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小说教学探赜

2019-09-20 04:58雷少红
成才之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小说教学视域

雷少红

摘 要:小说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外国小说选读《娜塔莎》为例,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展开探讨,从教学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三个方面为小说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说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2-0054-02

对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需要先明确几个问题。一是媒介,指传播媒体,除了作为传统媒介的纸质印刷品逐渐减少外,广播和电视媒体日渐式微,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二是“跨媒介”,指学生能够在纸媒和其他媒体之间进行跨界学习。三是“阅读与交流”,阅读侧重理解、整合,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势,可以助力语文阅读教学生动化、情境化和艺术化;交流侧重表达、运用,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创设应用场景和主体人物,甄别信息真伪,对比信息优劣,拓展学习途径。本文以具体课文《娜塔莎》为例,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娜塔莎》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选择了原著的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初次参加舞会”,第二部分“舞会上的幸福”,第三部分“爱的争吵”。

一、跨媒介载体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与教学目标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影视文本与文字文本的结合是常用的跨媒介阅读手段,因为很多经典的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二者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娜塔莎》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战争与和平》被不断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都改编过这部伟大的作品。

电影媒介有两个比较经典的版本,1966年苏联版和1956年美版的《战争与和平》,二者都涉及文本中所呈现的三部分内容。由英国女星奥黛丽·赫本(简称赫本)和苏联女星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简称耶娃)饰演的娜塔莎各有千秋。“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重点是人物形象。教学目标是通过认识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来领会托翁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教学重点。选择耶娃饰演的娜塔莎融入到教学中更能到达教学目标。此外苏联版电影呈现的第三部分里,采用了强烈对比效果的剪辑方法,一边是娜塔莎找到爱情的幸福安睡,另一边是阿纳托尔与朋友对话,说他为娜塔莎着迷,要抛妻与娜塔莎私奔到国外。这就大大丰富了选文没有呈现内容的空白,给予学生更直观具体的感受。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跨媒介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即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进步、思维的发展和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如果不是指向这个终极目标,跨媒介手段就很难发挥其作用。

1.不同媒介之间的“跨”要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需要给学生一个人物关系表,这是完成教学重点的前提。教师可以制作PPT,给4个主要人物选择有辨识度的卡通人物形象:安德来——冷酷男,娜塔莎——月光美少女,皮埃尔——神秘男,阿那托尔——帅气坏男孩,像这种以某一卡通人物来标识人物的某一特征,就是扁平人物,而影视与文字文本塑造的是圆形人物,但文字塑造的圆形人物比影视文本拥有更多的内涵(突破教学难点之一: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4个主要人物代表了4大家族,可用智能语音分别介绍他们的父亲和主要家庭成员,为了增强动画效果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可利用人物的走动距离来反映4个主要人物的关系纠葛。整个PPT历时3分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积极的情境。

2.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每一节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实现的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跨媒介”何时跨,怎么跨?这些都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从课文最吸引人的情节——娜塔莎的变心是否符合其性格特征导入,这个教学环节激趣作用明显。此时,教师播放与課文第二和第三部分相关的视频,并设计以下问题:(1)看完视频后,请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课文中呈现的内容在视频中都有体现吗?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赏析。(2)第三部分是娜塔莎与索菲亚为了爱的争吵,课文中有哪些对话,而视频中又呈现了哪些台词?请评析两种语言的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二部分视频表现了娜塔莎没能跳上第一圈华尔兹舞的失落沮丧以及当安德来邀请她跳舞时的兴奋激动和快乐心情。而文本中的文字表现就细腻得多,也给人更多的回味。第三部分的影视文本仅有寥寥数语,而课文中两人有很多对话,呈现的娜塔莎虽然自觉幸福,但她慌张、怀疑、恼怒、狂喜、惊恐、失望,每种心理都有文迹可寻。

同时,“娜塔莎的变心”这个话题可以一分为二:(1)她对安德来的感情是真挚的吗?她对阿那托尔的感情又如何呢?(2)你怎么看娜塔莎的移情别恋?(补充播放娜塔莎与阿那托尔相识相恋的视频)从学生的交流来看,学生对移情别恋的爱情有所迷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的点拨最能启发学生向思维的深处漫溯。娜塔莎对阿那托尔的爱是真挚的,但这种爱是建立在阿那托尔的热烈追求和欺骗上,还有娜塔莎不甘寂寞的性格以及少女特有的弱点:盲目、冲动、轻信、单纯。而影视文本受制于时间,就不可能给出这样丰富的信息。这就是文字文本的魅力,跨媒介阅读应该增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体会,进而感悟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走向是由其性格和身份决定的。这就是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贴着人物的性格写(突破另一教学难点)。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现在的学生接触新媒体较多,因此对纸媒下的文本阅读兴趣不足,不要说读不下去大部头的纸质名著,就是改编成的电影往往也没兴趣看。这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利用学生对微视频和微剧场感兴趣的心理,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把他们的跨媒介阅读兴趣培养起来。阅读与交流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集思广益,真正深入文本,才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供学生思考和交流:(1)请观看有关《战争与和平》短视频,你喜欢电影类、电视剧类、还是歌剧类?请说明理由。由小组长汇集大家的研究成果。(2)请观看《安娜·卡列尼娜》短视频,思考托翁塑造的安娜与娜塔莎两个形象的异同,请组员互相讨论,由小组长总结陈词。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包括认知素养和技能素养。认知素养是教师在海量的跨媒介信息面前能够快速理解、整合、选择、编辑、反应的能力。而技能素养是指对媒体资源具备甄别、掌握与运用的能力。例如微信、视频、微课等的制作和运用技能。影视文本能促成高阅读效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即时阅读,但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电影,低效且学生也没有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视频剪辑技术来剪辑有关的电影视频,如何把影视、动画PPT等跨媒介技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变跨媒介学习为跨媒介的语文学习,是要有一定的媒介技能素养支撑的。相比于技能素养,媒介的认知素养更加重要,因为如何运用媒体技术还可以请教专门的技术人员,但要呈现什么样的跨媒介内容,体现怎样的跨媒介效果,则取决于教师的认知素养。技能素养解决的是“术”问题,认知素养解决的是“道”的问题,二者合一,才能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陶文建.节选小说中人物形象不能“节选性碎片化”地解读——以《娜塔莎》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01).

[2]胡奇良.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探讨——《娜塔莎》同课异构观察[J].语文知识,2017(21).

[3]陈梁飞.语文课堂互动的有效设计——以《娜塔莎》为例[J].语文知识,2017(21).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小说教学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