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图景

2024-05-20 15:16余闯段存仙王源昌
甘肃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余闯 段存仙 王源昌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及时厘清其发展脉络,有利于明晰研究趋势,探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的路径。文章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从CNKI数据库中选取2000年-2022年1082篇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直观呈现近二十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的特点:文献发文量受《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颁布时间影响较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核心作者队伍尚未形成;师范院校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力量分散,相互合作较少;期刊来源主要分布在数学教育类;研究热点主要分为内容解读、比较分析、影响因素、实践策略这四个部分。未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应加强培育学术共同体研究团队,不断创新研究方法,重视跨学科融合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8—0051—05

一、问题提出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正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1]。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标准》历经二十余年多次修订与发展,一直是数学教育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地位。CiteSpace是由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开发的一款知识图谱文献分析软件,它采用了多种算法,包括共引分析和寻径网络算法,可以将大量数据样本可视化处理。CiteSpace界面更人性化,绘制的图谱动态性更好,在捕捉科学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上具有一定的优势[2]。目前,针对《标准》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较少,而利用CiteSpace可以有效分析近二十年《标准》的研究现状,明晰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利于进一步扩展后续的研究思路。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借助CiteSpace6.1知识图谱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和认识某一科学领域的重要文章、热门课题和最前沿发展方向。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选取研究数据,以“数学课程标准”或“数学课标”为篇名高级检索,查找时间设置为2000年-2022年,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1216篇,删除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特殊教育关联的文献后剩余1195篇,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先完成格式转换,得到适合CiteSpace解析的原始数据格式,再次导入并选择Date-Imput/Exput经过统计除重后,得到最终的有效文献为1082篇,以此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基本情况

通过观察每年的发文量变化,可以推断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关注度。本研究根据《标准》研究的发文变化趋势,分析不同时期发文量的变化特点。从CiteSpace后台导出数据,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具体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

观察图1可以发现,《标准》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2000年-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3年发文量为86篇,出现第一个高峰点,这与2003版《标准》的颁布密切相关;2004年-2010年为下滑期,年平均发文量43篇;2011年-2012年为第二次研究增长期,发文量从2011年的17篇爆发式增长到2012年的102篇,形成第二个高峰点,这可能是受2011年版《标准》的颁布而引起的新一轮《标准》研究热潮;2013年-2020年再次进入下滑期,年平均发文量为42篇;2021-2022年第三次进入快速增长期,发文量从2021年的21篇急速增长到2022年的98篇,形成第三个高峰点,这与2022年版《标准》的颁布时间基本吻合。从整体发文量来看,2000年-2022年平均发文量为47篇,保持了一定的文献数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热度,年平均发文量呈现有规律的波动趋势,研究的热潮起伏主要与新版本《标准》颁发的时间息息相关。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在CiteSpace中,节点类型选择“Author”,绘制研究《标准》的文献作者图谱。分析作者图谱可知,研究者对于《标准》的合作密度并不高,研究较为独立、分散,但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研究团体和若干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其中最具规模的是以数学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和孔凡哲为核心,马云鹏、孙晓天等学者参与的研究网络,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新课标修订解读。其次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为核心,唐玥媛、严虹等学者参与的研究网络,主要从事国际比较研究和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教育研究。第三是以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张定强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包括王尚志、胡凤娟等学者的研究网络,主要研究数学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及比较研究。

(三)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统计和分析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可以剖析《标准》研究力量分布、机构类型和研究时间状况。从机构发文量上来看,如表1所示,发文量≥10的研究机构有东北师范大学(37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华东师范大学(33篇)、西北师范大学(25篇)、扬州大学(20篇)、天津师范大学(13篇)、南京师范大学(13篇)、华南师范大学(13篇)、《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12篇)。从机构类型上来看,师范院校成为《标准》研究的主要力量。发文年份较早机构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

(四)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在CiteSpcae中选择K聚类法,使用对数极大似然率LLR算法对《标准》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设置最大K值为8,绘制出《标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2。聚类结果显示,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Q=0.6092>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S=0.8496> 0.5,表示此次聚类效果良好。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标准》研究形成了#0课程标准、#1数学活动、#2核心素养、#3第一学段、#4“四基”、#5教材分析、#6数学课、#7框架设想共8个聚类群。为保证聚类结果更加合理,本研究将相似聚类进一步整合,提炼出以下4个研究主题。

热点1: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解读。为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学习新《标准》,有学者结合《标准》修订的背景及精神指导性地解读《标准》。唐彩斌、史宁中从五个方面阐述《标准》的修订变化与突破[3]。孔凡哲、史宁中和马云鹏分别从教学活动标准、理念与目标角度解读2022年版《标准》[4-5]。也有学者提出反思性解读,袁智斌指出2003年版《标准》存在重要数学内容被删减、难度下降、课程理念虽好但落实难或理念提法存在偏差等问题[6]。郑毓信指出2011版《标准》中关于“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7]。

热点2:《标准》比较研究。有学者站在国际视角比较不同国家《标准》的异同。刘长明、孙连举比较中美初中学段“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标准[8-9];孙名符、李涵比较中日两国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10];康玥媛等比较研究中、澳、芬数学课标的内容分布[11]。也有学者比较国内不同时期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沈婕、吴立宝从编排结构、课程性质与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五方面比较2003版《标准》与2017版《标准》[12];余闯等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课程实施这三个方面对比研究2011版《标准》和2022版《标准》[13]。

热点3:《标准》影响因素研究。有学者分别从学校、教师、教学、学生、作业及试题等角度研究《标准》实践影响因素。吴补连等探究青浦实验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育观、教学观等方面的内在耦合[14]。杨清指出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教师教学改进,必须尊重其渐进性,把握改进的节奏;重视其社会性,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关注其持续性,强调对教师已有经验的改造[15]。朱立明、秦丹指出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动态发展,其架构由“一轴双链四层八翼”四部分组成[16]。张琥发现新《标准》高中教材习题的特点是传统题型占主导地位,注重习题开放性、综合性、多维性等[17]。黄健基于新课标、新高考对高中数学试题的视角进行分析[18]。

热点4:《标准》实践策略研究。有学者从不同学段探讨《标准》的实施路径。李明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教材的地位,提升教师教学设计技能,提升教师备课、说课的技能[19]。韩方廷分析了新《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新课标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20]。李军洪以高中数学中数列为例探讨了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21]。莫汉才研究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并提出改进策略[22]。

四、研究结论

近二十年,我国《标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群体上来看,呈现出广泛但力量分散的样态。文献作者方面,核心作者占比只有6.6%,显示核心队伍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人员方面,主要以高校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为主,未能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产生协同作用;研究机构方面,师范类高等院校是现阶段《标准》研究的主要力量,未能形成跨平台合作交流关系。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数学者采用思辨式、文本式研究方法,虽然深入解读《标准》的理念,但在论证的合理性、科学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标准》与实施的一致性以及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也都缺乏量化数据的支撑,尤其缺少基于实践行动的研究。

第三,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标准》多遵循“文件解读—现状描述—对策探讨”的研究思路,缺乏理论梳理与建构的研究。因此,后续研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及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标准》的要素、模式、机制等方面深入挖掘,产生创新性成果,进一步深化《标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五、趨势展望

在借助CiteSpace软件回溯2000年-2022年《标准》研究的发展脉络基础上,进一步展望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群体:从“分散研究”走向“共同体研究”

随着《标准》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途径及科研合作平台,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研究力量更为分散。从研究人员上来看,高校师生与一线教师合作较少,缺乏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从地域上来看,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跨地区合作也较为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合作,形成高校—教研所—中小学多平台跨地区的强大研究团队和学术共同体,以促进研究的发展和共同进步。

(二)研究方法:从“理论研究”转变“实证研究”

当前,《标准》在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文献采用单一的思辨、文本式分析。随着《标准》研究的不断发展,其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扩宽,因此需要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研究方法。要促进《标准》研究的深入发展,必须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环境出发,更多地从数据视角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可信度,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从“单一学科”转变“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等视角,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解决当前社会更为复杂的问题,从而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试论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目标与路径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65-70,78.

[2]廖胜姣.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VOSviewer与Citespace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07):137-09.

[3]唐彩斌,史宁中.素养立意的数学课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06):24-33.

[4]孔凡哲,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活动标准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06):21-25.

[5]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与目标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05):01-06.

[6]袁智斌.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文本的反思性解读[J].数学教育学报,2009(06):74-80.

[7]郑毓信.《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J].数学教育学报,2013(01):01-07.

[8]刘长明.中美初中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67-70.

[9]刘长明,孙连举.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04):45.

[10]孙名符,李涵.中日两国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05):74.

[11]康玥媛,曹一鸣,CLARKED.中、澳、芬数学课程标准中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2(01):62.

[12]沈婕,吴立宝.新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22):36.

[13]余闯,段存仙,王源昌.义务教育数学新旧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数学之友,2022(20):02-04.

[14]吴补连,陈惠勇,唐遥.青浦实验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耦合初探——兼谈中国的数学教改实验[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10):01-06.

[15]杨清.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28-33.

[16]朱立明,秦丹.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架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07):12.

[17]张琥.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2(04):60.

[18]黄健.高中数学试题命制的视角分析——基于新课标、新高考背景[J].數学通报,2022(04):53.

[19]李明亮,曾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提升[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1):20.

[20]韩方廷.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54.

[21]李军洪.新课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数学通报,2006(06):44.

[22]莫汉才.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5(22):09-10.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云南省初中数学教师新课标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Y0518)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数学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