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

2024-05-21 21:47陈玲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细节描写

陈玲

摘 要 抓住“买卖”“窃读”“心思”三方面的细节描写研读《窃读记》,走近那个孜孜不倦汲取知识的灵魂,感受其面对“买不起书”这一窘境时的难堪,分析“窃读”的真实内涵,品读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

关键词 《窃读记》  细节描写  精神世界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贯穿全文,学生放学后匆匆到达书店,借雨天窃读,至夜不舍离去,展现了学生对读书的热爱以及为读书付出的各种努力。文章以细致入微的白描和比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她”卑微地隐藏于众生,买不起书的困窘也无法剥夺其阅读的意志。文章于细末处见真实,于卑微处见人生,学生在心灵上认为自己是在“窃读”,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永远孜孜不倦汲取知识的灵魂,内心的卑微掩盖不了灵魂的强大。

一、关于“买卖”的细节描写

“你到底买不买”是文章中极为关键的句子,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书店老板的情绪张力,“到底”在此有质问的语气,也说明问询者观察良久或询问多次,无论是谁在公开场合被质问,都会感到难堪或有被惊吓的感觉。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一句完成所有的铺垫,比如书店老板与“我”的矛盾、书店老板的情绪、阅读环境的不友好等。“我”与书店老板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于阅读的目的,书店老板认为不买不要看,看了就应该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而“我”则认为看与买不存在因果关系,买不起看也是可以的。大部分读者都会代入到“我”的角色中,“你到底买不买”的质问发出后,在现场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产生的“围观效应”让“我”感觉到更加的难堪,“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

《窃读记》在“买”的细节描写上注入大量笔墨,“我”的独白不仅有自我意识的怀疑,还有继续“窃读”的坚持。“我”为什么会感到害怕?难道就因为没钱买书吗?在书店翻过的书都一定要买吗?读者的疑问可以在文章细节描写中找到答案。“看看都不行吗?”“不是一回了!”双方的矛盾冲突集中于“买”,“我”若买了则无歧视,而恰恰是“我”没有钱,只能坚持去“窃读”,才有了窃读被抓。所以,文章矛盾冲突的核心点在于“买”。但“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犹如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的整个世界,“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这家书店的店員与“我”的矛盾冲突消失,他不以“卖”为书店的价值,甚至为了不打扰“我”的阅读选择不卖,说明“我”的坚持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也让书籍的买卖属性消失了。

二、关于“窃读”的细节描写

所谓的“窃”是学生基于自我认知的心灵感受,如果书店老板能够接纳“我”的阅读,可能“我”心中就不会认为是“窃”,如同最后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以“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书本身不会触碰“我”,但店员的举动却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不再有“窃”的感受。学生产生“窃”的感觉与其年龄和心智有关,“她”没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没有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的自我辩解。

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对学生“窃”的心灵体验的描述,用“众目睽睽”“软弱无力”“狼狈”来描述“我”心里的感受,“我”产生“窃”的感受的根本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的阅读会耽误老板的售卖或者无法为老板带去收益,因而以一个价值窃夺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而这种仰望的视角无疑会让“我”的心里更加的自卑——窃读时,很快乐,也很惧怕,怕被书店老板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赶走。但是无法割舍对书籍的迷恋,还是一次次冒着风险走进书店”,阅读需求让“我”一次次成为“窃读”的惯犯。

文中对于“窃读”的定位也极有意味,“窃”的对象不是钱、不是物、不是知识,而是“读”,将“窃”固化为一种行为。所以“窃”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有体验、有描述、有行为,此时“我”的精神价值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我”与书店老板的矛盾在于精神与物质的“两分化”,老板停留在物质世界,需要通过销售获取利润,而“我”无疑成为占用利润的偷窃者。“我”停留在精神世界,书籍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三、关于“心思”的细节描写

“我”的心灵自语在文章中占据很大的篇幅,表明“我”“窃”的动因所在。比如“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弃任何捉住的窃读机会”,这些独白都说明了“我”为什么选择“窃读”,因为内心始终充满对这个世界和未来的美好期待。为了增加文章的矛盾冲突,作者引用了一首小诗表明“我”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妥协,如“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后,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这首小诗是承接前后两部分的关键,如果没有这首诗的存在,矛盾冲突和思想转变会变得突兀。

又如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若无其事的走开了”,体现的是对知识和读书人的一种尊重,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没有人再对“我”恶声恶气,没有人再像对待贼一样盯着“我”,更没有人让“我”有“窃读者”的心灵体验,这让“我”能够安安静静地去阅读。文章前后的各种细节描写形成了对照,同时也是矛盾设定的关键,比如“一只巨掌”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描写,表明“我”对书店老板和店员的不同心灵认知,前者表明自己的窘境无可逃避,因为这只“巨掌”太大了,体现了“我”对“窃读”本身的一种担心;而“耳朵上架着铅笔”表明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会尊重每一个阅读者。同时两者的身份设定也极有意味,前者是老板,后者是店员,老板是书店的经营者,关注利润和价值变现无可厚非,而店员本身是服务者,所以他会努力让顾客满意。文章中多次出现“自语式”的细节描写,让“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也使很多行为和心灵体验更加合理。

我”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无疑都是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店员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满,让“我”对这个世界重新燃起希望,也让“我”的“窃读”变得顺理成章;而“我”在一次次的“窃读”中攫取知识,像一个成瘾者那样尽力去忽略外界的一切干扰因素,虽然“我”会怀疑、会妥协,但一次次地选择与命运抗争,成为精神世界里那个大写的“人”。

《窃读记》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成功的,通过自语、对话、外貌等描述,让人物形象鲜明地立了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阅读视角和生活经历不同,对细节的关注点自然也不尽相同,但笔者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感受到《窃读记》内在的精神价值,感受到文章中的不屈、抗争、努力,从而理解“窃读”的真实内涵,成为精神世界大写的“人”。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步凤中学]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细节描写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浅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情感表达艺术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