”也为全诗奠定了愉快轻松的基调。诗人的喜悦之情也侧漏无遗了。

书圣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时会游目骋怀,极尽视听之娱。苏子也是这样,在游目骋怀时见到——

2.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山顶上洁白的云朵如少年头上戴着的丝棉帽子,树梢头冉冉升起的朝阳像一面又圆又亮的铜盘或者铜锣。这图景一白一黄。一明丽一温暖,有色彩有质感,可见此时苏子是心情大好,意兴遄飞了。

此联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远景,云如絮帽,日若铜钲,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啊!其实“云如絮帽”是化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晴云如擘絮”《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 “絮帽”似乎比“擘絮”要更灵动些;而日若“铜钲”倒是苏子的首创了。后来乡愁诗人余光中也借鉴了这句话,在他的诗歌《山盟》中把日出写成“新铸的一面古铜锣,铛的一声轰响,天就亮了。”就更富有审美想象了,既摩了形,还摩了声,而且色彩也更加瑰丽了。

七律诗本来就非常重视炼字。师承“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的苏子,更是在这联中用了精妙的动词“披”和“挂”,形象传神,仿佛天公有情,头戴新帽腰挂铜锣,披挂一新,在隆重迎接我的到来啊。

此时的苏子哪里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哪里是走在久雨泥泞的小路上,他简直是跟列子一样在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啊!

3.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山路两边,竹篱弯曲着膝盖,山桃花探身篱笆外,脸颊粉嘟嘟的,满含着笑意,仿佛在说:苏公您早!溪水清澈见底,溪边柳枝身段婀娜,摇曳多姿,好像在说:欢迎您啊!苏公!这里的一花一木,篱笆溪水,都流光溢彩,热情有加,苏子简直就是在诗和田野间徜徉啊!此时苏子的喜悦之情已呼之欲出了。

这联描写了山村近景,但写的极其富有层次,高桃矮篱、绿柳清溪,参差有致、俯仰生姿;色彩浓淡相间,相映成趣;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野桃含笑”“沙柳自摇”写尽了山村的生机盎然,而轻灵跳脱的拟人手法的运用,除了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外,更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形象再现啊,在寓情于景中,诗人的山行之乐也不言自明了。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苏子正左顾右盼呢,远处几缕炊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袅袅升起。又见村姑孩童们轻快漫步在山路上,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该是烧好了芹菜,煮好了竹笋给山脚平原上抚犁耕地的农夫送饭去了吧。他们全家人也一定会在田间地头一起吃饭,一起嬉闹吧!

这里苏子又巧妙的运用了副词 “应”,在和缓的推测中蕴含了淡淡的比较,这样既把自己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欣慰之情表露无遗,当然语气里的羡慕之情也是无法掩饰。唉,人间最乐应该是这山野之间,无忧无虑劳动的春耕早忙人了吧。可以想见,苏子已经路过了这山村很远很远。但他还是在不断的回头张望着,这村、这景、这人,这里的生活在他的心里就是一片桃花源啊。可以说苏子对这乡村的恋情是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文人的魅力,就是竟能把偌大世界的偏僻角落变成人人心目中的故乡。”跟着苏子的这趟旅行,新城道中这个并不出彩的地方跟黄州一样从此也成了一个响亮的地方。

四、主旨探究

想一想,从苏子去往新城道中的所见所闻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心境呢?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这首诗是1073年,当时苏子在做什么呢?

(出示背景)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是1089至年1091, 任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显著,得到当时百姓的赞扬,也为后世所称颂。熙宁二年初,苏轼自故乡还朝任职。此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因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断上书反对变法,结果受到排挤。熙宁四年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在这场政治争斗中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在杭州,他政绩斐然,却不是人生得意之时,恰是政治低谷的时候,但是我们看不出多少颓废。这是因为苏子除受儒家影响,还受到道、佛的熏陶渐染。我们常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啊!他可以说是有这样的人,生活报我以痛,我却吻之以歌。达观、通脱的苏子在山行途中,在欣赏山中美景中时也将自己对山乡生活的向往、对置身俗物的淡淡无奈流露了出来。

回顾全诗。苏子就是借助灵动的比喻,拟人,精准的动词,副词,描绘了有声有色,走远有近,有高有低,有情有趣的和谐美好的山行之景,和乐忙碌农人百姓,在景中含情,在景中显情,表明了自己的山行快乐和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的情感以及自己被俗物缠身的无奈。

五、总结方法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每首诗都在娓娓叙述着一个故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要我们借助想象,联想还原那时,那地那人,那事,通过奇妙的穿越走进另一个天地,体验另一种生活,触摸另一个灵魂,获取另一种生命的体验和顿悟,成就“思接千载,视通八荒”的审美体验和开阔与智慧。

这个单元刚刚学习的王维的《积雨辋川川庄作》就是写夏日,作者在辋川庄的生活感受,表明了自己热爱田园的情趣;而韦庄的《菩萨蛮》也是借春日里,北方游子客居南方的生活曲折地表达了有家难回的无奈。甚至像李商隐的《无题》诗,杜甫的《绝句》诗都是在借助一个那时、那地、那人的故事表情达意的。

六、拓展延伸

让我们拿着这把钥匙走近苏子的另一首诗《西江月》“野照弥弥浅浪”,去触摸苏子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吧。也让我们能够拿着这把钥匙去打开更多经典诗歌的宝库吧。

西江月 摇 摇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七、教学反思

1.以贴着学生认知的方式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欣赏尤其是欣赏古典诗歌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难点,以往我们常常从“四看”引导学生: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这样做固然能够把握诗歌内容,但却肢解割裂了诗歌,无法引导学生真正领略经典诗词的无穷魅力,而“单元教学”中虽指出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批文入里,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但许多学生的想象却散漫无序,因而无法体会诗作真正的旨趣,而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入手,让学生解读诗歌有了明确的抓手。这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四要素”为藤蔓,学生渐渐走进了1100多年前蘇子的新城道中,不但产生了共情,而且获得了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进而能够自主地欣赏品味苏子语言的无穷魅力,自然实现了沉浸其中、得乎其法的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本节课从激趣入手,在兴趣调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四要素披文入里、潜沉欣赏,获得审美体验和认知强化;在梳理总结时又通过对单元内容和相关内容的回顾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后面拓展环节更是让学生的认知在实践中上升到新层次,整个设计环节条理清晰又逐层深入,使文学性与科学性相得益彰。

★作者通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山行苏子新城
能人怎么写?
走好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山行
山行
玉树新城
找朴
我爱你,祖国
阴云笼罩新城控股
山行
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