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强
摘 要 在明確大单元教学活动含义的基础上,从任务、内容、学生等三个方面出发,探寻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路径,关注大单元教学评价,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渗透到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在明确评价目标的基础上,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关注活动评价,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大单元 活动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这些概念的提出既表明了人们对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入,又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崔允漷教授认为: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
当前大单元教学虽然尚未有一个相对严谨明确的学术概念,但参阅学者、专家的解读,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应采用大任务、大情境,以单元为整体,具有多种课型的教学活动。同时,普通高中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强调要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中,就是要以生为本。
一、明确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含义
有人认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关于“活动”的含义,王宁先生认为,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同时参阅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学习资源,笔者也认为活动的实质就是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灵活设计这三件事。
二、探寻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路径
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学会语文运用方法等,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活动设计。
1.基于任务:活动要有目标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构建要以任务为中心,学生想要完成特定建立在语文情境基础上的任务,享有学习的获得感,就需要我们设置一个个的学习活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学习本单元,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任务为核心,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人文主题的认识。因此,立足大任务情境——“我的抱负与使命”,设计三个核心任务(表1)。在“‘我谈‘抱负与使命”任务中,设计了三个指向深度写作的关联活动——“依据情境,撰写讲稿”“精雕细琢,修改文稿”和“演讲展示,激扬风采”。其中,朗读、探究、写演讲稿、展示成果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都指向真实的活动目的,将教材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大单元教学中的学习过程指向深度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探究、不断完成任务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了他们的思考,促使其积极主动并不断地探究学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基于内容:活动要有整合性,打通认知的关联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要选择整合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将各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单元主题情境与任务,构建单元整体框架体系。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入《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本单元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设计了“戏剧文化节”的真实活动情境。整体框架设计如下(表2):
表 2 “戏剧文化节”活动设计
任务情境 任务 微专题活动
任务 一、戏剧感知(内容梳理) 概念分享
文本分享
二、戏剧透视(专题研读) 微专题一:“张与弛”——情节内容的变化之美
微专题二:抓取反常语言,剖析戏剧冲突
微专题三: “明与暗”——人物形象的个性之美
微专题四:审视不同视角,聚焦人物复杂性
微专题五: “生与死”——悲剧主题的深刻之美
微专题六:品评悲剧精神,突围现实困顿
三、戏剧体验(戏剧活动) 社团活动:戏剧文化节现场排演
任务一和任务二都是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的,任务一更侧重于采用整体感知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戏剧的“有戏”的特点;任务二则指向深度阅读学习,通过微专题的研讨,透视戏剧,掌握语言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敢于突破现实的困境。任务三的设计打通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实践的关联,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整个大单元活动的设计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通过带领学生从感知戏剧、透视戏剧到体验戏剧的过程,既完成了特定学习任务,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基于学生:活动要有层次性,推动学习的进阶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努力精准把握学情。学情的把握不能单靠教师的推测,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解掌握。以“我的抱负与使命”活动为例(见表1),任务三——“‘我谈‘抱负与使命”主要侧重于演讲稿的写作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接触过有关演讲的知识,再加上这个单元前两个专题的学习,学生对演讲稿的写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让阅读鉴赏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帮助演讲稿进阶,实现学生的自主升格,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笔者先通过“依据情境,撰写讲稿”环节,让学生将深度阅读的内容有意识地迁移至写作训练中,再将静态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写作指导,同时通过设计“小组研讨升格评价表”为学生指明演讲稿写作进阶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整个活动设计立足学情,有效实现从仅仅会写到写得好的层次性进阶,不仅将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而且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关注大单元教学评价,指向教、学、评一体化
在大单元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活动评价。
1.关注过程——编制表现性任务评价表
在大单元教学中,活动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在大单元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现场观察、量化评价表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及可靠性。而笔者在这里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形式,立足真实的情境设置,确定评价目标,设计任务活动,编制表现性任务评价表。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入了《玩偶之家》 《迷娘》 《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五篇课文。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教材特点等,设置开展“外国文学鉴赏”沙龙这一真实情境,其具体活动包括制作宣传板、致敬易卜生、寻找解读外国诗歌的钥匙、申论投稿等内容。其整体任务框架如表格所示(表3)。表3 “外国文学鉴赏”沙龙活动设计
任务
情境 任务 微专题
“外国文学鉴赏”沙龙 一、触摸文本的脉搏 微专题一:温故知新读戏剧
微专题二:知人论世诵诗歌
二、探寻伟大的问号 微专题三:绽放细节的魅力
微专题四:将冲突进行到底
微专题五:触摸社会的良心
微专题六:不同译本显其美
三、寻找解诗的钥匙 微专题七:同类题材展芳华
微专题八:多元象征凝深意
四、搭建传承的桥梁 微专题九:操翰成章传文化
由此,根据评价目标,笔者有机地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嵌入到任务活动中(见表4)。
表4 “外国文学鉴赏”沙龙活动评价表
评价情境 任务主题 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 评价标准
“外国文 学鉴赏 ” 沙龙 我是推荐官 创作任意一本书的阅读卡片 能在活动中创作阅读卡片,并向他人推介书籍 一级水平:能完成一个任务,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二级水平:能完成两个任务,思维具有逻辑性,思路具有条理性,表达清晰。
三级水平:能完成三个及以上任务,表达清晰,逻辑严密,有独特的见解
我是朗读者 任选一首诗作,吟诗韵,感诗情 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朗读感受,并有感情吟诵诗歌
我是演员 《玩偶之家》课本剧的表演 能创作《玩偶之家》课本剧,并表演课本剧
我是评论家 联系社会生活,围 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1000字的申论 内容符合要求,立意明确,具有文学性、思想性等特点
其中,“我是推荐官”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创作书籍阅读卡片,通过资料搜集、信息整合、动手制作、推介书籍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是朗读者”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我是演员”则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我是评论家”则指向深度写作,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进阶。
2. 关注结果——制作学生成长档案
大单元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建立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了解學生的真实学情。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教学活动评价(表4)为例。“阅读卡片”的创作可以通过拍照或视频的方式,“申论写作”可以采取向学校报刊投稿的方式,这些活动成果都可以作为成长档案中的一部分。“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则可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呈现。也可以鼓励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到活动评价中,以建立多元评价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渗透到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